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究

2021-11-22 13:34王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文/王黎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下,高校纷纷展开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停课不停学。但是由于无法按时返校,对高校学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诸如生活作息不规律、心理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严峻等。加之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特殊性,人员高度密集性、流动性、聚集性等特点,在学生返校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局势显得更加复杂、多变,有难度[1]。因此,研究和解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一、要不断提升管理队伍水平

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高校的管理队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既是检验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一次考验,又是提升管理队伍水平的一次机遇。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心,若高校管理队伍有所懈怠,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效,那么在面对重大疫情时,就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和锻炼[2]。高校的管理工作不仅是对于学生的管理,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和管理岗位人员工作能力的一把标尺,在学校监控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大巡视监管力度,对于失职、管控不到位的人员和机构需要及时进行约谈或是警告,以提高高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卢梭说:“生命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怎样使用它”。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人们面在对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更会对生命加以珍惜,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因此,学校可以适时地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举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教会学生尊重和热爱生活,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人生价值,过好充实幸福的人生。

三、推广卫生保健教育

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周围的卫生环境和自身的卫生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病毒是否能够得到隔绝。通过防控知识的宣传,人们对于卫生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人们逐渐养成了勤洗手、勤通风等生活卫生习惯[3]。这主要由于在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安卫生全事件前,各级政府、各类媒体对于防疫知识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高校学生返校后的防控常态下管理期间,同样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在学生生活习惯、宿舍卫生、就餐文明、集体活动等多方面开展卫生保健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帮助学生提升生活卫生知识储备,形成了良好的个人习惯。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还会改变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而且为了更好的做好防控,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应该坚决贯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展现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传统的管理模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首先,应该关爱学生的身体健康。根据防控的需要,高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应该保证医疗物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到位,设立校内隔离监护点,并且为学生和提供必需的防护物资,安排和保障好隔离学生的饮食住宿。另外应该加强智慧校园建设,通过网络健康信息上报平台,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日常监控,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智能化的校园服务;其次,应该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学专业教师、有心理学相关背景的教辅管理人员,建立一支可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主动开展心理在线帮扶援助服务,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再次,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提供关心和帮助。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切实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的条件,在校期间的管理,不仅应该做到防止病毒的传播和扩散,还应该便于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同时通过互联网,做到消息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最后,应该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不同的形式,开展一些和防控相关的校园活动,比如重大突发公共安卫生全事件的知识宣传,优秀志愿者的表彰,关爱互助同学典型事迹宣传,相关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创作等,既能宣传防控知识,又能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还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五、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生活习惯、身心健康等,而做好常态下的防控,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可以疏忽,因此成立一支学生管理应急队伍是必要且必需的。这支队伍要从“领导统筹、各辅导员规划、党员干部带头、班长团支书负责、宿舍舍长落实”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明确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对各宿舍、各班、各年级进行严格管理,落实“每日健康打卡”上报的监控制度,对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进行常态化监控,严防死守病毒在高校校园中传播和扩散。同时,应该建立应急情况处理机制,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应急队伍应该能够迅速反应,按要求上报,和其他部门进行协调,火速处理应对。此外,将学生群体—辅导员—学院负责人—其他相关部门的渠道打通,建立四级安全应急管理网,可以有效覆盖全体在校学生,将信息的沟通渠道畅通,方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和各类需求、迅速掌握各类突发紧急情况,也方便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安排生活学习,对提高应急管理下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能力提供保障。因此,这支队伍人员的日常教育、培训管理就更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应急管理队伍的领导、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的高低。

另一方面,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还需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意识。校园突发事件不仅有来自校外的,同样还有校内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比如:火灾、食物中毒、学生自杀等,因此,对校园的监控和管理应该考虑完善,不光要对本校的学生管理,同样需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人员进行关注,以防校园周边的事件影响到学校安全,校园内的事件向外扩散。这次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聚性、社区性传播率高,高校原本作为一个开放的环境,平日各种人员流通也是相对复杂,在这个特殊时期,学校应该严防严控,在做好校园内部人员监控管理的同时,应该对有可能存在的输入隐患严格排查,树立“大校园”的管理观念,避免学校与周边人员、社区发生传播的危险。

六、做好舆论监控,筑牢网络思政高地

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各级各类学校返校推迟,在特殊时期,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只能借助于互联网实现。首先,开展了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特殊时期,学生的思想更易产生波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紧迫。应该结合时政,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模式,利用新媒体、微信、微博、QQ等平台发布有“三度”的实例,将思政工作做到有实效。

此外,可结合本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干部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当地乡镇、社区开展志愿活动,收集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或是结合专业特点,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宣传相关知识和模范典型,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诠释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七、家校企联动,筑牢心理健康防线,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易引发学生的不安情绪,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广泛宣传相关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大部分学生居家隔离,此时学校应该积极联系家长,带动学生及学生家庭树立正确认识,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比如可以通过《致全体学生和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动员学生家长高度重视,做到家校间沟通渠道的畅通,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共同育人管理的重要作用,使家长和学校合力做好学生安全防护的保障工作。同时可以和学生及家长、监护人积极联系,保持消息畅通,家校合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危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于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心理重点关注人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进行日常监测、开展线上帮扶、心理咨询等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调试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免疫力,避免伤害发生。

在学生返校后,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引领作用,带领各二级学院搭建心理咨询健康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帮扶活动,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介入,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对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较大的学生全面帮助和照顾,制定咨询计划进行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尽快改善心理状态。

毕业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就业问题。当面对诸多企业停工、破产、减少劳动力的情况下,一定要了解和细化学生的就业意向,因人施策地给予学生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帮扶,同时,结合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加大校企联动,以“云招聘”的形式拓宽网上就业渠道,搭建网上就业平台;强化家校联动,掌握学生情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