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传播路径探析

2021-11-22 12:32江海东
武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社区

江海东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以技击为核心的独特内涵。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承与传播,是目前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回到现实,反观中国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传播现状。一方面,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域武术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学校武术被中小学体育教育排挤出局,大批武术馆校逐年萎缩,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播已经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1]另一方面,曾一度被誉为“国术”的传统武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自2017年4月“徐雷之战”引发传统武术的热议论之后,关于传统武术质疑的探讨越来越强烈,到2020年的马保国事件的发酵,这种呼唤之声被推到了舆论的顶峰,而网上关于传统武术的评论,也由原来一边倒式的全盘否定发展成了嘲笑讥讽、不屑一顾。此时的传统武术也开始逐渐失去了曾经“国术”的大众形象,并一步一步走向断崖式下跌路径。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想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必须认清自身发展的矛盾和当下社会环境与传统武术传播之间的矛盾,建设属于自身的武术文化“新时代”,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指引方向。[2]

1 新时代传统武术传播面临的困境

武术传播是武术技术及与武术有关的文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人与人之间横向和纵向的流动过程。[3]所以,传统武术的存在与发展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传统武术的发展从理论上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既迎接新的机遇,也面对新的挑战,传统武术亦然。新时代带来了传统武术传播的新机遇,也使其面临了巨大的困境。

1.1 竞技武术体系下,传统武术传播缺失

竞技体育体系下是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是武术入奥“削足适履”的苦苦追求,而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播则被搁浅。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了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是中国的国术,在历史长河中伴随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对于武术文化的追求也是新时代社会中武术人习武练武的目标。但是在武术进奥运的多次失败,武术进奥运的呼声日益高涨的现在,传统武术朝着“体育化”的目标不断远行。如今,武术进入“青奥会”更被视为武术进奥运的关键性一步,被赋予非凡的意义。因此,武术也逐步作为一种竞技体育不断朝着“高”“难”“美”“新”的竞技目标发展。对于武术技术动作的卓越追求,往往导致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忽视。同时,受到竞技体育思想和学校武术的影响,民间对于传统武术的认识重心也越来越偏向武术技术动作,即武术套路的美观性。由于认识侧重点的影响,传统武术传播过程中注重武术技术动作的传播而忽视了武术文化的内容阐释。因此,忽略了传统武术深层次的内涵,即武术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承是传统武术能够在中国人历史中经久不衰传播的内在原因,应该认识到传统武术文化才是传统武术数千年来发展、传承的文化精髓,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满足人民需求的先决条件。

1.2 城乡一体化,武术生存空间改变

乡土社会是传统武术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背景,稳定的乡土环境为传统武术的生存、发展、传承和传播都提供了最有利的环境。这就如同古代社会武术传播的空间门户,其作为武术拳种流派文化生产或文化传承的社会单位,并形成强调生产关系的拳种流派共同体,生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武术文化符号价值。[5]同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不仅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且它还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排斥外来影响的生活方式。[6]这也是传统武术不被外界文化所干扰,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前提。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方式决定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传播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稳定的生活环境:一方面,稳定的乡土社会为武术提供生存发展的养料,另一方面,微小的人口流动也保证了社会人口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保护了武术传播者、传承途径和传播对象的稳定,确保了武术文化空间的整体传播。同时,乡村生活方式也具有不变的稳定性,因此,长期不变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也为传统武术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先决条件。这种习得性的民俗使传统武术在当地的传播不受民风民俗和言语沟通不便的影响。因此,乡土是传统武术得以滋生和发展的基础土壤。“新时代”中国社会,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革新。原本稳定的乡土社会结构不断瓦解,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开始动摇,中国基层社会逐步开始向城市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方面,乡村的公共区域逐步增多,另一方面,乡村人口流动逐步加快。从一定程度上讲,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武术存在的土壤。稳定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稳定的人口开始流动,使得师徒传承为唯一传承方式的传统武术在这样的社会变化中陷入传播困境。因此,“城乡一体化”引起的社会结构改变和人口流动使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不再完全适应与当下快速变化的社会。

1.3 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武技的冲击

外来体育项目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开始的,随着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破,西方文化一拥而入,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也随之改变。在体育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当时被誉为“国术”的传统武术,从西方体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传统武术的训练方式、武术思想的不科学性受到西方体育科学化训练思想的质疑。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入侵的时代背景中,西方体育也变成新潮的体育,练习西方体育活动被视为时尚的象征。从传统武术自身来看,西方竞技体育系统完善,世界一流运动会大部分由西方主办,相比之下,传统武术并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和竞赛方式,在自身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武术为了迎合世界胃口,又逐步放弃武术本身所有的中国文化特色,开始向竞技体育改造,逐步沦为“不中不西”的体育项目,陷入“东方未满,西方不足”这一尴尬境地。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改变的新时代,对西方体育运动更能够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西方竞技体育,如跆拳道、空手道等,凭借其西方文化特色和轻松科学的训练方式,逐步占有了中国市场,成为国人首选的项目,很多家长愿意让孩子学习跆拳道,认为学习跆拳道能够让孩子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习到西方优秀文化,而不愿意让孩子学习传统武术,认为传统武术是中国“土”文化,会让孩子变得好斗。武术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下,被认为是一种低俗、暴力、毫无科学的体育活动,受到较大的冲击。

1.4 武侠小说与电影虚拟化的形象影响

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矛盾的改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开始寻找精神世界的丰沛。影视娱乐是当下人们最简便的娱乐方式,因而影视是人们认识武术的第一窗口,电影则是影视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板块。传统武术借助电影屏幕逐步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必须承认,动作电影在所有电影类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自李小龙将中国功夫搬上好莱坞荧幕以来,在几十年的历史中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动作电影。不可否认,其中像《少林寺》《英雄》《霍元甲》《叶问》等系列的电影,在武术动作的编排和展现中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也正因其视觉效果的需要,武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同时加入了很多本身并不存在的武术因素,如轻功、隔山打牛等幻想出来的武术技术。由于大部分观众对传统武术了解甚少,造成观众对传统武术的迷信,认为传统武术无所不能,造成现实与幻想中对传统武术的落差。同时,在这种夸张的电影宣传下,人们对真正的传统武术认同感趋于两极化:一部分深信电影中的艺术动作,认为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无所不能;另一部分则看出了电影与现实的区别,对传统武术失去信心,认为传统武术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由此可见,电影艺术对传统武术的夸大,对于传统武术来说是弊大于利的,给传统武术传播设立了很大的阻碍。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处境略显尴尬,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引起中国社会结构改变,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不流动的基础乡村变为流动的社区,武术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武术传承人社会认同度低。在传播内容上,武术文化和武术技术的传承呈现两极分化,受到外来竞技项目冲击和学校武术侧重武术技术动作教学的影响,传统武术文化传播不足;同时,电影艺术的夸张传播又误导了观众对武术技术的认识。

2 新时代传统武术传播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武术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从肢体活动达到强身健体学习武术获得精神的升华,对武术的需求不仅局限于武术技术更对武术文化有了更深的要求。因此,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国术的传统武术应承担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重任,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为目标,以武术套路,武术养生的形式进入校园和社区,增强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的体制,同时以武术技术为载体,传播优秀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满足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2.1 正根溯源,强化传承人的传播效应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在传统武术传播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郭玉成教授曾指出:武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尤其是传播的内容起主导作用。所谓“工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术传播者传播传统武术之前,必首先是传统武术传承人。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传统武术传承人是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播的关键所在。因此保护武术传承人即是保障传统武术传播。首先,从制度上规范武术传承人的正规性,让传承人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受保护、有保障,确保正统武术传承人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其次,在经济上对传统武术传承人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传统武术传播是低收入行业,创设武术俱乐部、武馆,往往入不敷。因此,经济支持是保护武术传承人必要措施。再次,在文化知识方面,组织武术传承统一学习体育训练相关知识,提高传承人文化水平和科学训练水平,确保传统武术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最后,在乡村设立文化礼堂,建设以武术传承人为核心的乡村武术文化队伍,同时深化地域武术文化、地区民风、民俗研究,归纳同一地区、同一拳种系统的学习方式,探究拳种发展历程和背景文化,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落的认同感。

2.2 稳固校园武术,拓展社区武术传播空间

校园是传统武术传播的主阵地,而社区则是其扩宽传播空间的新基点,二者在传统武术传播的过程中都具有基础性作用。校园武术是武术学科建设,武术文化传播的先驱,同时,社区武术是扩大武术传播基数的重要项目。因此,推进校园武术建设和社区武术的开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播的一大出路。首先,拓宽传统武术进入校园的路径,聘用传统武术传承人作为武术教师进入校园,为学校带来真正的传统武术。其次,高等院校进一步完善武术学科建设和武术学研究,将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武术研究的田野。同时建设具有传统武术特色的武术学科分支。中小学在开设传统武术课程时,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武术的兴趣,增进学龄阶段学生对传统武术技术和传统武术文化的兴趣,在初等学校掀起新一股的“武术热”。社区武术作为大众体育的分支,推进武术进社区的关键在于建设社区武术场地和培养社区武术指导员,为社区群众提供场地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收集同一社区或多个社区成员家中具有武术历史意义的物品,建设社区“武术博物馆”供本社区或外来人员参观,激发社区中居民的武术兴趣,进一步形成社区武术文化。

2.3 盛世德化,深挖传统武术的礼仪文化价值

乱世尚武安天下,盛世修德化人心,武术是和谐的文化,其蕴含的丰富礼仪文化,完全符合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理念。[7]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这种美好生活不仅仅代表物质条件上的充沛和富足,更是对精神生活的高度需求。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中国人在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武术文化中得到满足。[8]同时,传统武术传播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以文化为内核的传播,才能从本质上促进传统武术传播。因此,促进传统武术传播,必须加强传统武术文化中礼仪文化的挖掘与传播。首先,在思想上提高对武术礼仪文化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武术礼仪对受教育者行为化的影响,有意识地在技术动作教学中传递与阐释礼仪文化。其次,加强已有的武术传承形式或恢复传统武术礼仪。武术礼仪规范是传统武术文化在历史中生生不息的载体,传统武术拜师礼、见面抱拳礼以及受到科学化影响而被废除的部分不符合科学却充满文化意味的武术教学方式均是传统武术文化看得见的载体,保护和恢复这些形式和礼仪是加强武术文化传播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最后,在学校武术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开设武术技术课程之外,另开设武术文化课程,注重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并重传播。

2.4 创新模式变革,推进传统武术与互联网的结合

“新时代”也是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途径更加广泛。以互联网为例,凭借网络而兴起的自媒体技术早已家喻户晓。传统武术欲扩大传播,不可对互联网的影响力视而不见。因此,传统武术应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积极主动地与互联网相结合,借助互联的便捷和多元化提高自身传播的宽度和广度。武术与互联网结合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地传递武术技术动作的细节和内涵。首先,武术领域应引进专业摄影人才,对传统武术套路的演练进行全方面拍摄和处理,使立体化武术套路的动作能够形象、完整地通过视频展现。其次,传统武术人自身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学习抖音、微博等平台的使用方法,通过录制武术训练、武术仪式等视频,借助小视频、短视频传播武术。再次,传统武术应对师徒传承的方式做出调整,在保证传统武术文化全面传播的同时,简化传播方式,让武术实现线上教学、线上传播。最后,扩大武术比赛在互联网上的转播。

3 结语

“变须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变,通则是对历史和现实、传统和自我的沟通融合”。[9]在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应该与时代接轨和切合,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内涵。通过正根溯源,强化传承人的传播效应;稳固校园武术,拓展社区武术空间;创新模式变革,推进传统武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同时,降低传播内容的竞技性、凸显普及性、强化礼仪的应用性。因此,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应该通过武术礼仪文化不断强化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内涵而进行新的路径探索。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社区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