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的全景概览
——《社会翻译学研究》述介

2021-11-22 09:06侯新飞
现代英语 2021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学场域译者

侯新飞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引言

自翻译学创始者霍姆斯(Holmes,1972)提出“社会翻译学”设想以来,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引发了盛况空前、方兴未艾的研究热潮。研究者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卢曼的社会系统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论以及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论等理论并融入译学研究范式,“社会学转向”声势浩大,催生了“社会翻译学”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社会翻译学研究》全景式地展示了这一新兴译学领域的源起发展、理论体系与研究的视角、对象、方法和成果,系统总结了我国当前社会翻译学研究成果,融宏观的理论思考、中观的视角观察与微观的方法案例于一体,反映了翻译学跨学科发展的新成就。

二、内容介绍

绪论首先梳理了“社会翻译学”的发端、发展与问题,其次辨析了“社会翻译学”与“翻译社会学”在理论视角、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学科归属方面的差异,认为当前的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应称为“社会翻译学”,接着从“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源起、内部研究及其表现形式和社会翻译学的学科性质、考察对象与研究方法三方面论证了社会翻译学属于综合性研究,最后总结了社会翻译学在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上的优点,指出其研究模式还存在着内部缺乏统一性、实际应用有困难和解释力有局限三个弱点,最后展望了社会翻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此书《上篇:社会翻译学的基础理论》由导言和六篇文章组成。导言从理论的重要性、定义和理论探索的本体意义谈起,强调了社会翻译学基础理论研究对学科建构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建构“社会翻译学”》首先回顾了“社会翻译学”的渊源及其理论建构,其次从认识论角度论证了社会翻译学之名,再次从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方法论原则与具体研究方法阐释了社会翻译学之实,最后回顾并展望了社会翻译学的学科建构。《社会翻译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中,首先从翻译研究宏观研究路向的演进发展,总结了社会翻译学研究的现状,接着介绍了社会系统论和行为者网络论以及两者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然后指出了社会翻译学存在的问题,最后建议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挖掘新的研究生长点,重视解释性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之后》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图里的《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激起的反响与探讨,接着分析翻译研究历经不同转向的原因,然后阐释了社会学视角何以拓展翻译研究的对象,通过反思翻译定义深化了对翻译的本质认识,指出社会学视角使规范回归社会领域,最后探讨了翻译共性的探索研究,指出描写翻译研究吸收、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观点促进了自身发展,同时在引入崭新视角后催生了新的研究范式,这种跨学科的特征成为翻译研究不竭的动力源泉。《翻译社会研究新发展》首先简略回顾了翻译研究先后从“解构主义”“文化转向”到引入社会学概念的不同发展阶段,先后深入分析了译者策略的多样性、翻译场域的动态建构性和规范独裁的片面性,最后指出惯习的广阔范畴,介绍了夏洛-雪菲从个体译者的评价标记中去总结译者惯习的研究。《翻译研究:一个社会学视角》首先梳理了当今译学领域社会情境探讨的进展、社会学视角系统研究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其次回顾反思了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接着论述了社会学视角翻译研究的研究原则、方法和内容,然后探讨了社会学视角翻译研究的评价问题,最后展望了其研究前景和挑战。《关于“社会翻译学”的再思考》开门见山,首先提出了认识社会翻译学需要面对研究内容的拓展、方法论/研究框架/理论分析工具、具体研究成果以及优势和不足等问题,然后介绍了社会学的三种研究向度,最后反思了国内的社会翻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中篇:社会翻译学的研究视角》由导言和六篇文章组成。导言从哲学高度肯定了社会翻译学研究视角的认识论意义,回顾了社会翻译学的探索过程。《翻译社会学视角下文化外译研究体系的建构》首先强调了文化外译在对外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先锋角色和建构文化外译研究体系的迫切性,接着梳理了文化外译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社会学视角的文化外译研究,最后论述了文化外译研究对象的层次和研究体系。《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首先阐释了社会学视角翻译研究的名与实,然后回顾了社会学理论对翻译学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接着以社会学功能主义为例论述了社会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之处,最后呼吁兼收并蓄,促进翻译学的不断发展。《茅盾的翻译转向》首先介绍了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探索译者习性的研究思路,其次分析了茅盾的翻译转向,接着从习性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考察前述转变,探析了文学翻译场中的张力关系与茅盾的策略性行为之间的互相作用,指出茅盾的译者习性随着场域的变化而调适,促成了其翻译转向。《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首先介绍了鲁迅作品的译介与研究,作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以及场域概念、行动者的斗争策略和场域研究的环节,然后详细梳理、分析了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研究,最后强调了权力场对文学场文类选择的导向和制约作用。《翻译规范理论的社会学重释》首先回顾了译学界对规范的研究,其次详细分析了规范解决人际协调问题的作用,然后论述了译者行为社会化是规范获得的根本方式,最后归纳了规范的三个演进阶段。《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与翻译研究探析》首先回顾了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指出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译学研究空白,接着介绍了卢曼及其核心理论,阐释了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理论契合,然后总结了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宏观指导意义、本体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展望了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关照下翻译研究的广阔前景。

《下篇:社会翻译学的研究方法》由导言和六篇文章组成。导言中首先强调方法论和具体方法对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的定义、社会翻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方法,论述了社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从广泛应用到形成研究方法、研究模式乃至研究范式,最终成为常规科学的发展路径。《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视阈中的译者主体性》首先简要介绍了马君武其人其作和研究论题,其次论述了惯习如何可以作为马君武翻译行为主体性研究的理论支点,接着阐释了马君武的译者惯习表征出的译材选择谱系,最后指出马君武的翻译实践体现了其持久稳定的译者惯习和以译报国的译者主体性。《Bourdieu社会学视角下的重释中国近代翻译史》首先介绍了Bourdieu社会实践论的基本概念框架、方法论程序和分析模式简要公式,强调从社会学视角考察中国近代翻译史要重视惯习、资本与场域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其次又简要介绍了Bourdieu社会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一般研究方法关注下的中国近代翻译史,最后强调了翻译研究应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生产过程社会学分析》首先论证了对葛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生产与传播过程采用社会学视角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其次概述了布迪厄的资本定义和场域理论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了把两者结合运用于翻译生产过程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回顾了葛浩文译者惯习的形成及其介入翻译场域的历程,最后依次分析了翻译发起网络与翻译出版网络的建构与运作、翻译与编辑方式。《翻译社会学的理论构架与研究》首先论证了翻译宏观研究的终极转向为何必将是社会,接着界定了翻译社会学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翻译社会学的理论构架及其研究现状,最后论述了翻译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强调了对翻译的社会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文本的适度回归》首先介绍了翻译的社会学研究及其意义,概述了文章的研究路径和目的,其次通过梳理新月派前期和后期的诗歌翻译和创作特点,分析了不同派别的诗人的符号资本在传递与转移过程中的此消彼长,然后通过考察新月派的译介活动与中国文学场域需求的相互影响、译者个人风格及场域的相互作用,论证了惯习和场域的双向作用,最后分析了中国文学场域的自主化过程,结合具体例证总结了新月派诗人从追求外形相似到实现内蕴契合,融汇中西艺术经验,形成自己诗艺特征的探索路径。《社会翻译学视阈中中国文学在英国传译的历时诠释》首先介绍了社会翻译学及其研究范式的优势,回顾了国内学者对中国文学在英国传译活动的研究,明确了文本的研究路径,接着在社会翻译学视阈下对中国文学在英国传译活动的不同形态进行了历时诠释和原因探析,最后从社会翻译学视角解释了中国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与接受不容乐观的现状原由。

三、本书简评

首先,全书内容编排系统、全面。此书分别介绍了社会翻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整体勾勒出这一新兴译学领域的源起发展、理论体系与研究的视角、对象、方法和成果,兼有宏观的理论思考、中观的视角观察与微观的研究方法和个案分析,具有无可置疑的学术价值。

其次,深入翔实的个案分析是此书的突出特色。全书精选了对茅盾的翻译转向、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活动、并世译才严复与林纾的翻译活动、马君武的翻译事迹、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新月派诗歌翻译以及中国语言服务业的现状等典型译家、译作、译事的社会学分析,从学理层面和个案研究都能引起读者深入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白璧微瑕,此书主要关于翻译学的外部研究——对翻译活动的社会学考察,如何把翻译学的外部研究与本体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以翻译为本,以解决翻译问题为目标”,是包括社会翻译学在内的译学跨学科研究应该孜孜以求的根本。此外,全书外国学者的译名不统一,出现了同一人物的不同译名,还有直接使用英文姓名的情况。

猜你喜欢
社会学场域译者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