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2 12:32赵路路
武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拳种燕赵京津冀

赵路路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京津冀地区在古代时期称之为“燕赵大地”,其因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燕、赵曾作为我国古代多个朝代的国都,也是当时政治、文化、金融的中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时常成为兵家必争之所地,由此也助长了习武、尚武之风气。燕赵地域内自古流传着“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名人事迹,此为燕赵所独有的。而燕赵地域内所孕育的太极、八卦、形意、八极等众多武术拳种在当时乃至现在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燕赵地域武术也是中华武术的缩影。而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以及丰富、优秀的武术拳种,加之又是国家重点发展地区,因此,京津冀一体化也为燕赵地域的武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机遇。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古代时期,燕赵地域的武术拳种丰富、习武氛围浓烈、英雄豪杰辈出,自古享有“燕赵大地多英豪”的美誉。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此时,大量的西方体育与文化涌入我国,迅速挤占了我国体育市场,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固有的思想,而传承、发展千年的燕赵武术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为背景,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燕赵地域及燕赵武术的发展历程,探寻燕赵地域间的武术传承与发展、交流与合作,旨在为燕赵地域武术拳种和传承人提供传承与发展的保障机制,以及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优秀的武术人才。

2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发展意义

“区域一体化”一词出现于近些年,是指以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高度密切联系为基础,在相邻或相近的有限空间范围内,由经济动力驱使区域内部消除各种壁垒,促成区域空间的拓展和整合、区域产业的集散和分工以及区域市场的打造与共享,把具有共同属性和特点或互补关系密切的地区连接为一个更大的地域空间。睦依凡[1]学者认为:“一体化”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赖于其内部诸要素以及其与外部环境里的诸多事物的相互合作和协同工作。”京津冀地处中原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古代则称之为“燕赵大地”,时至今日也是如此称之。“燕赵”作为一种地域概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燕、赵两国。关于古代“燕赵”地域疆土范围,大多学者经研究一致认为是东临渤海,西抵太行山脉,南至黄河,北达燕山山脉,大致包括现今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与河南的北部、内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区,其核心地带依然是如今的京津冀地区。随着历史发展的演变,北京变成都城,逐渐形成京都文化,而天津则被划为直辖市,逐渐形成津门文化。明清以后,“燕赵”就开始被广泛指代河北省,袁树平[2]学者也指出,在人们的习惯思维当中“燕赵”往往是河北省的别称。但本文所指的燕赵武术,是在古代燕赵地域内所孕育出来的武术拳种及代表人物,流传至今,也就是如今京津冀地区的武术。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交通发达,三地各自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悠久的文化底蕴,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差异性,但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等诸多相似特征使其在各种领域之间又有着广泛地交流与合作。2014年2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加快推动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体育局领导在河北张家口共同签署了《深入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北京市体育局、天津市体育局、河北省体育局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京津冀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这些区域性政策的相继出台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全面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力,而作为优秀传统体育与文化载体的中华武术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更应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时机,乘势而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武术则是取优秀民族文化之精华、强中华儿女之体魄、振中华民族之国威,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和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不仅促进了燕赵地域内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还为燕赵地域之间的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新的舞台。

3 燕赵武术形成与发展

“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出自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中,这是有据可查“武术”一词的最早出现。武术源于远古时期的狩猎与战争,人类在长期的部落之间、国家之间的斗争中为了生存而逐渐掌握了攻防技击以及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使用,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武术的雏形。古代的“武术”泛指军事武力,而到了清末民初,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专门术语,“武术”一词开始被广泛应用,并且沿用至今。

3.1 燕赵武术形成因素

3.1.1 军事战争

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炎帝、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今为河北省张家口市)耕作、征战、融合,并创造了中华民族共认的“龙”图腾,开创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燕赵地域靠北方,常年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连年战事的频频发生,无疑对作战方式、兵器使用、士卒身体素质和器械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家卫国、强身自卫使得燕赵地域的将士对于习武尚武愈加强烈,精通武艺的同时还要学会兵器的使用。由于战争,不少年过花甲和伤残将士不得不脱去戎装,回到家乡,同时将在军队所学的武艺传向民间。由此,军事武艺开始流向民间,在民间得到繁荣发展。

3.1.2 地理环境

燕赵地域作为历史上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凭借着中原与草原相邻的优势,吸收了中原与草原优秀文化的精髓,并且保持着自身固有的特色文化。燕赵地域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乃兵家所必争之地。通过历史的积淀与沿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燕赵地域武术文化。例如,以“武术之乡”而闻名的沧州;以“太极圣地”而闻名的永年,其地理环境与武术兴盛的关系密不可分。

3.1.3 民风习俗

古语云,“燕赵自古多豪杰”。古代豪杰者乃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士。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植根于民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习俗,从而又影响着民间习武、尚武的风气。在这片有着历史悠久的大地上,英雄豪杰辈出。

3.2 燕赵武术发展梳理

燕赵武术拳种繁多,古往今来涌现出大批武术奇才。如东汉时期的赵云、公孙瓒;东晋时期的祖逖;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建国后,在各种民族形式运动会、武术表演中屡次获奖的燕赵地域武术家更是数不胜数。燕赵武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日趋成熟,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与拳种,在此期间不断地对外传播与交流,对域外乃至国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如1928年成立的“中央(南京)国术馆”,聚集了很多全国武术名师,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员,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都是燕赵地域人士,在馆内任教的燕赵武师传授包括具有浓郁特色的燕赵地域拳种。

3.3 燕赵武术现状分析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西方体育与文化思潮传入国内,对有着悠久历史的燕赵武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燕赵地域的传统武术主要在民间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已不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另一原因则是建国以来,国家大力发展与推广现代武术,而外来的体育项目又如猛兽般的挤压,势必会阻碍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燕赵武术发展,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燕赵地域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困难,面临失传的境遇。

4 当代燕赵武术发展策略

4.1 搭乘京津冀一体化快车

燕赵地域武术应顺势搭乘国家政策的顺风车,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为基石,充分挖掘、整理燕赵地域武术流派与拳种,找出面临失传的拳种加以保护,提出推广政策。燕赵地域武术在保护与传承、交流与合作实践中需形成联合意识和协同机制。[3]具体而言,就是在区域传播、人才流动、学术交融及武术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展开协同合作。首先,应加强京津冀地区的武术联动传播,通过联合展演、联动交流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形成一种整体性和常态化、多渠道的传播路径;其次,应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促进京津冀地区的武术拳种及传承人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加深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和融合;再次,京津冀地区应开设关于武术方面的学术沙龙活动,增加沟通与交流机会,同时也要为京津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文化研究方面的合作契机;最后,京津冀学校应以适当的方式联合开设武术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理论与技术课程,并承担起宣传和培养武术传承人的责任。

4.2 大力推广传统武术进校园

武术之所以历经千载而不衰,教化在其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是传承武术的根本大计,如修身养性,崇尚武德等。在当下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时期,武术在客观上不得不改变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走进现代校园,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摆脱困扰武术后继乏人的困境,为武术可持续化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是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继承者。武术的发展应抓住时机,转变传承方式,走进校园,以学生为主要传承对象,借助中小学校的阵地,传播武术文化。因此,武术文化的传承只要抓住中小学校这个领域,抓住中小学生这个群体,可以说也就抓住了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希望。武术进校园是当下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传承与发展而言,武术进校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能以一种相对高效、便捷的方式实现武术在较大范围内的传承,达到武术保护的持久性。就武术传承与发展而言,均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武术进校园为燕赵地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且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武术的可持续化发展。

4.3 加快落实武术相关保护工作

“有法可依,依法保护”是武术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法律保障是促进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在法律的框架内定位武术保护措施和方法。当前,我国武术相关保护政策总体处于起步较晚、经验缺乏、认知不足的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体育与文化保护体系的相对滞后,造成多数武术拳种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从而面临失传和灭绝,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在促进燕赵地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立法是必不可少的保障环节。

5 结语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燕赵地域武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燕赵地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自古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燕赵武术拳种众多、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因此,保护与传承也是历史赋予它的重任和时代要求。燕赵武术传承与发展需顺应时代变化,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京津冀地区的武术交流与合作。只有协同发展、交流互通,燕赵武术才可蓬勃发展,后继有人,武术之花才会在燕赵大地上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彩。

猜你喜欢
拳种燕赵京津冀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