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探索

2021-11-23 05:47徐覃萍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辅导员

文/徐覃萍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全球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当前,虽然我国的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但是疫情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和人民失业状况仍然十分严峻,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带来的冲击尤为显著。《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1]”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形势复杂的就业现状,积极寻求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预计达909万,伴随着境外疫情的严峻形势,留学归国求职的人数亦在增加,毕业生的人数无疑再一次创历史新高。同时,不少行业企业因为疫情影响,仍然处在缓慢恢复期,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及压力倍增。

我国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了重大战果,但是国际疫情的不断蔓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其产业链的恢复带来新的挑战,各行各业的中小型企业招聘岗位数量和招聘人数在缩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生,更多的是服务地方经济,与当地企业进行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战场主要为中小型企业,且目前大多数招聘仍然采用云招聘的形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优势技能无法得到充分展现,学生和企业都难以深入了解双方的需求,这些都是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不利因素。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形势及政策认识不清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形势认识不够明晰,对自身的能力定位不准确。另外,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对初次就业的期望值比较高,存在着眼高手低、不愿意扎根基层的现象比较明显,对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服务基层项目的相关政策不了解。

(二)求职方向不明确

通过与学生的进一步沟通了解到,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自己想从事的行业或者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寻找招聘信息时迷茫、毫无方向,求职方向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对于教师推送的企业招聘信息和岗位也没有兴趣,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出现了慢就业、难就业、不愿主动就业等现象。

(三)内驱动力不足

内驱动力是指内心想做好一件事情的强烈欲望。求职是充满挫折和失败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毕业生充满挑战的过程。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自律性不高、自信心不足、理解能力不强等问题。一旦面试失败,内驱动力不足的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没有坚持努力的方向,甚至还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四)求职能力不高

高校院校对学生重技能、轻素养的培养方式仍然比较突出,造成学生的基本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不高,甚至一份合格的求职材料都无法完成,求职前期准备不足、求职过程中应变不足、求职后总结不足。特别是在疫情之下,企业招聘人才的形式由传统的现场招聘转变成“云端”招聘,毕业生对线上面试迷茫和不自信,适应能力、面试过程的应变能力比较弱[2]。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路径

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企业的招聘形式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现场招聘模式向网络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高校和就业工作人员要适应新形势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完成就业工作寻求更高效的路径。

(一)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要采取更多市场化办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平稳。”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下,学校积极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发动一些资源拓展就业基地,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收集招聘信息,筛选就业信息,为学生开拓更加广泛的就业渠道。辅导员应多宣传国家就业优惠政策,确保毕业生了解和悉知,鼓励大学生投身军营、扎根基层建设。

(二)加强跟踪,开展线上就业指导

辅导员需要加强与学生沟通的频率,充分利用企业微信、QQ、腾讯会议等方式与学生时刻保持联系,精确掌握每位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做好已就业和未就业毕业生的台账信息,记录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状态、未就业毕业生的下一步计划及存在困难。同时,应积极推出“云端就业指导服务”模式,通过多种线上平台向学生推荐就业单位、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就业政策、求职技能提升指导等相关信息。

(三)多方联动,提升就业服务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学校层面需要构建全局、全程、全员“三全”的就业工作机制,多方联动[3]。从顶层设计,汇集学院、系部、辅导员、就业干事、专任教师、家长形成合力,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及家长共同参与,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出谋划策。另外,辅导员应增强家校联系,向家长宣传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增强家长和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共同合力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动性。

(四)精准帮扶,一人一策

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在学生的就业工作上也要提倡“因材施教”的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个人需求以及实际情况,实现“一人一策”。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对难就业、慢就业、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殊群体给予重点关注和重点帮扶,避免出现学生因为毕业而失业,也不会让家庭因学生毕业而返贫,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取得的战果。

四、疫情防控下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反思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4]。面对错综复杂的疫情和经济形势,“就业”一词频繁出现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高校毕业班的辅导员,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线人员,必须不断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方法,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真正落实辅导员就业指导的职责,为毕业生的就业保驾护航。

(一)把握就业信息,及时高效推送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等。面向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辅导员应及时将招聘会的举办时间、举办地点、招聘具体单位、相关防疫要求等信息推送到班级的QQ群、微信群等,确保毕业生及时收到信息,全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指导学生关注相关就业网站,如学院就业服务网、地市人才市场、“24365智慧就业”等网站,指导学生进行网上注册并填写个人求职简历。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内在保障,因此需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重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高校要更加精准地提供指导服务,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状态、就业心理、就业意向,摸清底数,建立就业动态台账。

从学生个人层面而言,良好的就业心态是成功就业的前提,毕业生个人要多增强自身的求职技能、多总结面试经验、多锻炼提升自信心,把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展现出来。同时,也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寻找就业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断地锤炼自己、提升自己。

(三)重视就业心理疏导

疫情之下,毕业生的就业承受的压力在增大,来自大环境、家庭以及个人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恐慌及焦虑,由此引发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会提高。辅导员应利用线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就业情绪,通过线上进行就业简历撰写、网上投递简历、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高校毕业生必须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提高自身的求职能力,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指导与服务;辅导员也要把握机遇,做好学生就业指导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辅导员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