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动物词汇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2021-11-22 09:06范金玲杨雁陈玲玲
现代英语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英汉内涵词汇

范金玲 杨雁 陈玲玲

(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54)

一、引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点,包括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价值观、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共性和个性,前者源于人类处于一个共同的物理空间;而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又使得每个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和人类共处同一环境、和谐共存。因此,英语和汉语中很多动物词汇都有着深刻的内涵。但这两种语言中某些动物词汇的表面意义可能相似,而文化差异决定了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不同,这就造成了这些动物词汇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

二、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

人和动物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动物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和体力劳动的来源,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而动物词汇是所有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负载词,动物词汇在心理、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一)概念相似,内涵不同

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或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所传达的信息相同吗?对一个汉语习语表达,词典能可靠地给人们提供地道恰当的英文吗?这些问题本身可能会让人们感到惊讶,毕竟“a desk”就是“一张桌子”,“chemistry”就是“化学”。但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吗?

受传统文化、审美倾向、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英汉动物词汇的概念所指基本相同,内涵却大相径庭,例如最典型的代表动物——“狗”。英国人视狗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如习语“If an old dog barks,he gives counsel.”中,“an old dog”实指“an old man”。英语中“dog”其喻意多为褒义:“lucky dog”指幸运的人,“big dog”指重要的人,“clever dog”是聪明的孩子。而在中国文化中,谈到狗,人们大多会露出厌恶或轻蔑的表情,“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足以诠释“狗”在中国传统里是品德低下的动物。但凡事不可以偏概全,有时“狗”的含义也会升华为一种忠义精神: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如忠义之士也常自谦“甘效犬马之劳”。

(二)概念与内涵均相似

动物词汇伴随着人类文明而发展;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所有人类都生活在同一广阔物理空间,故尽管汉语和英语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中使用,在一些动物词汇的表面意思和内涵方面却有一些相似之处。

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鹦鹉——parrot,作为一种动物,头圆,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舌大而软,羽毛色彩美丽;能效人语,主食果实。在中国,“鹦鹉学舌”指像鹦鹉一样,学人讲话,常指那些人云亦云、无所创新的人,含有贬义。而“He just parroted his father’s opinions.” 中“parrot”作为动词,恰到好处地描述了一个盲目重复某事的人。由此看来,“鹦鹉”和“parrot”在汉语和英语中,无论从动物所指本身还是在内涵上都几乎相同。

再以“狐狸”为例。就字面意思而言,狐狸——fox,是一种机警的食肉哺乳动物,属犬科,与狼有亲缘关系,但体型较小,四肢较短,有大而直竖的耳和蓬松的长尾。《后汉书》中“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狐狸”便指奸诈狡猾之人。在中国,“狐假虎威”的故事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生动地阐释了狐狸狡诈的特点。此外,“狐朋狗友”“狐鼠之徒”“狼顾狐疑”等均显示“狐狸”在中国文化里形象之不堪。英语中,人们通常把狡诈的骗子描述为“a wily/sly old fox”,这几乎与中文里“狡猾的老狐狸”殊途同归。

(三)概念相似,内涵空缺

中文和英文分属两种语言系统。由于文化差异,同一种动物有时在一种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没有相对应的联想意义。例如,在汉语中,“大象”指一种体积非常大的、体毛浅灰至褐色的动物,皮肤粗糙,鼻与上唇愈合成长鼻,强壮有力,能蜷曲,用来获取食物和饮水。除此之外,再无明显内涵意义。而英语中的“white elephant”则指花了很多钱却不实用的东西,如“The new office block has become an expensive white elephant.”另外,西方人认为大象的记忆力超群,所以他们会有“have a memory like an elephant”这样的表达。

同样,中国文化里“龟”自古以来象征长寿。《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到达西天,取得真经,返程途中,遇通天河,河中老龟因恼怒唐僧食言,未在佛祖面前帮其询问年寿几何,一气之下将师徒四人和经书一并扔入滔滔河水。书中记载当时老龟在这条河里已修行一千三百余年,虽有夸张,但也反映出海龟本身长寿,故被赋予长寿的内涵。而在英语中,“turtle”只是一种动物,无此意蕴。

三、英汉动物词语内涵差异的原因

人类与动物在地球上和谐共存,动物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通过观察人们逐步对动物的形象和特点有了深刻认识。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同一动物便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下文将以一些典型的动物为例,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三个方面阐述它们内涵意义不同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差异

各民族独特的历史影响着相应的文化,历史发展的差异赋予有些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英语中,“owl”(猫头鹰)是拟声词,代表了猫头鹰的啼叫。在西方神话中,雅典城的守护神是雅典娜,而雅典娜的圣鸟就是猫头鹰。雅典娜被誉为智慧女神,而负责她消息来源的猫头鹰也就成了智慧与博学的象征,故英文里形容一个人聪明则用短语“as wise as an owl”。此外,猫头鹰在当时的地位非常高。公元五世纪中期,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国际通货之一的雅典城邦币,正面是雅典娜,而背面则是猫头鹰。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文化积淀。古代中国皇帝被视为龙,称“真龙天子”。实际上,这种出现在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是不太可能真实存在的,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国文化里,“龙”有很多与皇室相关的联想意义,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从四字习语“龙心大悦”“望子成龙”“龙腾虎跃”“人中龙凤”等便可窥见中国龙文化之一斑,中国人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二)地理环境差异

每个民族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地域文化自然会影响到语言文字。中西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一些动物的形象和文化内涵有所不同。

河狸——beaver,主要生活在北美,美国人对这种动物甚为熟悉。因其高超的筑巢技巧,在英语中河狸有时被用来形容“努力工作的人”。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许多中国人对这种动物几乎不了解,更不用说它们特有的文化内涵了。

英国四面环海,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历史上英国的航海业曾一度世界领先,英国人早期的生活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海并在与海的斗争中创造了海的文化,这一文化在英语习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古人曾用“逐鹿中原”来形容争夺天下。这种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得汉文化自古就以农业为本,中文里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在英语中则成为“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

(三)社会习俗的差异

文化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映和体现,同时有助于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习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同样的动物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而言,往往有不同的联想。下面的例子可以让人们清楚地认识这一点。

中国人喜欢猫,而英国人喜欢狗。古时候因资源有限,一样东西的存在必有其功用,比如狗被驯养是因为能看家护院,猫之所以会和人类产生交集,则是因为老鼠。农耕时代,老鼠对人类的危害可谓致命。而且古时候人们认为猫有九条命,借以象征福大命大之人。所以古人和猫相处,充满了爱护和感激。如今,猫温顺的天性亦使它们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小馋猫”可以译成“You greedy guy!”,但实际并无消极或贬低之意,说话者的欣喜、爱意或亲密却表露无遗。即使在今天,若流浪猫进入房子则会被认为是幸运的暗示。

中世纪的欧洲,猫却被人们视为魔鬼。在英语中,“cat”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邪恶的女人”:“Don’t listen to her gossip; she is a cat.”又如“指某人泄露秘密”:“let the cat out of bag”。

四、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不仅代表其动物形象,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语言学习者,切忌望文生义,停留在词汇的表层意思上,而应通过大量阅读,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研究英汉文化差异。作为教师,在输入语言的同时,亦应向学生输入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尽力减少学生因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而导致的失误,以便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英汉内涵词汇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照金精神的内涵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