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11-22 09:46蒋潇潇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家长

文/蒋潇潇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社会上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等各种不良风气,大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认知发展观念,导致在生活、学习以及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应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心理问题和教育案例,理清思路,引导学生端正心理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根源上解决就业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1]。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环境的改变造成适应不良

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家长、教师对学生照顾有加,很多事情都由家长或者教师帮助完成,以此保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学生步入大学校门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减轻也逐渐远离家长,很多事情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但是,学生已经习惯于家长对生活的安排,生活中的琐碎事情,甚至学习计划都严重依赖家长,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自身的生活、学习无法独立完成,对大学生活极不适应,导致学生缺乏前进的驱动力,在大学校园里不知干什么,整天无所事事,很多学生甚至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成绩的“落后”挫伤学习自信心

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高中时期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关注”“优秀成绩”等光环。但是,在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很多高中时期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大学班级里的成绩却“平平”,致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尤其是在期末考试中,一些学生甚至不及格,出现“挂科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土崩瓦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受到挫伤,使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充满“失落感”,对生活、学习缺乏激情,甚至会走向“极端”的事情。

(三)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的不同,导致学生的生活环境各有不同。差异性的成长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喜好、习惯,不同区域的学生会因为性格、习惯、喜好的不同产生社交隔阂。例如,学法律的小张来自农村,在高中阶段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对音乐、运动、社团活动等都不感兴趣,同宿舍的同学在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等进行户外活动时,他都是一个人在看书,久而久之,小张和其他同学产生隔阂。日常生活中,小张的习惯、爱好等各方面都与同学有很多的冲突,常常因为琐事与同学产生矛盾,小张越来越不愿接触同学,逐渐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慢慢形成了“交流障碍”。

(四)自负心理作祟

自负是一种心理学类型,在高校毕业生中更为突出。许多高校毕业生仍然相信精英教育的概念,认为他们已经通过了国家高考并系统地学习了相关课程,应该是高级人才了。认为他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总体能力和个人才能都高于平均水平。在选择工作时,他们总是自命不凡,无法清楚地了解就业情况,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总是专注于大城市和好工作上,职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许多工作机会常常被错过。

(五)普遍存在焦虑心理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走入社会,进行就业。但是,当前毕业大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择业困惑和就业压力。例如,小李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与她的专业对口的工作也有很多,但局限在做导游或者到酒店工作,她对这两种职业都不感兴趣,希望从事其他行业。如果选择其他工作后,导致大学四年里学的知识无法在工作中应用,使其十分焦虑。像小李这种情况,大学毕业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使该部分学生在就业择业中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焦虑。许多大学生希望找到理想的职业,但也担心被雇主拒绝,他们还担心自己的职业失误会引起终生遗憾。因此,就业过程中充满了焦虑,各种关于就业的不必要的担心一直引起精神紧张、焦虑、易怒、沮丧和行为迟缓等情绪。

二、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合理应用心理学基本知识教学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知识是推动人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石。在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应注重讲授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强化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熟悉和掌握,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掌握自主调节心理状态和健康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摆脱就业心理困境。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健康就业心理,改善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职业态度,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危机,从负面的心理状态中恢复过来。因此,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聘请专业的心理学家,并根据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和心理素质训练,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毕业生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矛盾,摆脱心理困惑并保持良好工作氛围的能力[2]。

(二)提升高校的心理咨询水平

除了心理学课程以外,高校也应重视心理咨询的辅导工作,在心理咨询过程汇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从而避免心理问题向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大学阶段的心理咨询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丰富心理咨询的工作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应保证编制、经费、场所等物质条件的充足,配备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师或辅助人员,组织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定期专业化培训,以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3]。例如,对心理咨询师等专职人员,应对其进行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加强处理心理问题和解决心理疾病的救助技能;对心理医学的兼职人员,应进行基础的思政技巧教育,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深入了解大学生现有的心理状态。另外,高校还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设计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栏、邀请心理专家和教授进行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等,有效地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中的校园文化,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包括宣传栏、校刊,还包括文化广场、临湖走廊、心理课、心理方面辩论赛等。高等院校应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文化,科学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利用全方位的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教育氛围,端正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心理态度。在心理咨询中,还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角,以顺应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提升学生对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满足学生对心理发展的个性化需求[4]。

(四)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心理咨询中,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中,家长的原因占据着很大成分。因此,在心理教育中,应构建科学的家校合作机制,形成心理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全面认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与孩子之间,有剪不断的血缘关系,有着深厚的亲情和伦理关系,这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家长和学校应形成心理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避免家长在心理教育中的缺位,采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子女在家长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心理观、态度观、价值观。在子女面临心理问题时,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参与,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和谐的家庭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他人,培养学生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和幸福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

三、结语

在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中,教师应结合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发展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分析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讲授基本的心理学健康知识,为大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提升高校的心理咨询水平的同时,构建科学的家校合作机制,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家长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家长请吃药Ⅱ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