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融合:近代武术思想价值取向再思考

2021-11-23 06:57申典雅陈宇红
武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传统武术竞技

申典雅 陈宇红

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1 武术意识形态的民族底色

事物存在的矛盾性在文化演化过程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其所强调的对立与统一在事物的衍生与发展在矛盾性质的基础上得以变化,伴随其性质的活动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于武术文化的发展中。文化冲突基于事物矛盾性质的存在而产生,其中包含的斗争性正是冲突产生的前提,如民族、地域、阶层等文化中存在两个对立面,当然对于其文化的认同无疑是处于分化的双方个体看待一件事情折射出文化冲突等问题。

外在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内部思想的融合,融合伴随着冲突的存在。因为“冲突与融合如同文化的两个侧面,相互激励、相互转换,从而保证了文化的新陈代谢与生生不不息。”[1]毫无疑问,冲突可以说是融合的基础,是思想聚焦的开端,以思想融合角度进行分析,蔡锷、梁启超等精英的引领是尚武精神的形成的开端,使尚武精神的发展演变为一种倾向并占据大众思想的主流文化,唤醒国人的振兴民族的意识。同时,尚武思潮在当时也掀起一阵习武之风,精武体育会、学校、军队等团体为塑造尚武意识而加强武术的运行机制。如精武体育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宗旨。”[2]其目的是增强尚武精神意识,维系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由部分精英者的带动而凝聚大众树立民族意识的思想,“冲突可以加强群体内部团结的作用。”,[3]其实可参照‘团结—批评—团结’的人民内部矛盾的调节方法。

诚然,外来文化的冲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凝聚大众思想,但是相反价值思想的融合逐渐蜕化传统武术文明色彩,从而促使武术向西方体育与传统武术的融合。近代以来鸦片战争的促发使武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走向西方主义道路,日益脱离武术文化的传统主义色彩,农耕体系不断受到影响,大众观念脱离封建主义思想,外来文化的入侵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传承者维系传统武术的激情。加强国民身体素质和民族复兴等思想观念无疑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契机,军民教育中所强调的武术习练方式正在逐渐脱离传统武术的身体练习:一方面,当文化模式中共存异国与本国文化的阶段时期,其在文化认同上产生偏差,继而导致文化间的冲突与对抗,从而武术文化无疑会走向融合、分化与同化,那么军民主义中习练的体操武术毫无疑问是文化融合的产物,西方体操与传统武术的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中产生交流则较好的融入一起。“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后自动进行内部的调整,从而形成对原有模式的反向适应。”[4]另一方面,文化融合的碰撞基于人的主观意识,在部分精英者的带领下,对大众思想进行洗礼与教育,文化冲突的强大力量为武术文化的转型奠定基础。

2 西方思想渗透的有机交融

2.1 体育思想的融入寻觅共有文化板块

西方体育思维追求美观、快速的动态身体表达形式,相反东方体育所注重的是隐匿、静悟的静态身体传达姿态,在西方思维的浸染中武术人的思想观念从而发生较大程度的转变,基于文化冲突的特征,如果文化一旦发生冲突,人们需对不同文化观念做出一定的判断与分析,“当冲突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形成外在的冲突性行动时,往往借助事件得到爆发。”[5]在其量变累积的过程中蓄势而发,进而促发竞技武术、武术表演等多种功能体系的浮现。进而民国时期以后体育思想追求的是健身、表演等价值功能的武术文化,在新中国成立阶段,武术思想价值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理念为其取向,其中不乏一些维系竞技、健身武术发展的倡导者的存在,如在“唯技论”的批判声中,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而遭受沉重的打击,武术套路形式的教学逐渐兴起,“武术只能锻炼身体、不能讲求用法。”[6]一方面,毫无疑问,武术以体育思想为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孕育竞技武术的发展,从而成为武术文化中的个体样板 ,进而可知东西方民族文化的冲突为竞技武术提供合理的发展契机,并意蕴文化冲突背后意识形态的交融状态。另一方面也为升华预热态势的表演功能提供良好的开端,继而国家开始大量制定武术运动比赛政策,并多以表演、竞技比赛为导向原则,其最初由国家体委举办,并在全国各地 展开,这是求同存异的文化选择,也是为谋求武术自身发展的取舍。竞技体育的发展基于体育思想操控自身的身体行动,使生存体系结构发生较大的厘革,对其态势呈现加以思考与衡量,为武术的发展带来很好的生存空间。一方面,竞技武术中追寻的高难美新占据统治地位而使传统武术文化逐渐遭致摒弃,另一方面,竞技武术存在的体育思想由于政治因素的参与进一步使竞技武术文化浪潮席卷国内学者思想,为维系自身的发展表现积极态度,至此使站在风口浪尖的双方学者产生内部思想冲突。

2.2 本源思想的映射塑造特有属性价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式发展开始逐渐摆脱西式思维的控制,大众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进而各个行业的欣然向荣为大众思想提供自由发展状态,在此期间影视业得到发展。自《少林三十六房》播放以来在某种程度上推动武术影事业的发展,继而《武当》《武林志》等电影也随之而出。虽然武术影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前文化的发展,以及以英雄气概的武学形象呈现于众人视野之间,但是形象背后所灌溉的思想无疑使大众误读武术本真的意识状态,武术本源思想可理解为“武术回归到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载体这一核心价值上。”,[7]换而言之,“这些功夫剧正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融合的产物,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特性’,”[8]同时也是“它们采取参照旧形式的方式来回应新形势,”[9]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创造物,如武德精神意志的磨练等,相反也正是基于创造物的产出使大众蕴意民族特有的属性意识,从而映衬古老绵延的传统武术文化的形象,进而唤醒武术学者追寻本源思潮之旅。改革开放期间,一些学者关注传统武术文化的回归,对武术本源技击价值进行研究,不仅通过开展传统武术比赛项目,而且在1978年国家着手进行挖掘、整理武术文化遗产工作,从中可看出国家及学者对传统武术文化的高度重视,基于此,以技击为主要形式开展的搏击运动项目,以及成立武术散手调研组,进而体现其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回应态度,对武术本源属性的追寻。武术影视、散打衍生等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再创新,“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文化系统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10]的交融价值产物,此外也是中西文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多元价值取向。

3 传统思维形象的隐性回归

3.1 异化思想的意蕴唤醒固有文化特质

从近现代武术思想价值流变的历史脉络来看,武术思想价值呈现出浓郁的健身、娱乐、养身等文化倾向,并进一步将竞技武术的发展作为当前社会时代的文化主流价值,其无疑表明传统武术文化背后隐匿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淡化。道文化意蕴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西方文化的润养下逐渐脱离习武者身体规范的运行机制,走向适合竞技体育的思想道路,不难发现文化冲突背景下人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异化,此外,在一定程度中逐渐弱化传统武术技击性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某种程度中异化传统武术文化思想,许多武术学者陷入深深思考,对浮现于显性的竞技武术文化而言,尝试回归内隐的传统武术文化。

3.2 多元文化的冲突告竣共享道家理念

中国武术着重强调的道家思想,即“天人合一”的自我境界,是对身体思想的价值追求,是对深层道德意识的内在诠释。对于道的追求可上升为对国家层面的道德教化,东西方文化在交流过程摩擦产生的火花可基于道家文化的诠释,因为内圣外王的价值理念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道德塑造,而且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因此,道文化作为缓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重要元素之一,其理念也可作为东方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道的理念不仅作为缓解民族文化冲突的重要内容,也可作为阶层文化思想冲突、人为思想冲突的引领者,“天人合一”是“理想人格所特有和应有的精神境界,它的实现与完成意味着主体对自我的超越,由有限向无限的自我飞跃,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和完成。”[11]从某种意义上讲,道文化作为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当民族、国家、个人文化发生一定程度冲突的时候,其思想价值可作为“文化发展进步、缔造文明的有效动力。”,[12]并且可作为思想进步阶段所参照的文化产物。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传统武术竞技
传统武术怎么了?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竞技精神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花与竞技少女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竞技体育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