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2021-11-22 09:46胡荣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政院校

文/胡荣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都是相互分离的两门课程,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能力发展不均衡,与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严重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难以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打破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渗透,拓展新型的教育阵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此来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快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用智慧和双手来创造幸福生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1]。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存在诸多不足

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许多院校缺乏对思政及就业指导等课程的重视,教育效果不理想,而一部分院校也忽略了两者的有效结合,导致一些学生走出校门后缺乏职业规划,就业竞争力不足,找不到合适工作岗位。

首先,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有所不足,很少将思政教育当成是一门重要学科来进行课程设置,思政课的课时少,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的关联性不大,难以给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在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不涉及对学生“三观”的塑造,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易于受到误导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继而削弱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

其次,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严重毒害,找工作时主要看重薪资和待遇,却忽视了自己能力是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符,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眼高手低的现象屡见不鲜。归根究底在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到位,没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就业以后甚至会为了一己之私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随之受到损害。

再次,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得并不顺利,仅在思政课上开展思政教育,其他课程教学中没有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剥离开来,两者的融合不够紧密,会使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偏离,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就是获得丰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缺乏为社会和大众奉献的意识,职业选择不够合适,在校学习时也缺乏明确的目标,不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最后,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哪些职业适合自己,盲目地投递简历,还容易急功近利,被虚假就业信息所迷惑,只看到了高昂的利益回报,却不知道要付出的代价是自己和家庭难以承受的,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符合素质教育需求

在建设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将思政教育与各门学科的教学融为一体是大势所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指导教育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与思政教育互相渗透,拓宽教育路径,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先进理念,全面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进行持续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出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实效性。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思政教育正在全面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传授大学生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乐于助人意识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并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其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有目的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来改造社会,使祖国和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最终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将会被企业单位所青睐,有利于招聘者和就业者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也能掌握更多主动权。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

(一)思政教育中要积极融入就业指导教育

高职学生对思政教育普遍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年,对客观事物已具备较强的分辨能力,无需继续学习相关知识,思政教育往往会呈现出缺乏活力的景象。而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入仿若强心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学生也能踊跃参与其中。思政教育中融入就业指导教育的思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在国家形势与政策的讲解中加入有关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内容,一方面,从就业形势的角度进行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市场经济体制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总体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能够牢牢抓住就业机遇,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相结合,发掘就业创业的契机,始终领先别人一步;另一方面,深入解读我国的就业政策,阐述国家推出了哪些方针政策用于扶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使大学生感受到党团组织和学校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不辜负这份期待,争取早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是大学生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人生道路何其漫长,没有坚定的意志和明确的目标是很难持之以恒的进行学习和工作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要帮助他们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设置短期、中长期和长期性目标,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必然会有所回报,即使遭遇困境也不要放弃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党团组织、母校都是他们坚实的后盾,在就业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促使学生能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就业后才能踏踏实实、勇往直前,逐步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给企业创造效益,在行业中大放异彩。

“三观”教育对现代大学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也赋予了思政教育更多的职能,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时,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打破传统思维桎梏,不做金钱的奴隶。这样高职院校学生就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各种职业,深入思考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能够给国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巨大转变,我国各行各业将会涌现出大批思想先进、服务意识强、技术水平高的人才,他们始终坚守岗位,为人民群众奉献终身,大大加快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刚毕业的大学生思想单纯,不知社会的险恶复杂,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的这一心理诱拐他们加入非法组织,严重威胁到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强化法制教育,对非法职业的特征、性质、常见类型进行介绍,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谈谈他们还知道哪些非法职业,不法分子是如何欺骗大众的,增加大学生对非法职业危害的认识,准确识别出虚假招聘信息,不被高薪待遇所蒙蔽走上错误道路,引领学生正确选择就业方向。

(二)就业指导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对就业产生恐惧感,不愿意面对就业问题,这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开展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对此,应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之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高职院校大学生饱满的精神状态将会吸引广大用人单位的目光,他们将会从千万人中成功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一员,展现自己的才能。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前十多年的人生顺风顺水,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遇到了与自己预期设想不符的情况,就更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和行为,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破坏多个家庭的幸福。在实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解答学生关于就业的疑问困惑,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将学生从阴暗、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泥沼中解救出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一些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定位,缺乏对岗位及市场的正确认识分析,在就业后发现与岗位要求不符,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对学生自身和企业本身而言都造成了困扰。还有一些学生抱着骑驴找马的思想,签订用工合同以后,遇到待遇更好的工作时就会私自毁约,劳务纠纷事件大幅增加。或者是将就业寄希望于家长,通过找关系、走后门就职,这些不良心理都需要教师借助就业指导教育来纠正,使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考虑,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特长选择职业,一展所长。

将理想信念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将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与职业操守相结合,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要责任,国家发展建设正值用人之际,不能继续混日子,而是应该积极投身于地方建设工作。此外,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对规则制度更加重视,所以,在课程中应重点培养和渗透规则意识、制度意识,以防止学生违法违规行为滋生。

三、结语

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就是要加强思政教育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解读,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而在就业指导教育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鼓励学生谨慎选择职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机融合,将会促使高职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使人才培养工作能够稳步落实,进而为各行各业持续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