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传播在新时代使命下的发展趋向研究

2021-11-23 06:57郑卓琳
武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武术赛事文化

郑卓琳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1 前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3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倡导的新一轮全球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共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深度交流是民心相通的保障,更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爆发。中国因其出色的防疫工作获得了世界的关注与尊重。这成为广泛宣传中国善意和进一步建设中国形象的契机,介绍与接纳之间,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成为传播的先导。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主要成果,在国内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武术在海外一直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中指出:“海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是:中餐、中医药、武术”。通过推广武术增强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夯实民心基础,成为当下武术传播的重要文化使命。武术应承担起文化使者的时代使命,成为新时期中国形象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力。

2 武术传播的发展趋向

2.1 武术传播以政策为春风,进行规模化发展

2.1.1 丰富传播方式,加大武术传播规模

当下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手段主要是官方主导下的组建武术代表团出国表演访问;派遣优秀武术人才外出讲学、教学;组织武术国际大赛;创建中国节等交流平台;建设孔子学院中的武术教学,以及民间个人或各组织进行的武术教学和武术训练;武术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展播。武术传播应继续稳固已有的武术传播手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发挥大众传媒的巨大力量,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传播中国声音的需求,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武术传播的专业程度和传播力度。运用互联网,建立武术的外文网站,积极与传播国家的媒体合作,借助他国媒体传播武术,实现武术的广泛传播。

2.1.2 整合民间资源,建立武术传播战线

传统武术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拳师成为推动传统武术传播的主力军。但个人力量的微弱使得传统武术的传播范围受到极大限制。根据对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的一线武术从业者的线上访谈,发现民间以个人或组织为主的武术传播,大多是以已打出文化品牌的太极拳为主要教学内容,兼顾青少年的武术培训。但其教学多以个人的专业实力和人格魅力吸引爱好者,属于个体经营模式,未能形成强有力的团体竞争力。因而,国家武术组织应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加强区域合作的政策优势,团结能够团结的海外武术一线经营者和传播者,利用官方的力量优势,开创武术的区域交流平台,为海外武术从业者建立信息档案,结合民间传播者对当地的市场发展规律的理解,整合各方的武术资源,加强官方与民间的武术传播合作活动,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化零为整、以点带面,强化民间武术的传播规模。

2.1.3 利用华人、孔院,搭建武术传播平台

数次的移民潮使得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客观上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力量。一些拳师不断开拓世界市场,更直接的推动了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而已经全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是传播武术的重要阵地。但目前孔院的武术传播存在传播内容单一;武术教师专业不足;专业武术教师又语言能力不足等困境。民间的武术传播者水平良莠不齐;个人传播力量不足,这些都影响着武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对孔子学院和武术的合作进行升级,加强武术翻译工作、强化武术教师培训与选拔、完善师资结构就格外重要,发挥华人华侨熟悉当地风俗习惯的优势,将他们作为武术传播的中枢纽带,并加强华人华侨与各国的官方文化交流平台进行合作,促进武术深度传播。

2.2 武术传播要促进文化交流,进行标准化发展

2.2.1 尊重文化差异,灵活传播武术

不同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都阻碍着武术传播的深度。在传播过程中,一旦涉及“精、气、神”等内容,语言描述和文化理解便出现问题。武术所包含的“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等文化内涵更是难以表述。因而,武术传播应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灵活传播武术 :其一,传播应当本着平等对话的原则开展。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应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要通过积极宣传、阐释武术的正向价值和积极内涵,进而才能吸引他国人民主动接受、了解武术。其二,传播方式和内容应灵活多变。不同地区文化各异,在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将武术以该地区文化习惯的方式进行传播,将会在传播地区引发极大的共鸣。同时,古“丝绸之路”带来的共性历史特征,应被深度发掘利用,体现武术在不同文化中的兼容性,进而增强传播地区的文化认同。

2.2.2 简化武术内容,形成文化标识

武术自身的庞杂,使得其传播受到严重限制。在对海外武术一线从业者的访谈中,他们普遍提到了跆拳道简明有序的发展。武术则因其庞大的体系,缺乏鲜明的项目特征。复杂的武术动作使他国人民难以掌握;博大的文化内涵使他国人民难以理解。武术残留的营造神秘、夸大技击效果的陋习,更严重损害了武术形象。因此,简化武术内容,形成鲜明的武术文化标识,将是武术传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一,发展段位制并进一步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官方和民间联动,使简便易学且内容明确的段位制成为海外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武术内容的规范统一。其二,统一武术服装和礼仪规范,强化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意识。通过独具特色的服装和整齐划一的礼仪,建立习练者的仪式感。统一的服装也帮助武术树立鲜明的形象特征,利于他国人民对武术建立相对统一的认知。其三,简明武术文化内涵,选择最根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进行传播。过度丰富的文化内涵难以被他国人民理解,只有简明武术文化内涵,才能使之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2.3 武术传播要促进经济互通,进行产业化发展

2.3.1 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因其经济属性,比直接文化交流更易被人接受。我国文化产业仍旧处于弱势、低端的发展状态,与他国不同的经济制度也使得武术文化的产业化前进艰难。在对海外一线的武术从业者的访谈中,有人表达了武术传播未能像跆拳道一样形成习练-考试-比赛的完善发展体系的遗憾。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大力促进武侠小说、武术影视等文艺作品的对外推广,先利用文艺作品打开国际市场,再利用成功作品进行周边开发,如开发同底本的武术游戏等,进一步提高武术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第二,进行武术服装、器械的创新,以此来打造武术外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丰富产品种类,并建立文化标识。第三,推动武术教学的产业化发展。官方与民间武术传播者形成联动而统一的武术传播内容,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教学体系,并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通级或通段赛。

2.3.2 促进武术商业赛事发展

武术传播极大的带动了武术商业赛事的发展。商业赛事发展的成功,不仅能更好的带动区域武术运动的推广,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组成。目前,武术赛事数量虽多,但过于商业化使得质量高的赛事并不多见,且诸多赛事难以持久为继。另外,国际武术赛事因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带来的负面误导,有损于武术的国际形象。因此,首先,进一步规范已形成规模的国际赛事,如国际武术锦标赛、香港国际武术节、美国洛杉矶国际武术比赛大会等。第二,要对武术赛事进行门槛设置,建立规范的、科学的国际武术赛事的评价体系,对过于商业化,管理不严格的赛事进行宏观干涉,强化赛事的市场准入规则,以净化赛事市场。第三,注重国际赛事中武术文化的传播,打造赛事品牌,彰显武术赛事的文化影响力,增强赛事的综合竞争力。

2.3.3 发展独具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健康产业

当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健康产业发展快速,无论是健身功法、太极拳还是武医产品的开发,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同时,武术及武医强调的经络、阴阳学,难以得到现代科学认知体系的认同,理论的神秘也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的健康产业,首先要进一步开发健身气功功法,推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健身气功的传播,带动健康产业的发展。第二,展示武术有氧健身操的功效。在传播中,辅之以武术运动处方对有需求的人进行治疗,增强他国人民对武医的认可。同时,开发有效的武医产品,如对治疗跌打损伤有极强功效的活络油等药品,丰富健康产品。

猜你喜欢
武术赛事文化
本月赛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谁远谁近?
武术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