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英语学习起始年龄与语法成绩的研究综述

2021-11-22 09:06周锦程
现代英语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回归方程二语语言学

周锦程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人们基于母语或者是第一语言习得的经验,普遍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越早越好,并存在语言习得关键期(Lenneberg,1967)。目前,国内英语学习低龄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有条件的学前儿童已开始学习英语,这符合普通大众对语言学习的认知:越早越好。但是,我们需理性思考一个问题:英语学习真的越早越好吗?

在二语习得领域,二语学习起始年龄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目前对是否存在语言学习关键期,也未达成共识。Ellis(2008)总结了大量实证研究之后,得出以下结论。

在学习进展速度方面,特别是语法,成年的学习者在前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发音方面,成年的学习者也不具备劣势。当学习者语言输入不足时,比如在教学环境中,成年学习者将继续比儿童学习者表现更好,特别是语法学习。当学习者语言输入足够时,比如在二语环境中,其语言能力才有可能超越成年学习者的。

从最终的语言能力来看,儿童学习者与成年学习者相比,在有足够语言输入的环境中,更有可能习得地道的口音和语法,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成年人也可以习得地道的口音和语法。

在国内英语学习是否真的是越早越好?文章从国内实证研究的角度,探索起始年龄对语法成效的影响。

二、文献检索及筛选

本研究使用“起始年龄”与“英语/二语/外语”组合成的中、英文布林逻辑检索式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再对结果进行人工筛。对期刊而言,其来源限制CSSCI和北大核心。对硕博论文来说,人工核对其数据分析的质量。

三、起始年龄与语法成效的研究

检索出的文章,经过人工筛选之后,所剩的研究不多。尽管如此,但是鉴于起始年龄的重要性,值得对过去十几年的研究做个回顾。

对早学者和晚学者的语法成绩是否存差异,黄怀飞和李荣宝(2008)研究了120名英语本科大三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和专四成绩的差异。被试人员分为3组,从组1到组3英语学习起始年龄逐渐增大。在专四成绩中的语法成绩方面,三组的平均成绩为:10.75、10.10、9.25。虽然从组1到组3平均成绩在下降,但是三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并不支持越早学习,语法成绩越好。

对起始年龄与语法成绩的相关性如何(或者起始年龄对语法成绩的解释性),以下两个研究都有个共同的发现:起始年龄与语法成绩呈微弱负相关,但在回归分析中,起始年龄无法进入回归方程。

李红、马莉和张小红(2019)研究了103名研究生的起始年龄和语言学能与语法学习成效的关系。受试分为早学组(5~11岁开始学习英语)和晚学组(12~14岁开始学习英语)。根据 DeKeyser(2003)编制了语法测试试题,让受试者判断句子的语法正确性。相关分析表明起始年龄与英语语法成绩呈微弱负相关(r=-0.231,p<0.05),但是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语法成绩,自变量是语言学能和起始年龄),起始年龄却没能进入回归模型。进入回归模型的语言学能与语法成绩密切相关(r=0.414,p<0.001,决定系数R2=0.171,F统计量的显著值为0.000)。

张润晗和陈亚平(2020)的研究同样发现了起始年龄与语法成绩显著负相关,但却无法预测语法成绩。该研究聚焦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起始年龄、语言分析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念四个因素与语法知识的关系。受试对象为150名大一英语专业学生。语法判断的句子选自张润晗(2015)。在限时语法判断测试中,受试者需对句子语法正确性做出判断。相关分析表明英语学习起始年龄与限时语法判断测试成绩均显著负相关(r=-0.149,p<0.05),但是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与情感状态相关的信念和内在兴趣动机进入限时语法判断测试预测性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0.299,F显著值为0.000),起始年龄没有进入回归模型。

四、讨论

(一)起始年龄与语法成绩显著负相关,但却不能预测语法成绩的原因

在李红、马莉和张小红(2019)的研究中,假设起始年龄对语法成绩的特有解释率为a,语言学能对语法成绩的特有解释率为b,起始年龄和语言学能二者对语法成绩的共有解释率为c。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中的顺序是由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决定的,相关性越大,则越早进入回归方程。语言学能先进入回归方程,就是因为语言学能与语法成绩的相关性大于起始年龄与语法成绩的相关性。此时语言学能对语法成绩的解释率为b+c。下一步是判断起始年龄是否进入回归方程,起始年龄进入回归方程之后对语法成绩的解释率为a,如果a值过小,可能显著性检验无法通过,则导致起始年龄无法进入回归方程。在本例中a+c等于5.3%(单一自变量回归分析中,自变量起始年龄对因变量语法成绩的解释率等于在Pearson相关分析中起始年龄与语法成绩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因为文中未给出完整数据,所以无法计算a和c的值,但可以确定的是a的值小于5.3%。起始年龄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就是因为a值过小。

除了a值过小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起始年龄以语言学能为中介作用于语法成绩。但是在此研究中,虽然没有计算起始年龄与语言学能的相关性,但是早学组与晚学组的学能测试分数并没有显著差异。与此类似的是,在马丹(2018)的研究中,早学组与晚学组的语言学能LLAMA F不存在显著差异。这都表明语言学能与起始年龄无关,所以排除起始年龄以语言学能为中介作用与语法成绩。

同理,张润晗和陈亚平(2020)的研究中起始年龄没有进入回归模型的原因也是因为起始年龄与限时语法成绩的相关性较弱,在多元回归中无法优先进入回归方程。

综上分析,虽然起始年龄与语法成绩呈显著负相关,但是相关性微弱,导致其无法进入回归方程来预测语法成绩。这说明起始年龄与其他因素相比,它对语法成绩的影响可以被其他因素所代替,或者是与其他因素相比,它对语法成绩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早学者在语法方面不一定具有优势。

(二)早学者在语法方面不一定具有优势的原因

英语在我国大陆地区属于外语,不属于二语。二语在学习者所在的地区属于官方语言或者被广泛认可,被广泛使用;外语在学习者所在的地区不属于官方语言或未被广泛认可,并未广泛使用。二语环境中,二语学习者能够从周围环境中获得大量且优质的语言输入,并且也能够与环境产生足够的互动,非正式地习得语言。而在外语环境中,周围环境无法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外语学习需要接受正规的教育(formal instruction)。外语学习环境主要为授课式环境,学习时间有限,目标语输入量和有效语言互动的质与量和自然习得或沉浸式的二语环境相比十分有限。

在外语环境中,由于缺少语言输入,以及学习者在7岁后认知能力的变化,使得语言学习更依赖显性学习(有意识的陈述性记忆),而非儿童时期建立在大量输入之上的隐性学习(程序性记忆)。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机制涉及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并产生不同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直觉性的、程序性的、系统变化的、自动被使用的,因此能够在即兴的语言使用中流畅地被使用。显性知识是有意识的、描述性的、不规则变化的、不一致的。在缺少语言输入的国内环境下,早学者的隐性学习优势无法发挥,所以在语法方面,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早学者都不一定比晚学者具有优势。

五、结语

决定英语学习成效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因素、情感因素、认知因素等。语言教学法大师H.H.Stern就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情感以及教学的人文因素等对语言教学的影响远远大于年龄。处在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外语环境里,正如研究所显示的结果,英语早学者并不比晚学者具有绝对优势。目前国内对外语学习起始年龄的研究不足,本研究的结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除了在语法方面以外,听力、口语、写作等其他方面,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早学者是否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

猜你喜欢
回归方程二语语言学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预测桑瘿蚊防治适期
浅谈回归方程在煤质检验中应用时应注意问题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