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路径探析

2021-11-22 09:06
现代英语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一流思政大学

杨 倩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 401120)

一、引言

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顺势而生,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全面推进一流课程建设。这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相关事宜也得到了诸多关注,一部分高校在这一层面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同时也进行了相应尝试。基于具体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相应的一流课程建设对高校以及英语教师均提出了新要求,诸如一流课程建设中教学目标需要得到更好明确,创新教学法,如更好地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关注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等。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要坚持有效的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也是肩负着培养国际人才的重任,对大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能够丰富英语教育的功能,同时为立德树人教育战略的贯彻、实施提供帮助,通过“分析—筛选—增补”三个步骤,挖掘与拓展现有英语教材的思政元素,在教材环节将思政内容具体融入新教材的编写等。另外,一些新兴教学方法及“互联网+”的应用,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想品德为导向,将思政隐性融入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弱点被“课程思政”的出现所打破,其主张在高校各类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元素,把思想政治的隐性和显性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发挥出来,来实现“在知识中传播价值,在价值中凝聚知识”的目标。“课程思政”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把语言知识教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既可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也可以传播文化知识,增强高校英语课堂的传统文化培养。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人文教育背景下将担负起更加重大的责任,既要教好英语语言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做好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引路人,进而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的现状

目前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对一流课程建设事宜缺乏规划、学生群体的课程建设参与度不足、教学模式优化的受重视程度较低等,其制约性也影响了一流课程的建设。

(一)大学英语教师思政学习能力不足

高校教师的任务一直片面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人们过于强调“授业”的重要性。但是除了传统的“授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更需要以“传道”为主。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未曾突破陈腐的教学思维,这就限制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比如,语言知识的输入过多地存在于某些高校英语教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他们的思政概念欠缺,较少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突出的现象就是,作为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不太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大多数英语教师汉语素养和表达方面相对还比较欠缺,“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培养只出现在教学中,相关的西方文化也比较被动地被讲解,学生很少主动触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的问题,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被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境界和内在的人文素质是高校英语教师迫在眉睫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改善跨文化人文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较少

新背景下的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来充分挖掘教材里的思政元素和内容,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此要求进行的高校英语教学远远未达到思政教学的要求。在课堂上弱化了英语综合能力的应用,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技能的培养才是教学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手段就忽视了英语学科与思政理念的融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将思政教育的元素和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或者虽然教师会加入一些思政元素,但是思政元素和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缺乏较大的关联性,内涵认识不够深入。

(三)缺乏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方法

要真正地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要适时加入思想政治的内容,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应该融合到英语教师的课程目标中,这样才能发挥出思政教育的效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英语教师在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元素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从创新和有效的角度来探索高效的英语语言教学手段,而是习惯采用英语知识点输入的方式,不能以学生为中心。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稀少,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欠缺思政教育的关联性,比如具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欠缺,鲜有出现中西方风俗文化差异的对比,学生也很少在英语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学习。另外,英语考试作为一种有效的考核方式也不能满足当前思政教育的要求。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的策略

针对以上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应遵循从立德树人视角下进行课程建设规划,参考学生群体的建议,提升英语学习者思想投入,通过理解、分析与思考学生的文化概念、价值理念等,实现个性化的一流课程建设体系、同步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等。

(一)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要想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大学英语一流课程教学中,对英语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思想政治知识储备等都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新时代要求和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非常关键。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专业授课知识,增加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同时还应该储存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熟悉中国的文化传承以及发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顺利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和认知,并鼓励学生增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并主动承担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熟悉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高校英语教师也应当适时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人文素养能力。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应该用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比如可以通过学习党的政策和方针,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国家的教育政策,来把握国家的发展走向,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觉悟,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而更好地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日常英语教学中。

(二)充分利用高校英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应该及时被改革和创新,高校英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思政教育理念,对英语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读,还要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及时开展思政教育,弘扬中国科技及文化,以此实现课程思政,并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一些线上线下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思政教育元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

(三)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导入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思政元素的加入,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得以更好地促进。其次,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牢牢树立,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被完全激发出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人文素养交际能力。最后,在“四个自信”的要求下,增强母语文化自信就是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自觉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五、结语

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的建设,能帮助高校认识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以及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一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精准定位,并发挥其在课程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可以接受到较好的思政教育,突出英语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文化教学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维度,以期改变传统的英语目标教学,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优化教学流程,将思政隐性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各个环节;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格为导向,提倡学生语言输入性学习和文化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改变教师以传统英语教材为主,依托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战略方针,丰富和完善英语教材思政内容的时代性与思想性,发挥英语教师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思政思维的开放性和多向性。

猜你喜欢
一流思政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大理大学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