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就业为需求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2021-11-23 05:47董蕾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设置学科

文/董蕾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大高校专业扩展,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使各大高校招生的门槛越来越低,入学人数日渐提升,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也有了质的飞跃,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学习和对人才的培养[1]。然而,很多时候,理想和现实却往往相背而行,很多高校在设置专业和学科时,却不能完全按照社会的需求,盲目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导致需求和实际相互脱节。此外,很多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地更新教学方法,转换教学思路,而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沿用旧的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学,应秉着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人才的目的,进行专业及教学科目的设置,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和学科,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也要尽力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方向,努力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人数日益激增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更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方向。时代的变迁,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我国的教育体制也进行了相对应的改革,不再注重精英人才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大众化[2]。如此调整的结果,就是使我国的毕业人数日益激增,而产业结构决定着就业的效率,产业的调整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人数,因此加重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与此同时,与毕业生找工作难相对应的问题是,许多企业难以找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如此也加剧了待业人数过剩。

(二)待业人员期望值较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比较倾向于发展较好的大中型城市,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也相对比较挑剔,期望进入到国企,事业单位抑或者是国家政府机关。还有一些待业人员,所学的专业相对较冷门,市场需求较少,而本专业待业人员又相对较多,甚至很多学生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还不甘心于从单位的基层做起,不能从长远角度考虑,通过企业相关培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而是一味地选择待业,以谋求直接进入到企业高层的机会,从而增加就业的负担和人数。

二、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一)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相悖

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要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顺应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及时地调整教学的理念和方针计划[3]。然而,在高校现今的专业设置上,有很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的设置上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是结构单一,不同学科之间不能够相互贯通,各专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更好地实现交叉整合,如此培养的学生往往知识面相对狭窄,思维方式相对单一,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还有个别的高等院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知识的整合,教学结构的调整,但往往也只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之上的更新,是对旧模式旧体制的重新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忽视实践的重要作用而只重视理论的意义,不能完全突破教学的固化思维,起不到规范教学的作用,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的模式过于传统与固化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要求人们不管在任何领域都应该坚持创新的原则,在吸取旧体制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探索,以找出更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路径,在教学方面亦是如此。高等学校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相关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然而,在传统固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往往受到较大的禁锢,思维方式不够活跃,遇到问题不能灵活地找出解决的方法。传统的教学,只是一味地将学生封闭在特定的空间,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通过一定书面知识的传授,迫使学生去理解和接受,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三)办学目标不够明确

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最应该明确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目的,掌握自己学校的特殊性质与固有的特色,结合自身条件与水平,进行各专业与学科的设置。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盲目地扩展学校规模,追求师资队伍的壮大,高投入地进行各种教学设施的建设,盲目跟风,别的学校有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出自己学校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某一个具有特殊特色的专业,定向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专业体系的建设

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学校对于专业的建设。好的高等教学机构,在创建众多基础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往往都会拥有自己特殊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以此来吸引更多更强的人才。高等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之初,应该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调研,以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态势为基础条件,适应当前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并结合学校自有的条件和优势,定向地选择设置专业学科,培养出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学校已有的专业和学科,高校应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优化,整改教学成本较高且有悖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相对重复的专业及学科,在一定条件上甚至可以淘汰某些创造不了任何社会效益的专业,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创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不再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实践与理论的同等重要程度。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其严格的体系与要求,而实践课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与要求,也不为人所重视。因此,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深入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调整教学的课程体系,建立起符合规定的相关制度,突出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对知识的运用结合到整体教学之中,不仅要加强课程以外的实践,也要加强对课程以内的实践,以此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出以就业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调整教学模式

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学科知识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或者也可以将企业的某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内容,引入到学校内部,让学生通过对实际工作的操作,更深入细致地了解相关行业及其工作内容,从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增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提高其就业几率。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简化,在不违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突出、有重点地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对课外其他相关知识的阅读与理解,适当地增加课外作业,培养建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且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恰当地与实际相结合,突出其所学知识重要性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此提高就业效率。最后,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不同的专业与学科结合起来,实时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课程的公开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一人讲授的传统模式,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运用现今的科学技术,利用多种媒介,改变教学的封闭模式,使教学更加开放与多元化,更好地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就业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性教育场所。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新的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加强专业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和学科,增加就业人数,降低因专业设置而导致的就业难的问题,更加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增强其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各行业的发展,以增加其就业方向,解决就业问题。

猜你喜欢
应用型设置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