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应用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2021-11-22 03:55郑得星
读与写 2021年16期
关键词:合理安排统计图数学知识

郑得星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上京中心小学 福建 大田 366102)

伽利略曾经说过,数学是上帝描写自然的语言。数学既然是对于人类所生活的世界中各种事实的总结归纳,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还应当带领学生探索如何运用大量看似复杂的数学公式与数学原理,简单实用地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或是解决各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察总结,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师群体的教学活动和社会生活实践的有效融合有所帮助。

1.将日常生活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热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基础数学知识,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到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原来并不只是创造的考试题,而是理解世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数学不仅可以很美,而且可以真的非常有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大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时候,需要让学生学习1亿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掌握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对于抽象性的数学计数单位的感念,让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举例如,2016年世界人口到达了7262306342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的心跳次数约为25~30亿次;中国的国土总面积为9600000平方千米等等,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并且通过现象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学习大数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中世界相结合,更加熟练的掌握大数的相关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也充分地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特点精心布置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之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并在活动当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师在上课之前,就根据掌握学生的学情、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实践活动的特点,设计出让学生感到有意思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能够将对实践活动的兴趣迁移到数学知识中。

例如,教师在教授《条形统计图》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条形统计图的意义与特点,向学生布置开展数据调查与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设计实践活动具体内容的时候,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项目,并提前规划好调查的具体范围,以免为了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对学生与家长带去不必要的麻烦。比如部分的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就可以让这部分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以篮球运动为主题的调查实践活动,学生既可以选择根据兴趣自选具体的调查方向,并由教师进行具体的把关,也可以选在教师的指引下,选择具体的调查方向,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统一的展示。如此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又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长期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

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不是一项短期性的教学工作,它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通过设计一项师生可以共同产于的长期性的教学实践任务,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的数学知识,进而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授了《数学广角-优化》这一章节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熟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技巧与方法,通过将合理安排时间分解3个具体的步骤:首先,思考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做哪些事情;其次,分析做每件事各需要多长的时间;最后,合理安排工作的顺序,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长期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题目可以设计为“如何合理安排生活中的时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认真仔细的观察,发觉生活中的哪些事情的时间安排可以优化的更加合理,通过作业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合理安排时间知识的掌握,从培养学生的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真实生活中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日常的教学积极地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在生活当中利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合理安排统计图数学知识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自行车运动有氧与无氧训练探讨
合理安排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学会选择统计图
合理安排假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