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措施与对策

2021-11-23 05:47王海慧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师德师辅导员道德

文/王海慧

自高校教师行为规范“红七条”提出以来,师德师风建设已成为各级院校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得到显著提升。然而,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变革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辅导员思想道德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依然存在,辅导员在自我认同、自我道德约束方面面临着极大的困境[1]。因而,高职院校要深刻意识到当下辅导员师德师风和个人修养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特别强调“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走向”,这一观念的提出为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2]。辅导员是培育学生价值观、传递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灵魂人物。因此,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军人物,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思政教育,用自己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思想品德去感染学生,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3]。在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形成良好的师风,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不能因为在工作中受到非社会教育理念影响而产生思想观念的动摇。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因素分析

(一)制度过于严苛,导致其与辅导员自我意识发生背离

制度严苛最主要的表现是其限制辅导员的行为自由和思想自主。辅导员的思想自主、专业自主是其在职业生涯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然而现实却是不断通过制度干预或者渗透到辅导员职业生活或者日常生活当中,使其不能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意愿开展教学管理活动以及自由展开自身的职业生活,师德面临极大的困境[4]。在此情况下,辅导员的外在行为与内心价值追求出现偏差甚至背离,从根本上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产生质疑,最终出现辅导员的自我认同、道德危机,且辅导员在制度规则与职业坚守的夹缝中,身心备受煎熬,进而出现严重的道德焦虑,这是导致辅导员发生自我认同危机的根本原因。而制度严苛的另一个显著表现则是学校管理制度,这对于辅导员来说更像是一种以敌对的姿态进行管理,会让辅导员极度不舒适,仿佛感觉自己时刻处于监督下,并且处在一种不被校方认同或者不被信任的状态中,使其觉得自我尊严遭到贬损。在此情况下,辅导员难以有效开展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当下很多高职辅导员都遭遇过这种情况,于是他们采取“应付主义”的姿态来应对学校制度给自己带来的束缚,想要改变却受到某些原因的限制,导致其逆来顺受,最终使得辅导员出现自我价值意识、自我道德意识缺失,最终出现极大的师德师风问题。

(二)体制的强大和辅导员自我的压抑

高职辅导员职业生活中的制度存在不同的层次,其中体制性的制度是具有根本性和系统性影响的制度形态。面对强大、不可撼动的体制,辅导员最常见的感叹就是“无能为力”,其中,也同样包括辅导员对于体制的不认同[5]。刚性的体制制约了辅导员的行为,加上对学生管理的操劳,让辅导员疲于奔命。如若长期处在此种压抑的条件下,最终会导致辅导员工作效率低下。

(三)辅导员自律意识滑坡

辅导员师德师风出现问题除去制度影响外,其自律意识滑坡也是一大问题,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教研能力、管理能力,还需要较高的道德素养。然而随着当下社会功利主义抬头,时常有高职辅导员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利用自身的职务便利,窃取学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吃拿卡要”,长期如此,其自我道德意识逐渐沦陷。

(四)功利化教育的影响

当代高等教育普遍呈现出功利化,高职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同样在此过程中出现弱化,其主要表现为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到来,不仅让价值观变得多元化,而且让部分非马克思主义观念盛行,这些观念对辅导员履行职责造成一定的阻碍,许多辅导员受到这些思想的冲击,逐渐忘却初心,急功近利,贪图享乐,将追求利益放在首位,甚至有些辅导员为追求利益,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长期如此,将会造成更大问题的产生。

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一)构建辅导员发展共同体

教育和管理的本质,实际上也是一种较为特别的人际交往活动。对于一个人的教育和管理,不能片面地当作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道德价值观和人品的塑造。人格的塑造需要通过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密切的交流来完成。高职辅导员作为教学主体和施教者,自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在进行知识传授和学习生活管理中,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水平。辅导员发展共同体是一个相互监督、相互成长的发展团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然而其根本目的是促进辅导员发展及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一个理想状态下的辅导员发展共同体,首先要具备明确的目标,也就是实现辅导员共同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其次,成员都应当认真遵守团队的行动准则,即同侪互助、共享资源以及平等对话,不能因为辅导员的职位差别就特殊对待。另外,团队应定期组织考核,在这样一个以提升辅导员道德素养为最终目的的团队,才能让每一位辅导员投入到自我约束中去,有效实现其“师德”的提升。

(二)引领发展“辅导员之家”

“辅导员之家”应该是有温度的辅导员学习发展中心,能够真正提升辅导员的道德素养,同时还需要其自身去完成。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师德的建设,必须在辅导员自身主体意识得到提升、主动性得以增强的前提下,而要想体现出这种主动性,需要在“辅导员之家”中营造出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6]。“教学之家”更应该是积极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的方式进行自我道德意识提升,而不是作为辅导员发泄的尝试,更加不应该是一种惩罚。辅导员之家的内涵在于给辅导员提供一个提升道德修养和水平的平台,让其具备一种“主人翁”意识,要有作为一名教师事业从事者的觉悟,提高对自我道德意识提升或者完成自己分内之事的重视度。

(三)建立激励制度

高职院校要根据校内实际情况和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缺失的因素,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激励制度,激励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塑造。而要想建立这一激励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机制,对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素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让辅导员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其次就是优化校内培训机制,高职院校除去借助于同行辅导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激励和相互提升外,还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全面提升其职业修养的培训机制,该培训机制需要辅导员在一定时间内让自己思想意识达到一定的水平之上,如果未达到标准,则需要再次培训,直到达标为止。最后,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针对部分高职辅导员自我思想意识滑坡和受到功利主义思想而产生的不良行为,校内需要完善惩戒体系,对辅导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将其在学校公共区域进行展示,情节严重的,则需要交由公安机关处理,并给予离职处分。

(四)加强辅导员培训

2010年“国培计划”全面启动,国家进行了对各级辅导员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与示范引领,让辅导员的道德水平、管理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在该示范引领取得较大成功之后,各校培训形式不断丰富,类似于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名师工作室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等的培训活动相继开展,让部分辅导员的思想得以纠正,其优良“师德”也得以形成。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关于“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于现实中来,构建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体系“研究—实践”和“实践—研究”于一体的循环样态。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完善,辅导员群体由于受到“利益熏陶”而产生悖离师德的情况屡见不鲜,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高职要充分意识到当下辅导员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辅导员之家”“辅导员发展机制”“完备的监督机制”,实现对辅导员行为和自我意识的约束,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其师德师风建设,让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优良价值观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师德师辅导员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