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翻译策略下《孙子兵法》梅维恒译本研究

2021-11-22 09:06祝美梅
现代英语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孙武孙子兵法译本

祝美梅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引言

梅维恒(Victor H.Mair,1943年生),世界知名汉学家,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汉学界最具开拓精神的学人,曾出版世界上第一本按词语排序的汉英字典,翻译了如《道德经》《庄子》和《孙子兵法》等大量先秦经典,创立了在汉学界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式期刊——《中国柏拉图文库》(Sino-Platonic Papers)。

梅维恒的翻译方法是典型的汉学翻译模式,大多时候采用直译方法,追求严格的内容和形式对等。梅氏译本The Art of War:Sun Zi's MilitaryMethods共253页,其中《孙子兵法》译文正文部分13章仅55页,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一。为了能让英语世界读者看懂这本“天书”,扫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知识储备不足带来的阅读的障碍,梅维恒在译本中采用了“厚翻译”策略,通过长篇序言、前言等深度语境化的方式,将读者置于丰富的中国文化和语言环境中。

二、梅维恒英译《孙子兵法》中厚翻译的体现

(一)梅译本他序和自序

1.他序

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他序和译者自序。自序囊括了致谢、翻译原则、发音指南、关键术语、缩略语目录和大纲,梅氏他序目录如下所示:

Foreword by Arthur Waldron xi

Preface xxix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xxxv

Guide to Pronunciation xxxix

Key Terms xliii

List of Abbreviations xlix

Précis li

前言由美国学者林蔚(Arthur Waldron)撰写。林蔚是美国宾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美国海战学院战略政策教授、中美问题专家。他深入地比较了《孙子兵法》和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兵学思想的异同。由于两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所推崇的战术相差甚大。林蔚最后通过函数图表的方式形象地总结到:战略中,克劳塞维茨注重“整体”,而孙子更注重“差异”,在孙子看来,最理想的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化战争为零。

2.自序

梅译本自序一共包括六个小节,分别是序言(Preface)、翻译原则(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发音指南(Guide to Pronunciation)、关键术语(Key Terms)、缩略语列表(List of Abbreviations)和纲要(Precis)。

自序第一部分梅氏介绍了其翻译缘由。翻译《孙子兵法》最开始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辑克鲁(Jennifer Crewe)的建议下开始着手的,之后梅氏对这一翻译任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序第一节剩余部分都是致谢,序言占据将近四页,对给予帮助的所有人致谢。梅氏译本深厚的学术特色也可从其致谢人数之多、涉及专家领域之广可窥一斑。

梅氏也在致谢中提到,“从上一段提到的不同专业领域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涵盖的范围和深度远远超过原著本身。虽然最后无法囊括所有内容,但我相信我在过去三年中吸收的知识有助于使这本译著更可靠和更有洞察力。”

另须特别关注的是,译者在序言结尾处表示,非专业人士完全也可以读懂本书。专业人士若想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参考其在Sino-Platonic Paper撰写的“Soldierly Methods:Introduction and Notes for an Iconoclastic Translation of Sun Zi bingfa”。

发表在网站上的文章框架和译著大体一致,没有十三章的正文译文,附录由原来的一篇变成了四篇。既然译者在译著序中即提到这一篇文章,可见这篇文章是译者的前期所做就做好的准备工作。因文章集中讨论该译著,网站上的这篇文章暂存而不论。仅此可看出,梅氏的研究触及诸多方面,学术价值甚高。

在第二小节“翻译原则”一节中,译者提到了自己在翻译时遵循的五大翻译原则和翻译的底本——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梅氏不仅仅给出了这五大翻译原则,还在每一个翻译原则后面进行了阐释和例证。囿于篇幅所限,这五大翻译原则后的阐释省略不附:

Ⅰ.过于直译并不一定能确保准确性。

Ⅱ.不能太过意译。

Ⅲ.保持连贯。

Ⅳ.力求传达出原作的形式和精髓。

Ⅴ.译作应该在无需求助于注释和补充材料下也能为读者理解。

梅氏对这五个翻译原则的阐述反映出其治学的严谨性,增强了学术厚度。即不是完全的直译,但是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意译;即要保持内部的一致性,尽力实现原文形式和内容的对等,但也不追求机械生硬。对前四条原则进行总结,可以概括为“尊崇原文、依境而变”。梅氏译文的大前提是尊重原文,阅读译文就可以发现,译文讲究和原文严格对等,但这种对等不是死译,而是“结合具体情况,不变中追求变”。在《九地篇》中,梅氏将“轻地”译为“easy terrain”,“重地”译为“encumbered terrain”,前者可以看做直译,后者则为意译。尽管有学者认为“轻地”译做“easy terrain”是误译,但参考林戊荪的译文,其在“圮地”(难于通行的地方)译为difficult terrain(林戊荪,2013),从而梅氏将“轻地”译为easy terrain逻辑上也是合理的。梅氏“依境而变”,将“重地”译成“encumbered terrain”,其译文并非完全的直译,这和其翻译原则是对应的。

在第三小节中,译者表示在此书中所采用的是拼音(即现代标准汉语)发音书写方式,和先前译者所采用的威妥玛式拼音法有很大不同,译者罗列出现代汉语拼音中每个音是如何发音的,详细信息可参考梅氏《汉语大词典词目音序索引》。

主要术语一节中,译者一共列出了18个字和词。在释义中,梅维恒还将《道德经》中的思想和“兵学”糅合起来,例如“奇正”释义末尾译者提到:奇和正的对立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活动,也可以应用于政治和道德领域,并援引了《道德经》中也包含这两个字的两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关于《孙子兵法》中“道家思想”,译者在前言(Introduction)中还会作进一步阐述。

(二)梅译本前言概述

梅译本的前言不是一般的简介,而是对理解原著精髓就某些关键性内容所作的学理探讨。前言每一节都可以看做是有血有肉的学术论文。下文将逐一探讨这九个小节。

第一小节The Book and Its Title介绍《孙子兵法》不是战国后期唯一一本兵书。当时的兵书还包括《吴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但是这些兵书中都可以找到《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这无疑表明,《孙子兵法》的名声在公元前一世纪初就已经牢固确立。接着梅氏详细介绍了《孙子兵法》十三位注疏家中能查到相关资料的几位,包括曹操、李筌、杜佑等。之后梅氏介绍了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和标准版本“received text”(《武经七书》以及《十一家注孙子》)略有差异。上孙家寨汉墓出土的残简也可进一步表明和“孙子”有关的军事知识已广为流传。本节末尾梅氏总结了《孙子兵法》中的核心内容。

第二小节Authorship中,梅氏深入对《孙子兵法》作者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译者开篇表示,“孙子”是《孙子兵法》中各种军事思想人物的集体人格。“孙子”到底是谁?在梅氏看来,有很多证据显示孙膑更可能是一位真正的军事专家,而不是传说中的人物孙武(在中国,也普遍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并认为孙武是东方兵圣)。梅氏举出一例,在《鲁氏春秋》特别提到“孙膑贵势”,而“势”是《孙子兵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术语。梅氏对孙武这个人的历史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关于“孙武”的人物传记只有一则孙武训练宫女的故事,其他零星的资料也缺乏有力的证据可证明孙武的存在。且《史记》中对孙膑的记述明显比孙武更具有历史依据,梅氏在译著附录中将孙武传完整翻译过来,并命名为《孙武伪传》,因为在他看来,孙武并不存在。梅氏进一步指出,即使司马迁也可能意识到真正的孙子是孙膑而不是想象中的孙武。其在《孙子吴起列传》中提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这表明孙子指的是受到膑刑的孙膑。孙武是从孙膑幻化而来,因为这个名字更加光彩夺目。梅氏针对《孙子兵法》的作者进行的考证和研究非常详细,暂且不论其对这一历史疑难的解答正确与否,这种层层推理的逻辑思维体现了汉学家治学的严谨和深入。

第三小节为Historical background。译者首先对战国时期背景进行了介绍,并特别指出,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些军事变化,加之大规模的部署和安排以及战术家的大量出现,都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当时的模样,这就是《孙子兵法》诞生的大环境。

第四小节Dating是关于《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梅氏一开始就列出多方面证据,指出《孙子兵法》成书年代不可能是在战国之前。但同时《孙子兵法》也不是在一个时期同时完成的。梅氏将所有篇章按照时间从近到远排序,得出结论:《孙子兵法》产生于四世纪中期,最开始主要关注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如行军篇、地形篇),在之后三十五年里,研究重点从具体问题转向有关战争理论和政治等抽象问题(如第十三篇用间篇)。

第五小节是Stylistics and Statistics,即文体和统计。梅氏提到,和中国所有早期著作一样,《孙子兵法》的语言带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征,例如每篇都以“孙子曰”开头。其他语言特征还包括高频率出现的连接词“故”以及“是故”。有趣的是,梅氏根据语法和逻辑标准,将连接词分为真实的和虚假的连接词,根据其所列的表格,也可以看出,虚假的连接词多于真实的连接词。梅氏尤其指出,第七章的结构和逻辑松散混乱,这也可以说明《孙子兵法》是汇编成书的(compilatory nature)。在这一节中,梅氏同样将各个篇章按照长短顺序排列,并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些结论,例如篇幅最长的一篇(第十一篇)是核心章节(和地形相关篇章,其他为第八篇、第九篇和第十篇)中的第四篇,但也是结构最为松散的;而其中的第八篇,篇幅是《孙子兵法》中最短的,其完成年份仅比第一篇早六年,梅氏估计这篇很可能只是为第十一篇做铺垫,因为后者涵盖了前者大部分内容。

第六小节是Techiques and Technology,梅氏在这一节中谈到对战国时期军事规模和强度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重大技术进步分别是铁兵器和弩(crossbow)的出现。梅氏在这节后半部分着重讨论了为什么骑兵(cavalry)几乎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以及其成书时期并不能因为骑兵的缺失而应该往前移,因为书中出现的弩和大规模的步兵都能证明其写于公元前四世纪或之后。

第七小节为Eurasian Parellels,介绍的是同时期欧亚的平行文本。梅氏在开篇写到,《墨子》的最后20篇(52~71)都是有关防御战的。文本观察后,梅氏甚至认为《墨子》这些篇章的作者可能和《孙子兵法》中的作者有过书信往来(dialogic relationship);另外墨子-孙子的攻城术和希腊-罗马时期的战术极其一致。梅氏提到,艾涅亚斯写的关于如何防御围攻城市的章节与《墨子》相同主题的章节之间的相似之处之多让人几乎难以相信它们是完全独立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智慧惊人的相似性。

第八小节为Taoistic Aspect,梅氏主要讨论两个版本分别是《孙子注解》和《孙子遗说》。梅维恒在这部分中详述这本专著和历史的密切关系,从“方法”“思想”,到《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二者诞生的年代相近和创作者均不详等方面。译者最后总结,《道德经》是写给“无为统治者(wuwei minded ruler)”的,而《孙子兵法》是写给“无为将军(wuwei minded general)”的。

第九小节也是最后一节On the World Stage,讲的是《孙子兵法》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播世界。本小节最后梅氏谈到《孙子兵法》对世界的主要贡献,包括“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速战速决”“不战而屈人之兵”等。

前言九小节从理论的高度探讨了《孙子兵法》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学理性的思考和诠释,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借鉴价值。对很多问题,梅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读者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思考这本内容庞杂的中国军事典籍。同时,梅氏在探讨很多问题时,都从历时和共时角度进行阐发,不仅让其文字更有说服力,而且也能让读者站在历史的宏观大视角下,更清晰地理解《孙子兵法》的创作背景和它的特点。

三、结语

梅维恒的《孙子兵法》译本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厚翻译”作品。译本通过长篇序言、前言等深度语境化的方式,营造出了浓厚的源语文化氛围。厚翻译的价值在于弥补文化差异,增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接受,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对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孙武孙子兵法译本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三令五申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孙武宴
孙武练兵
三令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