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探讨

2021-11-22 13:34张春丽穆家祥严文超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期
关键词:赛道赛事大赛

文/张春丽 穆家祥 严文超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由来和现状

事实上,大学生创业并非新鲜事儿,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993年。1993年以前,我国的就业政策是“统包统分”,创业与大学生扯不上关系。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改革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方法。这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失去了计划分配的保障,获得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这场就业制度的大变革,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了政策导向[1]。只不过,当时就业机会充裕,而大学生稀少,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完全出于自愿,数量很少且占比很低。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社会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就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就业压力持续加重。2003年,就有近40万大学毕业生待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9%[2],自主创业成了这些待业者迫不得已的选择,大学生创业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

一项关于某高校201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70%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这70%之中,26.98%的人不会去执行,因为他们觉得自主创业风险太大无力承担;48.68%的人犹豫不决,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有缺陷,恐难实现;仅有23.81%表示毕业后会尝试创业,不过这仅仅是口头承诺,真正能落实的远比这个数字小。另据有关网络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只有1%左右。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最佳载体

(一)我国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

2002年11月,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了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并明确要求我们“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了包括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做实就业创业服务、做好基本生活保障等六方面的重点举措。

这些指示精神,为我国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概况

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共识。紧跟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时制宜、因势利导,不拘一格地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就业压力和“双创”导向的夹击下,各高校相时而动,争相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为引导各高校把握好创新创业的重点,不偏不倚,少走弯路,教育部于2015年隆重推出了酝酿已久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竞赛范围覆盖全国高校,面向全国高校学生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综合性大学生赛事。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自2015年启动以来,受到了各高校热烈欢迎和踊跃参赛,每年一届,如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六年来的实践证明,大赛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最佳载体,切实做到了: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以赛促创,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

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贡献

(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突出了创新思维

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跟踪调查和市场分析可知,要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必须实现在创业模式、创业内容和创业渠道上的全面创新。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亮点在于创新上。创业模式上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引导志同道合的大学生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聚众智,汇众力,扬长避短,集思广益,并通过团队协作来感受创业、认知创业、发展创业。这样抱团合作经营既能避免单枪匹马的鲁莽性,也能减少孤舟行水的风险性,而且在提高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上更有胜算,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善用人、善合作、善经营的新一代企业家。创业内容上的创新,体现在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和个人特长相结合,注重师生同创,通过激发大学生潜在的智慧,挖掘其新奇的思维,引导其将新技术与新经营形态、新经营方式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创业渠道上的创新,体现在把创新思维与互联网充分对接,利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舞台,拓宽营销新思路,开拓创业领域的新局面。

有创新精神,又因创新而精彩。但是,缺乏创新的项目一定会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落败,这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经过6年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已经被打造成了大赛的灵魂。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彰显了创业理念

创业是大赛的主旨。以第六届大赛为例,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举办了“1+6”系列活动。“1”是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和萌芽赛道。“6”是6项同期活动,包括“智闯未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智创未来”全球创新创业成果展、“智绘未来”世界湾区高等教育峰会、“智联未来”全球独角兽企业尖峰论坛、“智享未来”全球青年学术大咖面对面、“智投未来”投融资竞标会。不论是主体赛事,还是同期活动,都紧紧围绕创业理念,处处体现“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引领就业”的初衷。

对高教主赛道的参赛项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根据其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可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师生共创组,涵盖了由创意到创业的全过程。由纸上谈兵到小试牛刀,再到发展壮大,由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再到开花结果,大赛组委会精心策划了一条引领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中不断成长,最终取得成功的希望之路。

(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凸显了“互联网+”背景

大赛既依托互联网,又强化了互联网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从第六届大赛高教主赛道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全面性。这届大赛的参赛项目类型有:①“互联网+”现代农业;②“互联网+”制造业;③“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④“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⑤“互联网+”社会服务。同时,大赛明确指出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来参赛。

在全国总决赛时,大赛组委会还将通过“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为参赛团队提供项目展示、创业指导、投资对接等服务。大赛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为参赛团队做好服务。

可见,“互联网+”背景是整个赛事的主基调,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在大赛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赛也因互联网的加持而精彩纷呈。

(四)大赛的引领作用,开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着眼于创新,着力于创业,立足于就业,是对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和内涵升华。6年来,大赛在“引导高校毕业生人才分流、推动更高质量创业、缓解就业难”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从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初,一些师生认为“双创”是个高技术含量的概念,离高职生很是遥远,应该是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当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校自然置身事外。赛后,得知“大赛共吸引了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78所高校的57253支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36508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带动全国上百万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的消息,我校教务处甚为震惊,找来大赛的相关资料细细研读,才发现大赛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深,高职生也能在“双创”中一展雄风。经过两年的准备,我校师生参加了2017年的第三届大赛,虽然只获得了省赛铜奖,而参加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清楚了解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感受到了创新创业的价值和意义。带队教师通过对赛事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及时将经验和教训回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努力把赛事打造成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在第五和第六届赛事中,我校的参赛项目都摘得了省赛银奖。参加这次竞赛的学生中,有3人毕业后走上了自主创业道路,其中张正康创立的宜昌四边形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当初的参赛项目“互联网+3D打印技术”上成长起来的。

大赛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能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赛事成果转化,能促进“互联网+”新业态的形成,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积极参加大赛就等于搭上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顺风车,就相当于进入了成功创业的快车道。所有参加过大赛洗礼的高校都对此有一个共识。

作为一支强有力的时代引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引领多所高校走上了创业教育的新征程,开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局面。创新永无止境,创业永远在路上。相信经过大赛磨砺的大学生,定能在创新创业之路上行稳致远、奋发有为。

猜你喜欢
赛道赛事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自制冰墩墩不能滑出“法律赛道”
本月赛事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征服蒙特卡洛赛道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无人驾驶,先上赛道如何?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