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以新疆部分高校为例

2021-11-23 05:47陈立阿依谢姆古丽麦麦提王泽江倪思佳张锡茹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课程

文/陈立 阿依谢姆古丽·麦麦提 王泽江 倪思佳 张锡茹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在校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新疆地区大学生更加关注如何正确选择一个就业情况更好的学校,但由于与目前全国其他一些发达省份重点城市情况相比,新疆高校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而且受到了传统观念的严重制约,大学生毕业就业仍然普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并呈现出一些行业具有明显区域性的特点,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部分地区在校大学生直接就业难的主要构成原因[1]。为此,对当前新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现在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不断完善,并综合分析这些突出难点问题,加强和不断改进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义务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分析

(一)就业相关课程时间滞后

新疆地区毕业时间较晚,在校学生面临诸多就业困难问题,而且教师主要讲授专业课程内容与布局,主要针对学生就业政策分析解读、就业市场形势研究分析、面试准备技巧、简历文档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就业生涯规划等进行展开[2]。就业指导能力评估测验与创业指导教育占的比例偏小,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素质知识的培养明显存在不足,缺乏就业指导和课程体系建设系统性的全过程。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新疆高校采用讲授式教学形式,过于强调注重教学理论而非动手实践,缺乏理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自身理论实践经验积累不足,使学生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校实际学生就业情况发生重大脱节。部分高校学生主要来自一些民族偏远地区,由于当地学生受到自身人际交往综合应用能力的影响,以及当地学校教学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就业指导培训课程完全缺乏具有高度知识统一性的教育部门,使得很多来自少数民族的普通大学生很难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完全个性化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观念。其次,良好的求职就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及在应对就业市场形势的正确管理、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素质等各方面也比较以前有所欠缺,课程内容枯燥等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匮乏,导致“信息化、系统化、市场化”的就业规划教学模式基本无法建立形成。

(三)缺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指导

作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在不断寻求新的就业生涯发展机会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不同的人和社会的各种人生特殊心理境遇和多重选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身社会性和心理矛盾或不适。由于以上原因,部分地方少数民族高校招收大学生时主要依靠高等学校和来自地方各级政府,普遍表现缺乏实现自身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正确的创业指导服务理念。而且对如何选择大学就业的基本情况认识往往大多是片面的,这其实也是一种人在社会和心理上的一种疏离和不适的表现,而且这种表现往往比少数的非汉族的大学生更加强烈。对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而言,除了熟练掌握就业指导技能理论和其他相关专业面试现场准备工作技巧外,还需要有更深层次的就业学习,这就需要建设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系列课程,而该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其中的职业生涯定位,建议高校开展更为个性化的学生就业辅导。

二、影响新疆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体系发展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多项国际巨大成就,通过教学科研项目的建设投入不断扩大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得到较大改善,师资队伍综合建设能力得到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开展。因此新疆正在继续大力发展城乡农村基础教育,不仅逐步加大了对城乡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设投入,而且加强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此外,我们还重点支持并发展了农牧区的民办教育和公办寄宿制的学校。但是,由于新疆面积辽阔,广大农牧区基础教育还依然存在大量办学困难、办学成本高、教育财政投资办学效益低、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现实矛盾问题。

(二)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完善

首先,新疆地区高校学生参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工作,与内地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相比起步较晚,在内地高校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体系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综合能力素质评价等方面,仍然普遍存在诸多高校课程项目设计上的问题。部分学校对应届毕业生参与就业项目建设工作不够重视,作为专业项目建设重点工作,缺乏专业课程教学项目过程建设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校大学生实际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内容与学校实际不完全吻合。而且还存在着在校大学生实际就业适应度不高等一些突出问题。其次,不重视在校毕业学生实际就业指导,导致部分高等毕业生实际就业指导课程项目建设工作实效性差,就业指导课程服务能力始终永远得不到指导课程建设有效性的充分发挥提高。最后,近来具有新型区域性劳动力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但新疆地区就业服务信息服务平台体系还未完全规范建立,导致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公开渠道单一。

(三)就业机会观念过于陈旧

近年来,在我国就业市场经济的重大政策影响下,新疆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我国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不同,就业需求观念往往跟上这个新兴时代的社会发展步伐,许多应届毕业生对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观念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们更加追求工作的稳定度,想要进入机关、国营企业单位等“铁饭碗”,而不愿意进入企业或者自己创业。由于传统文化观念和习俗习惯的影响,以及地方历史、生活习惯、家庭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旅游业等第三行业的发展观念仍然比较陈旧。

三、解决新疆地区相关院校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素质建设,做好就业指导队伍工作的重要关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就业基础性技术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稳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才能够促使高等学校推进指导人员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事业发展方向。大学生参加就业服务专业化建设,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员和教师队伍质量体系建设。目前,新疆高校本科院校懂双语的专业教师非常匮乏。民族院校学生就业率占全国院校总体就业率的36%,双语专业教师占41%,教育水平较低已成为新疆民族院校体制下培养双语人才就业指导能力和综合双语专业素质的迫切要求。为此,一定要加快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育,同时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标,提高教师的双语能力,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强化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指导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课程教学管理方式和教育手法上,就业指导工作教学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应用广泛,在专业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并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就业指导方法。既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又要更好地开展对大学生的个别指导和集体咨询工作。积极开展校企交流合作,建立高校就业指导培训课程实践理论基础,根据中国企业对此类人才的发展需求,在学生毕业后的首次就业指导培训课程中,学生将选择进入企业实习基地。为了提高高校学校辅助就业指导的教学效果,以指导专业课为辅助就业教学的形式,通过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多种形式的教学,如通过邀请商务人士到校进行就业专题讲座,开展各种形式模拟企业工作现场情境的就业实践指导活动,使在校学生更好地系统接受学校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就业综合素质,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发展。

(三)建设就业课程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过程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基础上的,是对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客观价值衡量、科学价值判断的过程。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学效果评价要以大学生为就业指导对象,从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水平发展的影响及其职业观的形成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因此,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业课程评价机制,以适应多元化的开放方向,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稳定发展,从而使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得到稳步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选择就业的社会关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社会和谐及个人健康发展,关乎着新疆地区学生的短期就业难题,这不仅是促进地区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而且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的就业市场情况下,学生要善于独立调节自己的优良就业心理,积极主动地调整就业的准备心态,根据兴趣、职业资格和证书的不同,合理地进行就业考试,选择与之相关的就业岗位。首先,要客观地认识并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活择业观和就业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掌握与其他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技巧和实用方法。其次,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以及大学生的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和学习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职业发展能力,并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岗位。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大学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