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有效开展

2021-11-23 05:47徐正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精神

文/徐正

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赋予全新的使命,也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所要探索的路径作出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与思政教育研究相结合,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却往往被忽视,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劳动教育,创新创业需要劳动精神,需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的支持。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社会各行业需要为创新创业注入新的动力。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自主创业,因此,高职院校应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将劳动精神作为主要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品质培养、人格塑造以及未来的创新创业有重大意义。

一、创新创业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之间存在互利关系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认为,企业家除了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外,还需要具备两种精神:一是“敬业精神”,即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二是“合作精神”,即在发展事业的过程中寻求与他人的合作,并在合作中创新,以创造更多的价值[2]。一方面,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首先要崇尚劳动,因此,创新创业需要劳动教育。大学生创业者不仅需要创新意识,更应注重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仅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责任心、使命感和坚定的意志力,而后者恰恰是劳动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劳动教育并不是要求新一代大学生放弃当下应有的生活水平,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而是要求学生养成辛勤劳动的习惯、培养兢兢业业的精神及具备砥砺前行的勇气。将劳动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接受劳动教育,站在创新创业的角度看待劳动精神,二者相结合,能够避免学生将劳动教育误解为普通体力劳动,从而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二)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美好品格养成的影响

首先,劳动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创业需要脚踏实地,勇于开拓创新,勇于承担责任,将劳动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在创业中紧跟目标前进,尽自己最大能力获取劳动成果。其次,劳动精神能增强学生创业的市场竞争力。创新创业是提高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的一大途径。劳动教育提倡的不是普通体力劳动,而是创造性劳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敬业精神。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敬业精神引领着各个岗位上的劳动者共同奋斗,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劳动教育以奋斗精神为核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

(三)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引导创新创业

劳动精神是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真正的企业家必然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由衷地认同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愿意将全部热情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通过努力与诚实劳动创造财富,在社会中创造个人价值[3]。新一代大学生生活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生活物质条件相对优越,这样的成长环境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不愿吃苦,欠缺奋斗所需的意志力。而创业的道路十分曲折,大学生创业首先要对其感兴趣,其次要勇于吃苦,热爱劳动。劳动教育恰恰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形成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劳动教育赋予大学生的意义,不仅在于锻炼学生肯吃苦的意志力,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创业上精益求精,争当一流。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

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大途径,就是让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双方师资汇聚成一支队伍,相互借鉴,进行“一体化”建设,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上,要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及相关产业与教学研究的合作,使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投身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层中进行实践培训;在专职教师专业化的培训上,应注重二者之间的融会贯通,将创业教育培训与劳动教育培训紧密结合,培养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一体化的专职教师[4]。

(二)将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劳动教育的一部分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这是因为创业需要极强的抗压能力。培养劳动精神有利于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提升,因此,心理素质培养需要落实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应将劳动精神的培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心性及良好的心态看待创业的风险与挑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5]。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达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效果的路径有两个:第一,在校园内宣传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经历,邀请一些成功人士进行校内演讲,开设讲座,传授创业经验,分享抗挫经历。成功创业者的自身经历不仅可以为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科学指导,其战胜困难、取得佳绩的创业经历还能为学生带来极大鼓舞和信心;第二,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社团或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社交恐惧,磨炼意志力,塑造坚韧不拔的美好品格。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今后在社会发展中所需的能力及品质尤为重要。创业是需要面临诸多选择的,不同的选择往往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而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能有效引导创业者做出合理的选择,给予创业者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为创业取得可观成绩提供保障。可见,正确的价值观与创业观是推动创业者走向成功的内在因素[6]。一方面,要在课堂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劳动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另一方面,应带领学生投入实践,在实践中引入价值观教育,促使价值观教育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

(四)注重将劳动教育融入创业实践中

创业需要劳动教育的铺垫,重点塑造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强大的劳动精神,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成绩的前提和保障[7]。创业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脱离实践,高职院校应以社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首先,学校可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参与实践更加具有便捷性,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亲身体验创业的乐趣与艰辛[8];其次,学校可以提供志愿者服务平台,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以志愿者的身份向社会提供服务,使学生能够体验社会、增长才干,磨炼心性和意志,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为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使学生突破仅有理论知识的课堂,亲身走进企业的运作模式中,有利于学生体验创业,也能使学生对创业的流程与发展模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

三、结语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生创业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而当今部分大学生缺乏劳动精神,奋斗精神淡薄,很难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与使命。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国情,从而在亲身感受时代脉搏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还能够向社会宣传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关于劳动的理论知识,带动他人积极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劳动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及开拓进取的精神,不仅能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导与力量支撑,还能为整个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活力。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