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1-11-23 05:47刘智鑫张芸康瀚月刘飞梁爽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防控思政疫情

文/刘智鑫 张芸 康瀚月 刘飞 梁爽

2020年2月28日,教育部党组印发通知,全面部署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高校作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尤其随着全国开学时间的陆续推迟,如何守好高校疫情防控阵地,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备受社会瞩目。

虽然高校决定学生返校时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开学前期准备及开学后到新冠肺炎疫情完全消除之前,疫情防控依然是重中之重。面对从全国各地回归的师生、员工,如何有效地预防及避免可能发生的二次聚集感染成为高校开学疫情防控的关键问题。除了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一、重大疫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考验

(一)重大疫情是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考验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指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实政治体系及其运作所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与政治体系保持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其认同与否,始终离不开社会现实的映射[1]。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安全,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领导,全社会协同联动,疫情阻击战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本次疫情防控的成功是一堂生动的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所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的短板,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和反华媒体对我国防疫工作肆意抹黑并将全球疫情失控的责任强加于中国的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大疫情是对大学生思想觉悟的考验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状况直接关乎中国梦的实现与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逆行者”一次次震撼着大学生们还未成熟的心灵,他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责任与担当给大学生们树立鲜明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一些与主流格格不入的负面新闻也充斥于网络,突破着人们的道德底线,让大学生们在道德与利益之间陷入思考。

(三)重大疫情是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考验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所带来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更是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在疫情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并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教学活动。但是,还有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疫情表现出恐慌、抱怨、烦躁等负面情绪,并做出违背公共责任和公民义务的行为。

二、防疫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能力面临挑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直存在业务能力欠缺、理论脱离实际、队伍不稳定等问题[2]。在疫情背景下,由思政队伍综合能力欠缺所带来的问题尤为凸显。比如:思政队伍普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疫情防治教育的能力;缺乏由疫情所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力;缺乏通过解读国家政策和网络舆情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能力;缺乏通过创新教育形式以增强大学生受教育体验的能力;缺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挑战

在疫情期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被无限放大,甚至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径。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手段,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教育模式,形成与新时代大学生相契合的教育内容,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情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可以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边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大量负面的网络舆情同样可以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赚取眼球和流量,大量不实信息被自媒体平台报道,其引发的群体讨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大过事件本身。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肆意诋毁中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瞩目成绩,并以此为契机向中国民众传播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这些网络舆情都将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根基带来强烈的冲击。

三、防疫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因为无论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拓展思政教育载体还是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都是需要以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主导展开,只有整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同时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疫情期间所谓的“综合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意识

疫情期间,教育工作者在确保大学生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往往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忽视大学生的受教育感受。而实际上,在特殊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尊重学生的自身感受,只有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意识才能在特殊时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提高开展疫情防控教育的能力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作为疫情防控整体工作的重要一环,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与大学生疫情防控相关的教育工作,包括疫情防控意识教育、疫情防控技能教育、疫情防控心理教育等。由于疫情具有特殊性和突然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快速掌握疫情防控教育的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常态化防控的要求。

3.提高使用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已成为趋势,此次疫情推动这项事业向纵深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育艺术的同时,还需要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网文写作能力、网络沟通能力、短视频和微课制作能力、使用学生管理软件和网络会议软件的能力、使用线上课程资源的能力等。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为满足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高校势必要有针对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需要在疫情防控期间及时为大学生解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惑的过程。”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而言,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势必会在思想层面产生许多困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疫情的发展做到公开透明及时更新,必须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解决心中所惑;其次,需要增设防疫安全知识内容;再次,需要增强对大学生生存和生命教育内容。在疫情背景下,开展生存和生命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提高生存智慧、增强生活信心;最后,需要增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育内容。

(三)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新时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已经紧密不可分离,所以再去讨论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成长的利与弊已经没有意义,高校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适应大学生新的认知需求方式。疫情期间,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显重要。

课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疫情期间,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并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充分挖掘疫情防控中的思政元素,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鲜活的教科书。

通常情况下,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共同承担,无论是开展实践活动、班团会、谈心谈话、心理辅导等工作都是以“面对面”为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几乎成为唯一的教育渠道,任何教育内容都需要依托互联网来完成,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使之成为思政教育的战斗堡垒。

(四)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先锋带头作用

由于疫情期间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依托于互联网,教育效果往往难以保证,此时就需要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等“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大学生疫情防控的领头雁作用。“关键少数”是大学生中最坚定、最热心、最具奉献精神的群体,高校需要在疫情期间加强对这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在大灾难面前能担当、敢作为,时刻冲到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

四、结语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分析重大疫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思想觉悟、行为规范的考验,研究防疫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能力、教育方式以及网络舆情带来的新挑战极具现实意义。针对这些考验和挑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先锋带头作用,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疫情防控面前不退缩、敢为人先,为齐心协力做好抗击重大危机事件提供坚强的队伍力量。

猜你喜欢
防控思政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