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的成因与提升措施

2021-11-22 13:34赵晓丹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期
关键词:竞争力毕业生院校

文/赵晓丹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较为激烈,在高职教育方面,近年来部分省市实现了高职院校专业新设和撤销动态管理,这一动态管理的过程,基本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各地各高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从专业点动态调整的根本目标上看,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得以有效提升的趋势更为明显。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人才方面的匹配兼容度不高

对照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高的情况,符合“劳动力在技能、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明显不相符”这一特征。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就业竞争力不强的现象,究其原因还在于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用较为形象的方式来表述,就是如果把高职院校比作一个工厂,而高校院校毕业生作为产品,企业作为买方,虽然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较为旺盛,但企业因为高职院校提供的毕业生无法满足自身需要,拒绝进行购买,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和供给上产生了错位,客观上形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供给侧过剩”。

(二)人才高消费策略导致本科类院校毕业生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

《关于教育程度的“就业挤出效应”研究》[1]一文提出,“在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产生了高学历工人对低学历工人的挤出效应,这种效应实际上会呈现逐级挤出的过程,如研究生学历的工人对本科学历工人的挤出,本科学历的工人对高中学历的工人的挤出”。尽管本科类院校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不同,本科类院校侧重于培养高级科研人才,而高职类院校侧重于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性人才,虽然二者的办学定位存在差别,但是由于企业的人才的高消费战略,也就是企业乐于花费同样的资源使用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才,导致了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本科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2]。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总体上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同时,还要面对受教育程度较自身更高的高学历人才的就业挤出,就业竞争力亟待通过其他方式提升。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校管理培养方面尚未形成口碑效应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院校管理培养方面尚未形成口碑效应,以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第一位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拥有国家级示范专业10个,2018年毕业生7351人,签订就业协议6422人,自主创业15人,国外升学深造379人,就业率高达97.72%。这一方面,离不开学校的区位优势和地方优惠政策,但更应当注意的是学校创意创业园等先进的培养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该所高职院校学生的附加值和含金量,企业和社会对该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高认可度和美誉度,为历届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金杯银杯不如企业口碑,发挥好口碑示范引领作用,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和探索还十分有限。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就业竞争力的科学认识依然有待加强

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统计和认识方面加以了解,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自身就业竞争力方面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对于如何更好就业的认知水平较为浅显,甚至还停留在毕业后参加双选会就能达到就业目标的认识上,也缺乏对未来长期可持续就业的科学谋划和全面认知[3],乃至过于片面强调预期工作的薪资报酬、工作地点、工作便利性和舒适度等因素,对就业过程当中的行业选择、发展预期等关乎长期就业的关键方向和内容未予以足够关注,进而对如何全面有效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打造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和亮点等方面准备不足,究其根本,还在于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就业竞争力没有清醒明确的认识所致。

(五)高职院校联合优质企业参与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举措有限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途径还是依靠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举办的双选会,毕业生自行联系相关企业解决自身就业的渠道和途径较少,但是这一过程所体现出的是企业管“招”不管“培”的现象比较为突出,企业招聘过程中很难挑选到更适合自身行业和设置岗位所需的人才,聘后才加以二次培训,无法满足“招来即用”的需求。这充分表明,一方面,企业由于各种顾虑,先期参与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主加大毕业生培养过程中引导企业力量加以参与培养就业竞争力的举措、措施施行不利,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标准没有清醒认识和相应准备,满足不了企业“招来即用”的实际需要,导致自身就业竞争力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和发展所需。

二、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优质就业,开展全过程培养提升

在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面,高职院校往往存在学生就业工作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政策解读和宣讲、协调对口单位进行招聘,往往集中于学生毕业离校的前半年,而未能在入学之初就将学生纳入到以就业导向的综合考虑之中。在招生工作伊始,高职院校就应当结合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兴趣爱好、所选专业、就业初步意向建立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就业培养档案。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和现实表现,对就业培养档案进行完善和管理,为企业用人选人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定期对就业培养档案进行公示,正向激励学生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主动把精力和时间放到学习上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现实表现赢得企业的青睐,在企业选拔与大学生自主择业之间达成双选双促的良性互动。

(二)立足职业院校本职本业,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毕业生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竞业优势,理应体现在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同时,发挥好技术过硬的核心作用。高职院校必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如何培养好人的问题,这就在专业设置和学习内容方面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理应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尤其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弄清楚所设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两个因素的优劣,专业设置必须紧紧贴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对于现有专业要根据上述两个要素进行动态调整。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紧紧结合企业生产运行实际开展,既重理论更重实践,要继续深入推动校企融合,发挥好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和新路子,把拥有丰富经验、技术过硬、理论扎实的优秀技术人员请进校园,请进课堂,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以教学促实践上来,提高学生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性和针对性。逐步打破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策略,找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定位,把是否具备高水平技能作为用人单位选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金标准。

(三)提升高职院校品味,把打造院校口碑作为助力学生就业新优势

要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同高职院校口碑打造之间相辅相成的重要联系。积极主动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高职院校创办优秀经验,主动吸收好制度、好办法、好措施,以打造高质量高职院校为目标。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积极探索建立同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建立联系机制,组织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等重要赛事,打造一批极具特色优势的拳头专业,持之以恒以向社会、企业输送高质量职业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美誉度,带动学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共同良性发展。

(四)指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作为高职院校,要进一步通过课堂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就业培训等方式,向高职院校毕业生科学分析当前的就业整体形势,积极把握当前贴合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行业发展动向,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按照自身专业和所具备的其他优势,投身于符合自身心理预期和发展预期的行业之中,避免高职院校毕业生单纯因为薪资、就业地点等因素投身于不利于自身长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行业之中,要教育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从就业伊始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能力,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认识到初次就业和终身就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初次就业为基点,以终身就业为延伸,把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作为持续、长期就业的核心能力。

(五)运用“互联网+”手段掌握各类就业先机

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不仅要做到自身具备应有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需要通过各类途径,特别是“互联网+”手段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当下我们已经进入深度信息化社会,掌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掌握先机,对于信息的掌握、把控和运用能力,也是就业竞争力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个人就业和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放在更高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关系到一些困难家庭能否稳定脱贫迈入小康阶段。探索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竞争力提升的举措和手段,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企业培养适应性更高、匹配度更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竞争力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