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1-11-23 05:47杨轶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资格证毕业生考试

文/杨轶

随着教师资格证改革的推进,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减弱,必须要通过统一的国家考试,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客观来讲,教师资格证的改革在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实施优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期能够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

一、教师资格证改革概述

教师资格证经历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2015年的全面改革,由达到条件自愿申请改为实施统一的国家考试,考试难度增大,通过率不超过50%。新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语水平存在差异性,因而不列在改革范围之内,仍然归属于达到条件自愿申请范围。第二次是2018年9月,将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列为改革重点,不分民族所有申请人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以上标准(申请语文、汉语学科需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

二、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对教师资格证进行改革,目的是以统一考试选拔更多优秀人才,确保人才能够在教师岗位发挥着更大的价值,而对于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而言,非常有必要加强其对教师资格证的重视程度。地方定向师范类毕业生享受招生政策中“减免全部学费,毕业后取得双证和教师资格证,由定向培养教育局统一安排工作”,但最终因为教师资格证原因取消定向资格,补齐四年学费和违约金,并自主择业。基于此,学校方面对于教师资格证相关的条件和要求并不重视,未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以及需求开展对应的培训课程,缺乏有效的引导,从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1]。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相关课程设置

新疆各地州双语学校因实施全面化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缺乏大量语文和汉语教师,根据实际所需实施地方财政供养政策招聘教师,绝大多数毕业生专业课程优异却因未能按时取得教师资格证或达到相应等级普通话水平被拒之门外。2017年,新疆幼儿园、中小学校全面实行普通话授课形式,民族学校都改为双语学校[2],很多老教师无法正常实施汉语授课,绝大多数都已脱离教师岗位或转调其他单位,导致汉语授课教师严重缺乏。多年来,西部各高校不断改进就业指导方式,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国家通用语言不达标,无法获得相应证书,但是学校方面并未有针对性设置相关课程进行培训,因此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三)就业视野范围狭窄,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

从相关调查来看,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第一,被动等待。在临近毕业的阶段,部分毕业生对自身认知不足,就业意向缺乏准确定位,通常是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而且大部分毕业生会将希望寄托考取教师资格证,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到应届毕业生中通过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真正能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人数不超过30%,而未能成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很多并没有备选就业,也未制定措施应对实际情况,导致就业难度增大;第二,就业目标的定位比较模糊。特岗教师考试和各类教师招聘考试都将教师资格证作为考试资格审核中的一项硬性条件,致使很多毕业生望而生畏;同时,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时才恍然大悟,但是仅有一个比较模糊的就业目标,所以不会针对具体职业做相关规划,当真正面临就业时,将无法有效应对,对于具体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没有了解,或者仅了解却未深入认识,最终导致就业前景更加迷茫;第三,目标多变。对于一些没有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来讲,就业之后往往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就业信念开始动摇,并发生偏移转变,就某一个岗位来讲,任职时间比较短,而且会频繁更换工作,加之现实生活的压力,最终导致其专业能力荒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三、改进对策

(一)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应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毕业生来讲,教师资格证是其就职教师岗位的必要条件,如果要从事教师行业那么就必须要考取教师资格证,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上文提到部分学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也未针对性开设考试培训课程,因此建议学校转变理念为毕业生开设考试培训课程,可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组建专业教师队伍,确保培训课程能够有效落实。改革之后,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教育知识能力考核、面试环节等,基于此学校可以针对难度较大的考试内容开设培训课程,具体可以为毕业生提供面试培训、理论考试。对于理论考试来讲,可直接以国家统一考试的科目为依据进行模拟;对于面试培训来讲,学校教师可以参与模拟面试,还可以外聘面试考试官。通过考试培训课程,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加深对教师资格证改革的认知程度,而且有利于提升其综合能力,进而为其顺利考取教师资格证奠定坚实的基础[3]。

(二)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呈多样化,不仅仅只有教师岗位等这些职位才适合教育人才,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教育人才。因此,建议学校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让课程小型化、多功能化、目标综合化以及结构弹性化,不仅能够满足毕业生的不同就业需求,而且有利于拓展其就业视野。考虑到西部高校基本都是民汉合校,少数民族基本以维吾尔族为主,受高校不断扩招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毕业生进校时普遍汉语水平都不高,无法进行正常的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因此可为毕业生设置语言培训课程,并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改进就业指导方式。考虑受历年来各类教师招考条件的影响,跨专业、跨学科申请教师资格证人数逐年增多,因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够,未能通过面试(职业技能测试)而不能按时取得教师资格证导致就业失败。因此,还需针对毕业生加强面试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期望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将心理学、教育学的必修课安排列入在校生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帮助毕业生提升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岗位竞争中获取优势。

(三)引导毕业生正确认知就业形势,拓展就业视野

第一,随着教师资格证的全面改革,国家统一考试暴露出一些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其中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欠缺是主要的原因。有的毕业生有毕业之后从事对口专业教师的意向,对于这类毕业生来讲,应当从大一开始就要重视培养自我综合素质,并且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引起重视并推进课程改革,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因为对于未来将要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来讲,专业技能必须巩固,同时还要拥有教育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理论知识等;同时,自身还要深入研究相关职位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

第二,要注意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因为这个因素也容易影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无论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某个与自身专业有关的职位,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职位,都非常需要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知就业形势,明确自身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并有针对性进行改善,这样才能提升就业能力。例如,对于有意向的岗位,一定要提前了解以及熟悉岗位的情况,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强化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发挥特长。此外,面试能力非常重要,不仅要落实面试培训课程,还应当鼓励毕业生参加各类招聘会,一方面可以了解岗位需求以及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面试能力;同时,在面试过程中,要留意观察一些优秀应聘者,学习他们的经验并内化于心,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面试综合能力。

第三,重视并做好职业规划。就业观念对就业影响程度较大,过于理想化的就业观念,反而会让毕业生失去积极性,不利于毕业生就业。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就是要引导毕业生认识到教师并不是教育专业毕业生唯一的岗位,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行业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因此毕业生也应该转变观念,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例如,乡村基层单位最近几年也有很多适合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可以尝试深入基层,学习经验提升自己。此外,还要引导毕业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特别是就业期望值一定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果要当一名教师,那么就要有当教师的准备,尽早开始提升各种专业技能,主动积极了解以及掌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国家统一考试,或者是其他工作的应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激发学习积极性,将学习态度端正,最大程度发挥自己在所学专业中的优势,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教师资格证的改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途等成为毕业生首选条件,当然符合这些目标的理想职业依然是教师职业。但是,并不是每一名毕业生都能够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因此建议西部高校能够引导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在重视的基础上为其开设考试培训课程,拓展毕业生的就业视野,使其明确就业目标,这样才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

猜你喜欢
资格证毕业生考试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保证教师资格证含金量,优化教师后备军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应对
最“叛逆”的毕业生
喊“办证”的人将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