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

2021-11-22 09:46彭志彪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思想

文/彭志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其核心内容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思政教育与中国梦的思想不谋而合,因而可以将“中国梦”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高等院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担负着培养各种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重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思想,可以有效提升全体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荣誉感,为高校学生整体发展提供必要助力。

一、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

伴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逐渐代替传统互联网开展部分育人工作,据调查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政体网民数量高达8.6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为7.94亿,占据总体互联网用户的90%以上。这与移动互联网便民性是分不开的,可以说,随着移动端互联网在手机上的大量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国内也基本完成了普及,在为现代化技术、新媒体平台以及互联网技术赢得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高校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移动互联网设备几乎成为高校学生必备的学习机器。而20至29岁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据总人数的31.4%,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高。因此,高等院校应抓住目前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积极开展互联网教学平台,将富含中国梦元素的思政教育知识、思政教育思想以及思政教育案例渗透到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中。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学生使用频率大、用户人数广等优势[1]。细分下来,高校学生目前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无非有三种:其一是来自课程教学环节,由教师口述或者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渗透;其二是互联网资源,这也是目前学生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学生对互联网资源、新媒体平台的依赖性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带来巨大的助力;其三是学生之间的彼此信息互通、信息共享,这种方式传播力度较小,但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以有任何的忽略,为此高等院校应结合以上三点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为中国梦渗透到思政教育、思政教育高效开展提供必要助力[2]。

例如,在高等院校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时,首先,高等院校应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主要突破口。“两微一端”作为新媒体平台中传播速度最快、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媒体平台,可以作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有效途径。高等院校通常都有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此类账号中经常会公布部分校内新闻与校内通知,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关注此类账号,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相关人员可以以此作为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将更多符合学生兴趣的思政教育案例、思政教育知识填充到平台中,通过此种方式提升校内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在保证教育形式足够新颖的同时,还要保证思政教育可以落实到实处,因此需要在必要时对部分学生行为开展引导,积极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掌握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与心理状况,这样可以使高校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中感受来自校内教师的关心与关爱。最后,为保证思政教育落实到深处,高校思政教育人员还需要提高校内学生对思政育人内容的关注,使思政教育内容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之间探讨的热点话题,这样一来,在良好的思政氛围的正确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会逐渐了解思政教育的真谛,加入到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中来[3]。

二、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率,扩展思政教育的渗透途径

目前,伴随着“中国梦”这一思想理念的提出,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将其渗透到专业的思政教育课程中,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带来一定的助力。但由于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所以思政教育与中国梦的融合尚且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要全面实现思政教育与“中国梦”思政融合开展的目的,高等院校应深度分析思政教育与中国梦思政的本质与核心内容。将二者的合二为一,对学生的爱国思想与爱国精神开展深度教育;而不同之处则可以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加强二者的关联性,以引导性方式与引导性语言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高度认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的主干课程都以“中国梦”为核心内容,为实现这一目的,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深度讲授中国梦的创造背景、深度含义、核心意义以及实践路径等相关知识,使高校学生对中国梦思想有一个清楚而精准的定位与理解;传递党的政策方针与强国路线,使高校学生在思想、精神上与党组织始终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拓展中国梦思想的引导效果,在舆论上实现思政主导之势,使高校学生甘愿为实现中国梦而付出努力[4]。实际上,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确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之一。因此,在高等院校开展中国梦的思想渗透也极为契合,而思政课程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素质培养、爱国情怀培养的主要方式,在思政课程教学环节融入中国梦思想可谓是最佳之选。而且,为保证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足够重视,还需高等院校的各个专业教师通力合作,要知道思政教育涉及范围极其广泛,随着近些年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各个专业、各个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也有明显的提升,这些潜藏在各个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可以作为高校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梦思想渗透的重要元素。将中国梦元素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可以使高校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梦的核心含义与实践路径等,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民族自豪感[5]。

三、创新思政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思政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发展,目前高校学生对传统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已逐渐跌入谷底,为保证中国梦在思政教育课程中顺利渗透以及思政教育有效开展,高等院校需要积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与特性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与思政学习欲望有所提升。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大多为“90后”“00后”,他们在电脑、手机等现代化信息设备的陪伴下逐渐成长起来,习惯于通过视觉、感官来进行世界认知。高校思政教师为保证思政教学效率,应注重思政教学形式的创新与优化。除此之外,高校学生经过多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已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再加之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以及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也在随着增长,所以只要思政教师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先要学会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政知识储备,而中国梦正是丰富思政教育不错的选择。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相关人员应该积极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全体高校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例如:中国梦思想渗透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环节中,高校思政教师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采用更加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拓宽学生教育渠道,提升学生思政学习兴趣。首先,在互联网资源中通过关键词搜索找出其中最具教育意义的思政教育案例,将案例与中国梦思想有机结合。其次,提升学生对中国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为学生带来精彩的教学环节。最后,为学生布置课后思政拓展作业。

四、结语

中国梦的思想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极为契合,二者之间有许多互通之处,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可以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率,提升思政教育的渗透途径、创新思政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思政学习兴趣等方式开展融合工作,为高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