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AIKONAUT看英语里的汉语借词

2021-11-22 09:06王艳董元元
现代英语 2021年10期
关键词:借词汉语词汇

王艳 董元元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引言

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文列目中的白酒,对应的英文从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改为Chinese Baijiu。1998年,马来西亚华人科学家赵里昱用汉语拼音taiko和表示水手的希腊词根naut创造了专指中国航天员的词汇“taikonaut”,在网络科技论坛里使用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这个词被英文主流媒体广泛使用,并且为牛津、朗文等权威英文词典所收录,成为汉语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表现。

纵观不同阶段英语从汉语所借词汇,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跃然呈现。

二、英语借词历史

英语经过1500年从籍籍无名到成为国际语言,有赖于其相对简便易学的语法和语音,更有赖于其开放的特质,梅尔文·布拉格曾说过:“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有其运气使然,但更多在于其强大的吸纳能力。”广泛吸纳外来语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发展出现新事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来自不同国家的英语使用者产生了融合感。

不列颠从已知最早的凯尔特语,到经历盎格鲁萨克逊人和北欧人的到来以及诺曼征服,形成了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丹尼尔笛福的一句名言,“你这门罗马语—萨克逊语—丹麦语—诺曼语的英语呀”,充分体现出了英语集各家为一身的特点,所以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英语是一种没有主干部分的日耳曼方言、北欧语言、法语、拉丁语的混合语,是一种古英语基因弱化的语言,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语言。虽然调查表明现代英语最常用的100个单词中有96个是来自古英语中的盎格鲁萨克逊方言。但现代英语浩大的词汇量所带来的清晰、丰富、精准表达却是古英语无法企及的。美国“全球语言检测局”2009年统计英语词汇量已达100万。英语词汇量放大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借用外来语,尤其在16到17世纪,英语吸收了庞大的外来语。根据统计,1500到1659期间,英语通过整体借词吸纳外来语达到两万五千个左右,甚至出现了有关本民族语言纯洁性的“外来语争议”。纵观英语发展,可以看出英语各个时期的借词都有其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带来的特点,北欧人的到来带来了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词汇,丰富的希腊文明带来了和文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的拉丁词汇,诺曼征服使法国人成为英国的上流管理阶层,带来了和时尚、外交、行政管理有关的法语词汇,其他如意大利语借词往往和建筑、音乐有关,荷兰语借词多与航海相关。邢福义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可见社会文化影响语言发展,同时语言发展也映射出相应的社会文化特点。毫不例外,英语从汉语中的借词也和双方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三、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方式

分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和汉藏语系的汉语,语言体系截然不同。汉语的声调特点和表意属性,以及汉语意合性与英语形合性的语法差异,给英语从汉语借词带来一定的障碍。但社会发展带来的交流必然性和语言的开放性,使得双方语言借用依然无可避免地发生。

曾泰元2018年统计《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汉语借词数为500个左右,英语从汉语借词在不同时期通过间接和直接的方式发生。

中英直接接触前,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物质文化通过第三国的形式间接进入英语,比如经过丝绸之路,silk(丝绸)通过拉丁语和希腊语带入英语,葡萄牙人将china(瓷器)带入欧洲再进入英语。根据Garland Cannon教授所收集的汉语借词统计,约有200个左右的词借助日语进入英语的,比如bonsai(盆栽)。这些间接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几经辗转,往往已经远离了其本来的汉语面貌。

随着开始于17世纪末的中英民间交流和18世纪末的中英官方交流,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碰撞,汉英之间开始互相直接借用,并且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出现得更多,也被更广泛的接纳。

英语向汉语借词的方式包括音译借词、翻译借词和混合借词。音译借词即按照汉语词汇原有读音,连音带义一起借用。如yinyang(阴阳)、chow fan(炒饭)、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拳)。音译过程中以前多采用韦氏拼音法,现在多采用现代汉语拼音法。翻译借词即用相应的英语对应词翻译而成。例如:spring roll(春卷),lose face(丢脸)等。混合借词即“拼接”成词。典型借词如“Kung Pao Chicken”,文章最开始提到的中国航天员taikonaut,就是汉语太空的拼音加上表示水手、船员的naut拼写而成,成为中国特征明显的专有词汇。

四、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

关于语言借用,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研究多集中于语言借用后发生的语法、语义、发音变化以及语言借用现象的发展规律。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借词研究更集中于借用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尽管中英之间地域距离和语言体系差异造成双方早期语言互借不如英语同印欧语系国家之间的语言互借频繁,但科技、交通手段发展带来了双方往来接触,随之而来的是双方语言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词汇空缺或冲突,中英之间的语言互借自然而然频繁开来。英语中不同时期的汉语借词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中、英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国家权利状况。

1.17世纪前后,中英之间国力地位相对平等

1637年英国船队来华运茶,英国与中国的贸易交往逐渐频繁,江浙沿海地带尤其繁荣。揭开东方大国神秘的面纱之后,英国人被中国先进的物质文化和博大的思想文化深深吸引,也促进了英语对汉语的吸纳。Ming(明)、Manchu(满族)、Han(汉族)、Confucian(孔子的)等词汇进入英语。西方从中国输入的是先进的物质文化,而中国引入的是西方的先进科技,双方的平等交流正好填补了各自物质、文化的真空,中国在明末清初出现了科技翻译的高潮,而西方也出现了“中国热”。

2.英国随着蒸汽机的诞生,工业日渐强大,而当时的中国却依然停留在农业社会的阶段,发展明显不对等

沿海贸易给汉语带来了大量和生活新鲜事物相关的英语借词,如梵阿林(violin)、水门汀(cement)、德律风(telephone),当然这些英语借词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又有了新的中文名字小提琴、水泥和电话。

该时期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多和中国社会生活相关,如 kowtow(叩头),zen(禅)、Cantonese(粤语)。同时广东人移民海外的现象带来诸多音译来自粤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如wonton(馄饨)、bok choy(白菜)、chow mein(炒面)、dim sum(点心)。

该时期的英语借词主要和科学技术和社会体制相关,由于文化上或者概念上的空缺,翻译策略倾向于英语的拼音语言。如science(赛因斯)、democracy(德谟克拉西)、telephone(德律风)、humor(幽默)都是音译引入的结果。

3.19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迎头赶上世界发展的浪潮

进入21世纪,中国不仅打开国门更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经济、文化、科技方面汉语借词涌入英语。据“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的英语新词汇中,汉语借用词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 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到流行语 dama(大妈)、tuhao(土豪),都表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的话语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

五、结语

乔姆斯基指出:“语言问题基本是权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张勇先认为:“有没有说话的机会,是话语权的问题;在有机会说话时考虑如何表达,同样也是话语权的问题。”在翻译中国特有文化名词的时候,主动选择命名的权利和机会,理直气壮地使用音译,比如 mantou(馒头),jiaozi(饺子),baozi(包子),就是把握话语权的体现。2008年5月,北京奥组委把吉祥物“福娃”的国际译名正式从“Friendlies”改为“Fuwa”。2021年白酒对应的英文从 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改为 Chinese Baijiu。中国航天员taikonaut和泛指的宇航员astronaut以及俄罗斯宇航员的“Cosmonaut”一样,取得了英语里的一隅之地。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努力保证本土文化异质性的同时,“让汉语更多地进入英语”,有助于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家层面要鼓励,民众层面要提升意识,媒体对外宣传和学术界发表科研论文方面要做出表率,用更多新的中英文合成词甚至中文词来构建中国话语权和叙事体系。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下,与中国发展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必然能够在汉语走出去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借词汉语词汇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日语借词的模因现象及语用意义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