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1-11-22 09:46李君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双高课程体系岗位

文/李君

高职院校按照《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要求,投入到专业群建设中,提升专业人才素养与岗位的适配度,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度和职业能力转化的匹配度。在“双高”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载体,高等职业教育应以产业群为基础,推动专业群建设,以专业群建设为引领促使课程体系重构,这也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必然要求。

一、“双高”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特性

职业培养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在“双高”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面向市场,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群典型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对外体现与区域产业的对接,对内体现与职业能力的融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保持与岗位调整的动态统一。在课程体系的评价方式上,采用多元评价和多维度评价,使课程体系的实施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建立、工匠精神的养成等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性

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基本功能。以延伸产业链相应的关联职业结构选定相关专业,紧密结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促使多个专业构成了一个稳定而有机的融合的专业群整体。以产业化思维推动专业群课程产业化融合建设,是实现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形相似质不同”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职业能力的融合性

专业群建设服务于产业,专业群课程实施服务于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因此,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必须与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融合。职业基础能力是产业内全领域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职业核心能力是产业内细分领域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定向要求;职业发展能力是产业内跨领域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要求。

(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岗位调整的动态性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因岗位群体技能需求而存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岗位调整或技能升级,就要求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保持动态调整,需遵循“五个看齐”,即:专业群课程设置向岗位群核心能力需求看齐、人才培训标准制定向岗位技能标准看齐、教学管理过程向生产实施管理过程看齐、授课计划向生产计划看齐,考核评价方案向岗位绩效考核看齐。

(四)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考核评价的多元性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做出考核评价的主体应为校方和企业方,拓展到行业协会、职业资格考核评价组织、技能比赛评价组织以及就业质量评价机构等,实现“校企行证赛岗”多元评价。评价机制结合“学分制”,由不同的评价主体作出不同维度的考核评价方案,引入分数考核、等级考核、达标考核等要素,实现多方协同的科学评价机制。

二、“双高”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

在“双高”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置身于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产教深度融合、强化内涵发展的环境下,充分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岗位群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专业群进行反复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核心岗位群职业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生产与服务工作一线,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操作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双高”背景下,将原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打破,结合岗位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重构专业群核心课程内容,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三)专业群课程模块重组

校企共同制定专业群课程内容,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共同开发校企双元教材。打破原有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双高”背景下模块化课程,基于工作岗位能力标准开发模块化课程,实现专业群内可共享、专业之间可互融、产教融合可对接的课程体系[1]。

三、“双高”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施

在“双高”背景下,应突破原有专业人才培养局限,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原有的专业课程需要重新归类、序化和重组,依据工作岗位的相关性,将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进行归类,形成新的课程模块;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将课程模块按照渐进顺序排列,使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由简到繁,由单一具体到综合多样,层层递进;依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考证课程进行重组,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满足就业人才个性化职业成长需求。

(一)三阶段四维度五模块课程体系建设

三阶段:在校期间,将高职学生分成三个培养阶段,即职业素养养成阶段、专业能力提升阶段和岗位操作实践阶段。学生在1-2学期完成职业素养养成阶段,该阶段学生主要完成学院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群内部的专业通识课,这些课程以学校理论课程为主,辅以职业素养实训和企业认知实习,学生可以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初级)考试,综合提升学生的文化技能和职业素养;在3-4学期完成专业能力提升阶段,该阶段学生需要完成校企双元的专业课程,在学校完成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训,在企业学生可以选择专业群内的岗位进行专业实践或轮岗实践,修满学分即为完成学习,学习方式比较灵活,该阶段学生可以参加“1+X”职业技能力等级(中级)考试;在5-6学期完成岗位操作实践阶段,该阶段学生将完成顶岗实习,学生需要全部进入企业,由企业师傅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操作指导和培训,由学校教师定期对学生开展专业辅导,监管整个顶岗实习过程,确保学生能够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任务,该阶段学生可以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高级)考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2]。

四维度:专业群课程体系依据真实程度不同分为理论维度、模拟实训维度、企业实践维度和实习维度,共四个维度。理论学习是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学生需要实用、够用的理论学习,保证职业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模拟实训支撑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通过模拟实训,一方面,学生可以完成相对固定流程的工作,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模拟实训做出一些实际工作中很难完成的实验。例如: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下,企业通过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学生即学徒、教室即工作室、教师即师傅、教案即图纸、作业即作品等,实现教学融入真实的职业情境。实习是学生作为真正的职业人参与到企业的具体岗位工作,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就业心理素质得到综合应用。

五模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含了五类模块化课程,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群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公共拓展模块。公共基础模块是学院统一开设的一系列通识类课程;专业群基础模块为群内各专业公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模块可以由多个模块构成,包括基于不同岗位操作能力的课程模块和“1+X”职业技能等级(中级)培训模块等多个模块组成;专业拓展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横向和纵向延伸类的课程模块,具有辅修课程的属性,也包括“1+X”职业技能等级(高级)培训模块等;公共拓展模块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工匠素养、艺术鉴赏等课程,该模块作用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职场应对能力,提升艺术鉴赏水平以及工匠精神塑造等。

(二)三阶段四维度五模块体系实践—以“电子商务”专业群为例

各个专业群可以依据程序体系的总体架构,结合专业群的特色,构建三阶段四维度五模块的课程体系,下面以天津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为例进行了举例说明。

在立足服务天津、辐射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电子商务专业群将课程体系按照职业素养养成、专业能力提升和岗位操作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培养学生的商贸通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提升能力。通过理论、模拟实训、企业实践和实习四个维度进行,实现理实一体、德能并进、专创融合的课程总体目标。公共拓展模块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工匠素养、艺术鉴赏等。

电子商务专业群包括“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物流管理”3个专业领域,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均按照教育部门统一标准开设,专业群基础模块为3个专业公共基础课,同时在职业人才素养养成阶段完成,这一阶段课程实施以理论为主,结合模拟实训,课程在专业群内共享;专业技能模块对应5个专业群典型工作岗位技能要求,新增加“1+X”职业技能(中级)课程模块,涉及专业课程45门,各专业人才可根据需要选择2至3个专业技能模块进行学习,课程在专业群内部融通;专业拓展模块和公共拓展模块课程包括15门选修课程以及“1+X”职业技能(高级)培训,在专业团体内进行课程互选。

在“双高”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打破了原有产业链相关专业的束缚,将“工作过程”分解为“岗位能力”,对应“课程目标”,构建低阶共享、中阶融通、高阶互选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满足“1+X”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猜你喜欢
双高课程体系岗位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