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关联探析

2021-11-22 09:46化开斌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民办高校毕业生

文/化开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影响着国家未来方向的发展,面对逐年递增的就业压力,再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如何制定高效的应对措施,减少疫情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运用网络等新载体、新途径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用来指导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1]。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就业辅导,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奠定基础。

一、民办高校就业指导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意义

2017年,教育部党组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着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要明确定义“课程思政”,它的本质是一种课程的观念,不是说增开一门课,也不是说增加几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各方面做到有机结合,实现引领和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民办高校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多变,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有利于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对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更加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并且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2]。

(一)有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

从2020年开始的疫情,使我们国家经历了一次大考,在国家的管理体系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方面,中国交出了一份几近满分的答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种考验,我们的体制建设和应对措施,经受住了考验,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针对毕业生,国家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如:高校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招生数量的大幅提升;扩大“三支一扶”的招生规模;对中小学和幼儿教师,采取了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同时做好网络招聘的宣传和推广,24365校园网络招聘,全天全年无休,服务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这些系列政策的部署和实施,让高校毕业生以及企业切身感受到了国家对毕业生的关心和关怀,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近年来,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心理。现在大学学生主体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起来的原生代,他们生活在我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家庭大都是进入小康生活水平的状态,没吃过苦,个性张扬,思想不成熟,抗压能力不足,没有直面挫折的勇气。

特别是在2020年,许多学生都有暂缓就业的想法。因此,有效的心理沟通对学生就业有着很大的作用,民办高校更应把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来,以促进学生对自身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使学生正确把握就业方向,既不过分高估也不贬低自己。引导他们积极应对挫折,提高抗压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顺利实现就业。

(三)有助于大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方向

民办院校的学生,思维更加活络,相对公办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在学习自律性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此,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学生更是放飞自我,热衷于个人兴趣的发展,以至于把专业抛在了身后,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不上心,在临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意识到兴趣和工作完全是两个概念,由于专业技能的不足,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想调整已为时已晚。所以,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进行的同时,要将思想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己知彼,并让他们提前作好规划,这样才能高效完成学业,顺利就业[3]。

(四)有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就业质量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样,是民办院校教育的重要一环。然而,就民办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两者是分离的。一年级设置的都是基础课程,原理课以及毛泽东思想概论放在了二年级,三年级以公共课为主,四年级设置了就业指导课。尽管课程都有涉及,但是缺乏连贯性。所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就业工作中,从一年级就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择业观念。

二、民办高校当前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就业指导内容与思政教育不契合

当下许多民办高校的思政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契合度不高。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方向、面试技巧。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也主要侧重的是解决学生的这些困惑及问题,缺乏对学生就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二)就业指导中心思政教育队伍结构不完善

由于现阶段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队伍还是在低年级的公共课,对毕业班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缺乏有效性指导。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薪资待遇是主要的考虑条件,事少、待遇好、离家近的工作,成为他们的首选,对辛苦和挣钱相对较少的工作,大都选择了逃避。因此,民办高校在就业指导课教师的配置上,不仅要选拔有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还要兼顾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特别是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针对一些就业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更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

(三)缺乏实践的指导

实践是检验一切问题的真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还是采取传统的理论课程为主。为此,应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实践内容,如讲到简历制作的环节,可以结合校园招聘会,直接在招聘公司的检验下,看教育成效。让公司的HR直接对学生的工作观念和简历制作提出明确的指导和修改意见,以期学生正式毕业参加工作时,可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合度分析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诚信的品质是做人处事的基础,大学生一定要有远大的抱负和使命感。大学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根基,他们只有在校认真踏实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才能设计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比如四史学习,要让学生对党史、改革开放史入脑入心,才能知晓我们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唯有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才能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

(二)思政教育要融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充分解读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让学生的就业与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相结合。例如对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的解读,大学生保家卫国的入伍政策的宣讲,如果是去企业就业的话,需要基本的职业道德理念的教导,自主创业的同学,更要做好细致的引导工作,把相关政策做好详细的解读,引导他们结合自身情况,做到合理就业。

(三)加强家国观念的融合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与亲情都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生一直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要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家乡情怀、爱国情怀,动员大学生参与基层建设。当前,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应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要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回馈和报答社会。民办高校更需要利用思政课,鼓励学生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培养大学生不怕艰险的精神,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参与到国家的基层建设上面来。

(四)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阵地

运用网络等新载体、新途径,通过分析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微信、抖音、QQ群等网络信息平台,简化工作流程和工作手段,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实行一对一的就业援助和指导,提高就业指导针对性。

四、结语

招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安排学生就业是民办高校的三大命脉。思政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基所在,我们必须把思政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中,才能保证培养出讲诚信、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大学生。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哪里,我们的思政教育就要在哪里,要牢牢把控网络的宣传阵地,做好网络的思想引领工作。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一些学生工作在网上开展的比率增加,所以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掌握网络语言和网络阵地,用学生看得到、听得懂的方式和语言来教育他们。就业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相辅相成,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学生,做好他们从学校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转换的工作。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民办高校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