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探索

2021-11-22 09:06
现代英语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邹 樾

(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要肩负起立德树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大学英语课程受众广泛,课时学分多,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战场。高校英语教师应深入贯彻和落实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深挖思政元素,渗透育人理念,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既要在精神内涵的传播中凝聚语言文化知识,又应该在语言文化知识传播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发挥大学英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作用。

二、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需要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建构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必须要解决好大学英语教学和思想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明确英语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课程思政是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源泉。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关注“德育”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也应当在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因时而进,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英语课程可围绕着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来丰富和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在语言和文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英语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战场地。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传播价值观念的媒介,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依靠具体的文化素材,承载着文化素材背后的意识形态,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实现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精选教学材料和优化教学设计是大学英语教学在建构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上的关键步骤。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地进行外来文化教学,在实现立德树人的同时,既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素养。

三、挖掘思政元素,优化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教材的题材丰富且广泛,教师可深度挖掘和提炼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文章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基础版的第二册第六单元课文“To be or not to be”为例,采用“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方法,重点探索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挖掘思政素材,将育人思想融入教学的各环节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敬业和奋斗的精神。

教学设计最直观地反映出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的状态。这节课是由“产出导向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大致分为输出导向、输入促成以及产出聚焦等环节。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当深入探究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具体结合课文主题,把其合理融合于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以达到思政教学目标,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一)输出导向

在导入环节,基于课本内容,以产出任务为导向,为学生设置场景,即向曾就读的高中的高三学生分享选择专业经历,使学生通过反思专业选择,更直观和具体地了解到人生面对选择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做出合理的选择。学生通过尝试口头输出,让学生检验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足之处,了解完成产出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这个环节不仅是语言输出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面对人生抉择时做出的深度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符合课程思政的理念。

(二)输入促成

在输入促成环节中,对课文内容进行重组,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认知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思辨性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层层剖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的选择不是优先考虑“这份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而应该考虑“我能为这份工作带来什么”,并巧妙地将工作中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等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凸显语言教学的本质,同时深挖思政元素,实现语言与育人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输入促成又可具体分为导入和文本剖析两个环节。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简要复述上节课的内容,由此引出新课问题,即“在清楚知道自己的兴趣以及擅长的领域的情况下,选择专业或职业会相对简单,但是如果不知道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对大部分学生都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关注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在文本剖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课文内容来提出若干问题,如教师可提出“作者在大学毕业时面临什么问题”的认知性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同时讲解职业相关的语言表达。学生要基于课文内容来回答,但同时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责任感。认知性问题的设置体现了对文本主题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接着由理解性问题“他为什么选择麻省理工学院?这是他的热情所在吗?”,来主讲词汇点“选择”的英语表达以及语法点“非真实条件句”,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挖掘思政元素,在所布置的翻译任务中也有体现。这种理解性问题的设置反映了对文本语言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在分析性问题“他为什么非常自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中,教师可让学生分析作者的职业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或者应用课文中的字词句表达,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事业观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前提,那就是:让人们喜爱上自己的工作是一些普遍性的特质,和具体的工作细节几乎不相关。这些特质包括拥有自主权,觉得你擅长做自己的工作,以及你对世界有所影响。很多工作都包含这些特质,但是你必须努力去获得,需要花时间去培养有价值的技能。对于刚入职场的人,不应该去问“这份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而应该考虑“我能为这份工作带来什么?”这个分析性问题的回答,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这体现了从文本的作者立场和观点来挖掘思政元素。基于理解和分析文本要传达的职业观,教师可以提出评价性问题“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职业观”,从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一旦决定做某件事情,最重要的是付出努力。在努力过程中培养有价值的技能,从而能够做一行专一行。同样地,对于学生所学的专业,既然选择了,要先脚踏实地学习,随着钻研的深入,会更精于该专业领域,会慢慢产生激情,并喜爱自己的专业。评价性问题是基于作者思想的总结,学生通过反思和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感,这反映了可以从受众的评价中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受众。最后以思辨性问题“在做完决定后碰到困难,我们该如何看待?”引入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都是经历无数次的实验才成功的。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怀疑,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思辨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归纳和总结自己的收获,在职业道路上坚定理想与信念,从而稳固学生形成正常的职业观。这个问题所引出的当下要闻,结合学生的现实问题,可在课文拓展选材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的课堂。

(三)产出聚焦环节

基于课文文本的分析和学习,学生对激情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有了清晰的理解,可以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语言点完成产出任务,写一篇对自己专业选择反思的文章。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搭建好脚手架,具体可以让学生从回忆影响大学专业的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回忆自己的专业学习经历以及是否遇到困难,是何种困难,在面对困难时的感受和做法来总结经验和教训给出适当建议,反思当初影响自己选择专业的因素的重要程度和选择专业时最重要的因素等角度出发,使学生学以致用,提升语言能力和职业选择意识,同时树立积极的事业观。将来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热爱工作,为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四、结语

在思政理念的指引下,深刻领悟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这是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文章通过“产出导向法”优化教学设计,把思政元素充分地贯穿于整堂课当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