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探究

2021-11-23 05:47冯雨婷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应用型育人

文/冯雨婷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体现高校教育在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内在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高校应发挥教育职能,促进共同体建设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推动各方的互利合作与共赢,保证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1]。在应用型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作为高校方应认知到工作的不足,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教学计划的落实,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认识不足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认识不到实践育人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将实践教学仅仅看作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内容。对实践育人的意义与目的认识不足,导致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实践育人的作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悄然形成,实践教学目标、过程被简单化[2]。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校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更多参与到实践育人活动中,推动实践育人活动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导致实践活动目标逐渐功利化。为促使学生素质符合当代社会对毕业生的期望,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应当树立“能力素质本位”观念,努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能力与思想素质。

(二)共同体作用发挥的协同性尚待提高

共同体作用的发挥是指,既要发挥各个参与主体自身的个性化作用,又要提高各参与主体作用的协同性,从而使共同体的整体性优势得以体现。从教师层面来讲,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从校外选聘的教师,虽然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他们对高校教学规律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不熟悉,在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有一定缺陷。从学生层面来讲,实践学习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挥主体作用。从实施层面来讲,我国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概念的认同层面,缺少教学实施经验的积累。虽然大部分高校意识到共同体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措施,但是普遍缺乏具体措施策略,缺乏对各参与主体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共同体管理的有效性尚待增强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运行机制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导致其自身的运行受到严重阻碍。首先,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讲,实践育人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任务的完成也就意味着实践育人活动的结束,因此一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活动是一次性的,且时间短暂,难以获得持续关注。其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不能实现与现有校园文化机制的良好对接,难以形成共同体建设的文化氛围。对于一些学生参与意愿较高的实践活动,教师往往会设置参与活动门槛,限制学生的参与,从主观上导致学生参与度低,也有一些活动在校园宣传中做得不够,导致学生参与度低。

二、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原则

(一)目标一致性原则

目标一致性原则是指,人们在追求共同事业的过程中具备协商合作的基础,通过协商合作达成活动主体之间的默契合作,而并非强调所有共同体成员之间都要保持相同的思想意志[3]。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教育目标。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企业、高校、政府、师生应围绕共同的使命和职责,密切配合在一起,为搭建大学生实践锻炼平台而努力,为当代大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价值共识原则

价值共识是指不同的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评价和认知的“内在尺度”达成基本一致。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基于精神层面的共同体,形成于各方共同追求价值的过程之中。共同体各成员之间能够达成相近或相同的价值共识,彼此之间具备相互凝聚和认同的认知基础。以价值共识性为原则,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能够促使各个参与主体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同时也促使群体打破狭隘的个体意识藩篱,成为维持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共赢共建原则

实践育人共同体是由社会、企业、高校、政府等多个主体参与构成的,共赢、共建是推进实践育人活动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共同利益,是驱使共同体建设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想要获得稳固、持久、深入的发展,就必须保证共同体各方都能够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和成长。育人实践共同体各个主体之间应实现管理服务、人力资源、技术应用等方面成果的共享,促进各方的协同发展、相互扶持、相互配合,实现利益共赢和资源共享。基地是企业、高校、政府联系的纽带,共建原则是指完善三方之间的管理、协调、沟通机制,使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获得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完善各方合作机制,是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关键环节,能够激发社会企业、高校、政府等各个参与主体的潜能,并促进其优势的发挥。

三、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策略

(一)加强实践育人观念

观念对人类的行为形成重要影响,故而观念转变是实践育人活动落实的先导。实践教育能起到课堂教育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具有意义非凡的教育功能,高校应意识到它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知识的运用、消化与迁移,都需要借助实践的载体,通过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促使学生志存高远。通过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故而,作为高校的领导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切实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促进课程建设的完善。

(二)完善实践育人保障机制

要取得良好的学生实践活动成果,需要学校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且健全的工作机制,通过规范化的制度来指导高校育人工作。

1.立足学校自身实际,建立组织机构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由各二级院系、学生处、团委、科研室、教务为成员的实践育人工作小组,从而因“事”制宜,科学地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阶段性计划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的落实。任何教学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支撑,高校可以对本校的实践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然后统筹安排,为具体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实践育人工作并非独立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它与教研、教学、科研、思政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交叉部分,高校可以将这些教育元素结合到一起,实现1+1>2的教学目标。

2.保证实践育人经费,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活动实践育人与理论教学相比,需要更多的经费,经费充足是加强高校教育活动的基本保障。传统教育理念下,高校普遍更加倾向于将教育经费投放到科研方面,对实践育人活动则投入经费较少,高校应认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适当加大经费投入。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主体,教师可以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拓宽经费筹集渠道,从而推动实践育人活动的进行。

3.完善实践基地,落实实践育人目标

实践是能力、知识、思想的载体,高校应以实践育人基地为稳定依托和重要阵地开展教学活动。为保证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建立起大批相对固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长期稳定的场所。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可以不必拘泥于本校资源,将社会资源按照“就近就便,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争取到合作教学当中,企业和学校都是很好的合作对象。实践育人活动可以依托乡村、乡镇、城市、社区、企业、社会服务机构,将勤工助学、创业、择业、科研、实习、思政教育等实践活动进行整合,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将实践基地真正打造成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理想实践平台。

(三)加强实践管理工作

首先,应根据育人实践活动计划的具体要求,拟定相应的活动细则和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的场地、时间、内容、要求以及进程,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通过对育人实践活动各项内容的统一布置,促使实践计划中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可以落实;其次,要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过程的控制,促使教学活动按照既定的计划和目标有序开展,同时也促使实践活动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快速暴露出来,进而得到及时的解决;再次,应加强实践育人活动考核,以提升实践活动质量,落实实践活动计划;最后,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评优,评奖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荣誉感和价值归属感,激励他们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并把教师参与组织实践活动的成效,作为其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考核依据,充分激发教师组织热情,鼓励教师进行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

应用型实践育人活动是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必然途径,也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办法。各高校应开阔格局,从贯彻新时代的教育方针角度,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本质,切实提高对实践育人工作意义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发展,为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服务,真正发挥实践育人工作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共同体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