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策略

2021-11-22 09:46谷丽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价值观

文/谷丽

伴随着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相关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认识自己的专业和就业方向,形成更加强烈的职业规划认知。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需求;另一方面,要深入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规划,通过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发展。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就业沟通平台,便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就业质量[1]。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都是面对全校师生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日常教学中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导致思政教育的整体时效性不强,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课堂模式等方面也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够。学生在思政课中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与课程教学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有一定关系,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并且与其个人发展不存在较大联系,因此他们只是机械地配合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实质性的素质提升。在新时期的大思政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他专业课、活动课、基础课形成协同育人体系,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积极性,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来提高教学成效是各地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结合之后,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和核心价值观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营造更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育气氛,学生在接受价值观引领的同时还形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2]。

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前必须经历的过程。在日渐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人文素养来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规划,通过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人才。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以生动的例子来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用价值观引领来实现立德树人,两者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二、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协同育人现状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之一,但从目前针对就业指导的协同育人成效来看还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教师的授课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相对单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技能训练,没有较为明确的个人发展优缺点分析能力,对薪资报酬和社会地位认可度过高。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时,往往与其个人的预期有较大差异,不能有效根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了迷茫误区。部分学生对自身的研判设定过高标准,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能力不足或机遇问题导致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了消极误区。部分学生受到自身成长环境影响,对职业规划的预期过低,没有将自己放置在符合自我价值的岗位上,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了起点和误区。针对上述现状,高校思政教育应介入职业规划指导,通过协同育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自我定位、优缺点认知和就业能力[3]。

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对职业规划有误区,认为帮助学生就业就是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了根据自身特点和客观条件进行自我认知和短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从本质上来说,部分学生对就业出现“好高骛远、盲从误从”的现象,是由于缺乏就业指导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和开展有效的规划训练。无论是过高估计还是过低预期都会对学生个人职业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这体现了就业指导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并不健全,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是保证学生职业规划正常有序进行的根本举措。

三、思政教育与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融合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强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要求高校从上至下要加强对立德树人的思想认识,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融合发展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教学支持。高校领导和管理层要围绕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制定相关教学管理政策,为两者的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教学单位要明确对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中体现职业规划和就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内容。教辅人员要注重个人思想意识的转变,在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中实现彼此的渗透和补充,以实际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教学互动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职业规划的形成,对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和岗位需求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学生管理部门要因势利导,围绕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进行一对一的学生走访,了解和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将学生的思想动态反馈至教学部门以便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水平和家庭背景实施有针对性的融合指导,力求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或社会上的实际例子作为教学引导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以达到提高融合发展成效的目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慕课微课等多种教学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教学内容可以选用符合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要求的视频、音频资料,如归国从事国家建设的科学家事迹、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说明、我国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落后行业介绍等,鼓励学生去了解和参与国家建设的重大工程,如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教师要通过教学互动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把个人利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联系起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不忘党和国家的教育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复兴责任感。

(二)丰富教学内容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工作就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要将国家的就业政策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研读和讨论就业相关政策,实现有效的短期就业规划练习。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座谈,研究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组织学生对创业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模拟练习,包括申请营业执照、筹集资金、选择店面、确定经营策略等。教师要求学生扮演投资人、经营人、员工、顾客等角色,在学生所学专业相关领域知识支持下进行创业公司运营模拟,在模拟训练中,让学生灵活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来实现盈利增收。学校就业部门还可以联合创新创业企业开展校园创业园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在校实习和创业基地,并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场所。

(三)开展阶段性的职业规划指导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专业课学习、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综合作用之后才能形成的。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阶段性职业规划教育的引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等事业紧密相连的,个人的就业、择业、创业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和阶段性职业规划铺垫之下才可以实现。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结构在不断洗牌和重组,社会总体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加。在实施就业指导教育中,要重点开展正确价值观引领教育,保证大学生职业规划与理想抱负符合社会现实和国家政策,保障就业与思想教育同步发展。在思政教育中,要根据各部门反馈的学生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教育指导,有效应对好高骛远、拜金主义、过低标准等职业规划误区,实施符合党和国家就业政策和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实践训练,通过校企联合、创业园建设和实习实训建设等方式,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内外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在毕业阶段,就业指导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简历编写、面试技巧、职业道德培养等就业指导服务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政教育渗透,要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规划能力、长期发展能力和道德修养素质,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技能水平高、职业道德修养好的有用人才。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发展,必须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为依据,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阶段性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各部门应紧密配合,扩大多项资源投入,发挥教辅部门在就业指导与思政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制订有针对性的融合教育教学措施,不断提高高校整体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