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2021-11-22 09:46郝宝强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子女毕业生

文/郝宝强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青年大学生的中流砥柱,对于刚步入社会的他们而言,就业心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自己从事的行业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就业水平等。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敢担当,青年强则国强,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目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也日渐完善,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作为最主要的就业方式。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有时就会盲从、情绪低落、感到自卑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就业心理问题。所以,要帮助高校毕业生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实现顺利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快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8年我国有820万名高校毕业生。2019年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834万名,到2020年我国共有874万名高校毕业生。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每年都在实行扩招政策,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二)就业区域结构不合理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都优先选择在发达城市就业,这样就出现了不平衡的就业区域结构分布不均的局面,而且大多数高校都位于发达城市。还有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时有“就近”心理,他们会选择自己毕业的城市就业,所以毕业生的就区业域就比较集中,为发达城市增加了就业压力。而对于农村地区和那些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因经济落后、人口少、区域偏远等诸多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没有强烈的择业意愿,所以这类地区普遍缺少人才,也会有更多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的分布以及不均匀的人才分布现象尤为明显。

(三)就业行业领域单一

随着金融类经济、服务类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更热衷于金融、会计、计算机等几个专业,择业时会选择比较热门的行业,比如金融、会计、计算机等,相对来说,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冷门的专业和行业,由此就形成了毕业生就业行业领域不平衡分布以及单一选择这一事实。

(四)经济困难毕业生难就业

在市场化的就业轨道中,大学生难免会产生就业竞争。在就业的竞争中,就业弱势群体指的是竞争力差或处于劣势的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要比普通大学生大,家里为了供他们读大学本身就有一定的经济压力,该问题在民办院校中尤其突出。这类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会感到自卑、缺少自信,为了学费、生活费,还要参加勤工俭学,使自己的学业受到影响,毕业后又因为自己没有社会关系或其他特长,就业屡屡受阻。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经济困难毕业生毕业要面临更大压力,就业难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1]。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进城务工等,加剧了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因存在时间差,使信息积累难以实现,致使择业渠道受阻。另外,用人单位一般都是重学历,忽视毕业生的能力,还有的单位只招男毕业生,存在性别歧视,加大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社会上普遍存在利用社会关系“走后门”实现就业的现象,这给没有社会背景的毕业生增加就业压力。目前我国的相关就业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二)学校因素

一是学校就业指导理念有偏差。当前社会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当作热点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校领导的政绩直接挂钩,所以,有些教师可能就一味地提高就业率,却远远偏离了就业指导的原本理念。还有的高校存在着明显的求职策略偏差,比如,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用这种策略去鼓励学生一定要先就业,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会降低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并且还会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产生恐惧,就业心理问题由此产生。二是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流于形式。在实际中,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都是学工处的附属机构,其目的就是要完成上级教育部门的各种任务,完全背离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目的。三是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实际就业之间脱节严重。有一些高校并没有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而去调整学科专业,甚至有的专业需求较小,却要大量招生,最终结果就是毕业生在就业时要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并不容易。除了上述之外,高校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所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就会感到不适应,由此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三)家庭因素

一是家长的期望。有些家长的思想还比较传统,他们认为走仕途才能得到长远发展,认为子女在大学毕业后应该到政府部门工作,过上好日子。因此,他们让子女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将子女置于万马千军之中,而这种就业期望就容易让子女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二是父母的职业以及教育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女的就业心理,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想从事父母从事的职业。三是独生子女。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被溺爱和重视,很显然他们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也没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所以,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都会导致他们产生一些就业心理问题[2]。

(四)个人自身因素

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不完善的人格发展,自我评价方面存在偏差,但又有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因此,当遇到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时就会灰心丧气、手足无措、自暴自弃,对各种挑战无法坦然面对。他们毕业后初入社会,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又不懂得怎样处理,这也会使他们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此外,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更关心的是实用主义、个人成功等,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就会使他们在择业时既盲目又片面,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为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埋下隐患。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社会方面

大学生在就业初期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们着急就业,但又不知从何做起,甚至都不知道怎样找工作,所以压抑、焦虑、自负等心理就会交织在一起。为此,政府要加强支持指导力度,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要保持就业渠道畅通,为高校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通过多种措施让学生深入了解就业市场。要将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出来,加强对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鼓励支持毕业生就业创业。政府要确保就业市场的规范性,保障就业环境的公平、科学,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此外,要解决好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问题,这对解决毕业生的各种就业心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校方面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但要注意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在其步入社会前帮他们做好充分准备。因此,高校应该进行合理的干预。大学生在校期间,高校就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为学生传递准确的就业信息,为学生做好就业指导,还可以请之前的毕业生来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讲学,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职场中的挫折。

(三)家庭方面

一是家长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家长应该尊重子女的选择,让子女有自己选择职业的权利,不能有功利性地在子女身上强加自己的期望,当子女有困惑时,家长应给出合理的建议及帮助;二是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即使是独生子女,家长也要严格管教,不能溺爱,让子女学会换位思考。另外,家长应坚持做到自我提升,努力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与子女的心理距离更近一些,了解他们的就业心理。

(四)个人方面

一是要有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大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要有正确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能客观的去评估自己。尤其作为高校毕业生更加有必要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为就业作出正确的选择。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高校毕业生要考虑以下问题:该工作是否适合自身的能力?该工作内容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业务素质有密切联系?只有在自我评估是客观的、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使社会需要得到更好地整合,自己也能更好的开展学习。二是高校毕业生针对就业问题要保持良好心态,而且其职业价值观必须是正确的。目前,在大学生求职中都在以高薪资职业为目标,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在选择就业方向及就业地点时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出现这种现象,实际上是警告我们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提前为学生做职业引导,让学生清楚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难免会出现就业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这四方面着手,及时疏导大学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从而保证他们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子女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