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模式

2021-11-22 09:46吴思瑾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课程

文/吴思瑾

创新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然而,我国当前的大多数创新创业理论仍然需要借鉴国外的成果,相关研究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如何摒除困难,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是本文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内容[1]。

一、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主体不够重视

目前,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大部分是消极的、悲观的,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稳定的工作,并会狭隘地将创业定义为“即将面临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对创业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不能正确面对创业所带来的风险;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要求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全面的认知以及对风险和困难正确的预知能力,现在,大学生在接受认知中往往将学生的就业定义为“有需求”和“相关专业”,在众多群体的默认影响下,大多数学生也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对创新创业不够重视[2]。

(二)创新创业课程未能及时更新

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通常比较枯燥,与学生的相关专业脱节,无法让学生把所学到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往往将创新创业教育归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领域,并片面地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归类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小环节,未能形成专门化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比较单一,而且相关课程的设置一直未能及时更新,而在教学上也一直作为选修类课程,忽略了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

(三)缺少实践环节

目前,许多高校都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不能提供实践环节,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大多是基于企业基地的建设,学院本身并没有建立起与企业联合孵化学生创业的实践基础。在学生实习的课程设置中,也很少包含创新创业的实训项目,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呈现不平衡趋势[3]。

(四)未能建立专业的教师团队

实践性观点和前瞻性指导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都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和创业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从事创新创业课的教师大多是由辅导员担任,许多辅导员在进行常规学生工作的同时很少能够将精力分散在创新创业指导的模式中,缺乏系统的能力去整合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更无法为学生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意见。

二、成因分析

(一)认知理念上的狭隘性

对专业领域的教师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当作是个人能力的补充,不能通过创业课程的讲授,向学生展示创新创业的优势,因此,许多学生也未受到重视。对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让高校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以促进就业,通过创业增加就业岗位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和暂时性的支持,在许多高校举办的创新创业专场中,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够而认为创新创业只属于专业类和创业爱好者。对家庭而言,许多家庭都忽略了对子女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对创新创业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创新创业具有高风险,在学生选择创新创业之前未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认可,而将其定义为一种不体面的工作。因此,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在就业时选择创新创业。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类课程未能形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受课时条件的限制,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为片面的内容,课程设置上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此外,大多数学院采取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式,开展相关讲座,但这些讲座往往门类单一,学生的系统化学习课程设置不够充分,而且大部分学院都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多停留在“大创项目”“挑战杯”“互联网+”等方面,虽然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能够调动的学生群体往往只有一小部分且覆盖范围较小。

(三)创新创业资源相对短缺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专职教师作为其后备力量,但现有的师资源严重不足,专业化教师的外派机制尚未形成,长期以来缺乏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很难形成专业化、综合化、素质化的教师团队,以至于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很难达到要求的配比。

不管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文史类学生,都缺乏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学校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全面、整体地看待问题,但大部分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投入的配比不同,往往不能建立起全面、系统的实训平台。

三、建立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指导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模式是一个系统化概念,需要长期的摸索与探究,高校还需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激发学生潜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让学生能够自主参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各项活动,并自发地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需要从思想上尊重学生的需求,积极利用校内外的平台进行自主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行业前景,参加名家讲座。与此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的实训活动,通过校内外活动来提高自身认识,扩大知识面和视野,使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此外,学生个体需要自觉、主动地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并对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起来,内化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新生入学后,应针对新生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讲座,提升学生的前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提升辨别能力,提高自身意识,从而帮助学生从狭隘的创新创业观点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作为一个大学生群体,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更应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自身的需求和认知,积极利用校企联合平台,展现自身优势,在丰富自己的兴趣活动的同时,能让自己的个人能力得到提升,也要充分展示自身的实力。

(二)优化家庭环境,强化家庭全面教育。

首先,家庭环境的塑造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家长的传统观念会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给学生,作为家长,应当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地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局限于稳定的工作、有编制的身份中,要让孩子能够独立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自我空间,通过创新创业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通过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内在道德品德,中国家庭的承传意识很明显,父母创业,孩子也会跟着创业,父母工作稳定孩子也会选择稳定的工作,虽然不是所有家长都具备创业的素质能力,但每一个家长都可以通过规范孩子的言行塑造孩子内在的品格,这些优秀的品格都会帮助孩子在创业中坚定自身想法。

最后,作为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坚实后盾,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换位思考,这样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相互沟通才能相互成就。

(三)学校层面健全教育资源体系

首先,完善课程设置方面,应设置核心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并能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能做好政策分析。将创新创业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不割裂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课程,这样也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整合专业独特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多门学科交叉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课程配比,开设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具有一套完整的知识学习体系,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

其次,增强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定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相关培训以及相关项目申报。健全专业师资配置结构,组建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团队。

再次,设置专门的创业评价机构,评价专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和参与创新创业的情况。

最后,加强校企联动,根据学院具体实际情况,联系学院有关部门,根据学科的特点,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人来授课,提供经验供学生参考。对具有创新创业理念的学生,学校应积极引导,并积极帮助其与有关企业联系交流,帮助学生与相关企业建立沟通渠道,减少学生创新创业的障碍,帮助学生将想法孵化为知识成果。

创新创业指导要使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抛弃狭隘的思维模式,激发主体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将良好的家庭氛围作为媒介,以学校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投入作为铺垫,走以校企联动为主的实践路线,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的矛盾与压力,各大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构建一套符合学校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可以培养一批想创、敢拼、敢创的大学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强有力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