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山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策略研究

2021-11-22 09:46杨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山东疫情大学生

文/杨美

一、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国内各高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由此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即失业的窘境。在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大学生开始思考自主创业,以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

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874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超过400万人。在疫情严峻时期,许多企业面临关门的危险,消化就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就业难度加大。很多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1]。一些企业迫于经济压力,在不能开源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节流,压缩人力资本,以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在疫情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就业环境相比以前也更加复杂。如何在疫情影响下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消化就业需求,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业人才

近年来,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互联网+”、大创等国内知名赛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优化,有效地为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找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有利于让智力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对解决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各项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不断成长、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创业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营造全民创新的风尚,坚持创新发展战略

大学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国家、政府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教育给予了相应的、更高程度的重视和支持。当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同时也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改革教学模式的新动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大学生要根据现实的需要,找到社会的痛点,将想法变成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地进入创新创业角色,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不断进步。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

(一)达成教育改革目标

我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改革的重要序列中。当今的教育改革,是以创新为核心来培养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强化创新思维。当前,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的大学生教育怎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怎么去接近社会需求,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显得尤其重要。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可用的人才,而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让教育变得灵活起来。所以创新和创业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我国人才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创新和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其重心在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创新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是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而是要面向全社会、守正出新、面向未来。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尽早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会涉及多个领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知行合一”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重要要求。同时,创业过程是复杂的,需要了解市场、确定产品、明晰定位、研发产品、市场推广等,这些活动都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最直接的锻炼。高校创新和创业教育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当前山东高校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有效性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对创新创业的需求和认知度不高

通过对山东高校创新和创业教育中学生对创新和创业的兴趣、态度、意志、和个人情感等因素情况的调研发现,目前山东部分高校处于摸索阶段,在培养过程中形式太过单一。大部分高校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发布一些创新和创业政策性文件的链接和基本信息,高校创新创业组织机构简单且不独立,学术型、综合性大学对创新和创业的重视程度不高,而针对创新创业的项目和计划较少,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需求和认知度不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待更新

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大学生对此门课程接受和反馈是对创新创业认知的直接来源。对山东高校而言,高校创新和创业课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还有待提高。在部分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师本教育阶段,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果不明显;二是课程的吸引力不够,许多高校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网课,学校在提供优质的师资方面没有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和示范作用。

五、疫情背景下提高山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宏观调控的政府职能部门,应统筹安排,全面布局,建立健全的教学服务体系,并调动相关职能部门给予支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近几年,山东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指导文件和政策,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学分的形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并形成指导性文件,同时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打造“政府—行业—学校—学生”四方共赢的局面,通过多方面全方位促进创新创业水平的提高,保障就业质量。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已经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实现了“科学规划”“搭建平台”“组合出击”的战略,建立了文化引领、资金扶持、咨询指导、跟踪反馈的创业就业帮扶体系。山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但依然任重道远。

(二)高校高度重视,提高学生探索的能力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既是贯彻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落实山东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以山东大学为例,一方面,要转变学校发展理念,自觉地将学校发展同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服务山东战略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山东发展就是服务国家发展、扎根齐鲁大地就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服务山东”的六条路径,全面参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另一方面,确立了“以创新和创业教育为抓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发展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进方案、进课程、进课堂、进学分”的“四进”教育理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双创”教育的“全过程,广覆盖,普受益,可持续”。

(三)创新教学理念,开发多元化培养模式

在疫情背景下,以创新创业为引领,构建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服务体系,通过开发多元化培养模式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至关重要。通过创业大讲堂、各种创业比赛的级别和环节设置,根据时代环境要求不断充实和挖掘教育资源,在传统的知识讲授过程中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比例,将创新和创业教育融入山东高校人才培养全方面和全过程中。

(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锤炼市场敏锐洞察能力

校企合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模式,首先,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的进入可以为山东高校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激活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其次,企业在提供创新项目上,更快更有效地将学生的智力成果转化为现实效益;最后,通过研究适合实际环境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学生毕业和创业就业的衔接,依托企业优势,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立体化多层面推动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大学生理性创新创业是提高就业质量的新途径。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融入,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为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培养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各大高校应该“行稳致远”。在当前疫情大背景下,更加考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切实解决疫情背景下山东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方案。

猜你喜欢
山东疫情大学生
山东图片库
战疫情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