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及改进路径研究

2021-11-22 09:46李甜钱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产教实训院校

文/李甜 钱莙

产教融合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人才需求统一的最佳途径,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产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中紧密合作,在理念上高度认同,在战略上高度一致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还需要借助于产业的力量,产业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同时高职院校又为产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并最终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这种办学模式的实施,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问题,既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又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由于产教融合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实施的时间不长,所以还有各种因素造成人才培养困境,这就需要处理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优化和调整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最终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1]。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催化剂。由于受体制、意识、政策、资金、参与主体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困境,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前期调研不够充分,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无法得到企业的认可;第二,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建设与企业生产不匹配,专业方向与课程内容无法与企业项目以及岗位需求对接,导致学生所学无法满足企业所需,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第三,师资水平无法满足产教融合需求,同时具备高水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较少,制约了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无法及时监控产教融合的运行状态,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出现偏差;第五,产教融合参与主体各方利益不够明确、政府引导不到位、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都制约了产教融合的发展[2]。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一)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经济紧密联系的重要枢纽,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所以,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学校、企业和社会发展等视角出发,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应该由学校、企业、政府等参与主体协商制定人才培养,综合各方面的需求,最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明确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标准。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并将其纳入企业的发展目标,切实发挥产教融合的主体价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做好衔接工作,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和平台,全面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经过双方协商,学校定期输送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训和实习,既能够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又能锻炼学生在企业文化、岗位技能需求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切实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3]。

(二)加快面向市场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需要到企业中,为促进企业发展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求,才能够把控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服务,为了契合这一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应该紧紧围绕企业和产业发展所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学生所学符合企业所需,最终才能够达成多方共赢的目的,这也是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核心价值。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组织专业团队对产业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并与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然后对专业建设进行合理调整,与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无缝对接[4]。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本位,寻找企业和学校课程建设的最佳融合点。可以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对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指导,从企业需求角度对课程资源开发提出高质量建议,使课程资源能够适合企业未来的岗位需求,切实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将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和理念落实到位。所以,高职院校可以以产教融合平台为桥梁,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兼职或者培训,通过多元化培训渠道,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岗位能力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既能向学生传播企业文化,又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教师可与企业技术骨干定期进行交流与学习,互相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良好条件。

(四)构建一体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落实产教融合的重要场所,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基于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功能,协调好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主体,将教学、生产、技能实训、职业素养、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融合为一体,打造全面、高效的人才培养基地。为了确保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要以人才开发为本位,促进实训成果的转化。合理规划实训教学内容,将基础性实训、专业性实训和岗位实操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以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为主线,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模、类型,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5]。全面发挥实训基地参与主体的价值,将企业文化、管理、资源、产品、师资和行业标准等融入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培训、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和技能竞赛高效融合的实训基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为了促进实训基地的高质量运行,应该协调好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并且最大化地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价值,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

(五)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顺利开展,还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作为制度保障,将政府、学校、企业各方面主体纳入管理机制。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法规和内部制度建设为校企双方合作提供保障机制,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明确学校和企业的主体利益,在平衡点中寻找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满足双方利益诉求,是促进校企长远合作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与企业要从战略发展高度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既能够保证学生就业,又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从而促进校企双方的长期发展。搭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引导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完善协调监督体系,健全人才培养管理监督机制,切实保证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有效改善人才供给脱节问题。

三、结语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产教融合是近年来职业教育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双主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有利条件。为了促进产教融合,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运行机制,激发产教融合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优化育人平台,调整专业和课程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健全人才培养监督机制,切实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实训院校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