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1-11-22 09:46叶莉莉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就业指导思政

文/叶莉莉

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内涵不仅是简单地将就业指导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而是在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计、授课过程中渗透思政内容,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是基于一种课程意识形态的表现,通过多元化教学设计,达到从思想上、行动上去启发、教育、引导、影响人的目标,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使学生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

一、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一)国家思想政教育政策使然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举措。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所有的教师、课程都承担育人的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新形势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这些文件都要求要在大学各专业课堂中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3]。

(二)课程思政实施存在“两张皮”现象

当前,高校中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教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主要侧重课程知识点的教授,对职业道德、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引导不多。此外,许多任课教师只是单纯地加入思政内容,没有充分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未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这不但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更让学生对本课程感到枯燥,效果适得其反。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就业指导课作为高职院校必修课,承担着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授课的同时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课有机融合,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客观、理性地看待就业形势,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并以此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技能,从容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

二、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成因

本文通过对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实地进行课堂听课发现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思政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思政内容融入不多

就业指导课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通识课程,就业指导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大学生就业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法治教育等方面的正确树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课过于注重求职技巧方面的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围绕着个人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招聘信息等,而对就业相关的思政内容融入不多,包括解读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养成、就业观和价值观的树立等。

究其现象存在的原因:首先,就业指导课在高职教学中处于边缘化,高校对该门课的重视度不高,课时数也比较少,而大部分学生也存在“实用主义”思想,对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递并不感兴趣,在较少的课时数的前提下,任课老师“不得不”根据学生需要传授实用技能。而随着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越发地侧重于就业技能的培训,希望能更多地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其次,大多数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缺乏课程思政、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而且许多辅导员缺乏思政教育的专业背景,对思政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理念缺乏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任课教师以教材为主开展教学工作,缺乏实践课程、案例教学。“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无法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甚至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消极地对待课程,更无法实现课程育人的作用。

究其原因,教材是固定的,而时事热点新闻日新月异,就业政策变化也非常快。课程课时数较少,而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多数以在校辅导员为主,辅导员的日常琐事繁多,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足够的课程时间因材施教。教师课程负担重,参与的培训和科研项目较少。且由于就业指导课的边缘化地位,导致课程并不像其他专业课程有专业带头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三)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共享

就业指导课由于没有相对完善的教研室,教师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但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每个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对教材的解读和设计也不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技能,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

此外,学校缺乏教师合作交流的机制,目前学校的考评机制以业绩评分评价教师,很容易将教师之间的关系置于对立面,是竞争关系。另外,任课教师业务繁重,缺乏交流时间,加之没有合作交流的平台,交流的主动性较低。

三、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教师为主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推动广大教师增强育人意识和思政建设能力。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育人意识是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任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第一,顶层重视。学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避免就业指导课处于边缘状态,包括增加就业指导课的课时数和学分,增大课程的考试难度。第二,强化培训。学校要组织课程思政培训,安排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培训、讲座,增强任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第三,增强合作。高校可建立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本课程、不同课程的教师参加,可采取灵活的交流方式,线上、线下双线开展。增强就业指导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联系,共建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第四,资源共享。学校还可建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任课教师可在平台上传课程教案、教学心得等。第五,知行合一、科研紧跟。学校可增加课程思政课题的研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实践出真知,“做中学”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做”是“学”的前提,“行”是“知”的基础,“学”是“做”的结果,教师需要实际参加科研项目,深入研究,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实施方法,达到知行合一,服务于课程思政建设。第六,树模范典型。筛选一批课程建设效果良好的典型事例,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工作室,以此达到“广共享”“强培训”“重合作”“深研究”“树表率”的目标。

(二)创新教学设计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学校组织教学团队、校外专家修订课程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标准中。但教材又是固定的,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以教材为依据,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挖掘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课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熟悉教学的知识点,根据每个知识点罗列可能的思政元素和育人目标。这也需要教学团队的通力合作,集齐团队智慧和力量,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和纯文字加图片的ppt的兴趣不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等,以通俗易懂的事例吸引人、感染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方法来授课,多一些“朋友圈”趣事,让思政教育落地。

四、结语

课堂教学是构建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要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课堂,教师是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自身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树立强烈的思政课程意识,积极与本学科及思政教师实施交流,深入发掘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以生为本,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深入思考,从而实现思政课程育人目的。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就业指导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