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体操与戏曲文化融合的共生之路①

2021-11-22 17:42林晶晶李洁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广播体操广播操戏曲

林晶晶 李洁

(1.金华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2.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广播体操是一项家喻户晓的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国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史。1951年,为增强国民体质中国推出了第一套广播操,之后相继推出了第二套、第三套广播操,时至今日我国一共出台了24套广播操。广播操在我国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现如今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它该何去何从?广播操的功能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要长盛不衰,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上海戏剧学院的孙惠柱教授提出了“戏曲广播操”的概念,将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广播体操和戏曲的基本动作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体操[1]。戏曲广播操不仅保留原有广播操的功能与价值,且丰富了其内涵,广播操结合戏曲无疑是广播操的一个新发展方向。

1 广播体操发展现状

广播体操是一种徒手操,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只要有空旷的地方就可以开展,通常跟随广播进行锻炼,当然也可以用口令来指挥节奏。广播体操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去练习,创编者也根据各年龄段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创编了不同的广播体操。现中小学生是做广播操的主要人群,其发展状况在学校中较为常见。广播操是中小学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现如今,广播操在中小学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其在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需求(运动量需求、心理需求等)之间产生博弈,开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现中学生对广播操活动抵触现象严重,甚至可以说,极不受学生欢迎,总体上表现为活动时没有精神,动作懒散,要是天气较冷学生的表现则更加消极[2],学生在大课间做操,大多数更像是在例行公事,每天出工不出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做操不用力、动作不到位、边做边聊天甚至队伍里打闹同学等现象。课间操虽然天天在做,但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锻炼效果[3];有些中小学校出现学生做成人广播操(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情况,这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小学生有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广播操;有些学校大课间甚至取消了广播操这一活动,选择用其他项目来替代,如山西省临猗县的西关小学校长课间操上领跳曳步舞爆红网络[4],全校师生学习、练习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广播操在中小学面临着名存实亡的危险。

2 广播体操发展困境

2.1 自身局限性

任何事物出现问题,首先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广播体操在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自身也存在原因。首先,广播操自身锻炼价值存在局限性,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好转,青少年出现营养过剩,又缺乏身体锻炼,学校里“小胖墩”越来越多,广播操有健身价值,但其运动量现已达不到学生所需,若运动量小,就达不到锻炼效果了;其次,广播体操形式单一,动作和音乐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中小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如喜欢“鬼步舞、街舞”等流行的动作、音乐,整套广播操的音乐、动作风格、特点及难易程度都会影响在校推广的效果,因此,创编者创编广播操音乐、动作要有时代性;最后,广播操更新年限较长且不固定,长时间不更新,学生周而复始地练习一套广播操心理易产生厌倦感,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学生被动练习,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2.2 多元化运动方式的冲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在没有任何经济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选择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广播体操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现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虽给予了广播操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又形成了广播操与多元化社会健身项目的竞争局面[5],运动器材、场馆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健美操、健身操、广场舞等新兴运动项目涌入人们的视野,运动条件改善、选择性增多,加上观念改变,人们不用再只依靠广播操来锻炼身体,因此,横平竖直的广播操已然不能再被人们认为是主流。

3 戏曲发展困境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戏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其种类不计其数,分别有京剧、川剧、昆曲、越剧等派别的戏曲。戏曲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其中“做”是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打”是指传统武术的舞蹈化、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6]。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然而,戏曲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各类戏种注重门派之别,这样一来虽有利于各类戏曲流派能有完整的衣钵继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向前发展,使戏曲处在一个闭环的系统里面,传播推广的范围受限。第二,从传播平台与渠道上来看,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已在大、中、小学校开展戏曲社团、工作坊、传承基地等活动,但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重点学校,从整体上来看,戏曲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推广的现状令人忧心[7]。第三,戏曲对大众传播的内容较为专业且稍显固定、程序化,欣赏戏曲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而现在的青少年喜欢赶时尚、追时髦,对于学习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真可谓是少之又少,戏曲的内容很难对准现代青年的胃口,不了解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不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含义,这就难以让他们产生文化认同。

4 广播体操与戏曲的共生之路

谁也不曾想过全民健身的广播体操与极具艺术性的戏曲会相融合,但事实证明两者的结合是一种新艺术的体现,撞击人们眼球,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冲击。2017年,央视戏曲春节晚会上展现出中国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一播出就火遍了大江南北,深受全国人们的喜爱,一些地区的中小学校也开始推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为丰富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居家文化生活,浙昆文化创新团队与杭州市胜利小学联合合作,历经2个月时间出品了首套昆曲广播体操,从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再到第一套昆曲广播体操,说明广播操与戏曲的结合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戏曲广播体操是将“大众体操”与戏曲基本元素中手眼身法步;立拔挺柔展及戏曲身段中的“气息、韵律、动律”创编结合到一起,丰富了广播体操动作、内涵,让其显得更有韵味、更具艺术性,实现了文化、艺术、体育融为一体。广播操不再单单是横平竖直的“大众体操”运动,带有戏曲韵味的广播体操在大、中、小学中推广开来,可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可作为身体规训的一种手段,以及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的能力,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具有更好的教育意义,体现德育、美育、体育三育并重。创编者创编的戏曲广播体操各运动节名称并没有用戏曲动作去命名,还是续用了广播体操传统小节名称,让学者能通俗易懂,以便于向全国人民推广。广播体操内涵丰富,更具艺术性,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不管如何变化,其锻炼价值绝不能丢。

戏曲亦可借助耳濡目染的广播体操进行传播推广。第一,戏曲动作的推广。戏曲广播体操将戏曲动作结合广播体操健身特点进行创新、简化、舞蹈化,创编的戏曲动作贯穿在整套广播操中,整套操具有戏曲的艺术性、观赏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健身锻炼功能,戏曲动作作为一种仪态的训练,这种“由外及内”的方法比单纯利用书本进行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灌输要直接、有效,潜移默化地将身体仪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其中,成为气质中的一部分[8],当然,创编者编排动作也要考虑易于被大众所接受,难度中等即可。第二,戏曲音乐的推广。将经典戏曲音乐与流行音乐、西方舞曲等进行结合创编,融入到广播体操的音乐当中,音乐风格、特点符合现代人的潮流,这样一来,不管是广播体操的动作还是音乐都尽显戏曲风味,尽显中华民族特色。第三,加强戏曲文化的传播。文化是一种内在表现,对于从未接触过戏曲,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自然是不会懂得如何去欣赏戏曲的美,现可以借助家喻户晓的广播体操让人们去亲身体验,慢慢地积累、沉淀戏曲文化,感受其中意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四,扩大戏曲文化传播的对象与传播途径。广播体操在我国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覆盖面广,戏曲广播操可利用各大网络媒体向大众成人推广,也可搭建校园平台向大、中小学生、教师等人员进行推广,传统艺术不再只是专门的艺人去学习,作为普通寻常人现也都能够有机会去接触、去学习。

广播体操和戏曲自身发展现都存在较大问题,创编者将两者创新融合,不仅丰富了广播操内涵,而且解决了戏曲传播的困境,实现了共同发展,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打开了新思路,也为两者创造出了一条共生之路。

5 结语

作为时代新人要勇于打破定向思维,大胆去尝试、创新新事物,广播操与戏曲的融合是创编者大胆的尝试,戏曲是中国国粹,广播操也曾享有“国操”的美誉,两者相结合,看似是广播体操与戏曲的简单结合,实则是为传统文化与体育项目找到了一条共生之路。

猜你喜欢
广播体操广播操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广播体操:全民健身的时代记忆
我当上了领操员
提高广播操教学效率的策略
做了这么多年广播体操,真的有用吗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我国广播体操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主题管理给广播体操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