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背景、内涵意蕴及弘扬路径

2021-11-23 17:25宋友文黄文燕
关键词:建党弘扬马克思主义

宋友文,黄文燕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国家有精神,政党亦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中,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与历史特征的伟大精神,积淀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丰富,此前谱系中虽有以“红船精神”彰显建党精神的特质,但未有对党的全部创建活动形成高度概括、明确标注的“建党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被首创性、正式性、明确性提出及阐释。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滋养,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学理性阐释,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背景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先驱者创建党的伟大实践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母体”与“源头”。在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之下,伟大建党精神清晰显现其深刻的思想伟力并在建党百年之际得以提出。从党和国家、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三重视角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基于当前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庆祝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进期”、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期”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动期”这一“四期交汇”的复杂性背景而提出来的。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庆祝期”

1840年,英国以坚船利炮轰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自此,封建制度下主权完整的中国被迫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近代史。在“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引领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的西式道路探索,而经历惨痛的失败后,最终挥别“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2]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感召与思想引领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就此创建。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征程,迎来百年华诞。在这个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性时刻,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首创性提出“伟大建党精神”,高度概括其科学内涵,并将其定位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从时间脉络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庆祝期”。事实上,伟大建党精神凝结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全部实践之中,始终贯穿于立党、兴党、强党的奋斗史与发展史之中,深刻烙印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在建党百年的“庆祝期”这一历史性时刻,正式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既揭示着伟大建党精神在历史中的解释力,又昭示着其在现实中的蓬勃力,更预示着其对未来的引领力。

(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进期”

近代中国史,也是一部中国苦苦求索现代化、摆脱贫穷与落后的探索史。在经历“西化—反西化”的求索后,中国最终建立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3]中国将现代化目标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独具中国传统底色的“小康”一词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由此,“小康社会”嵌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阶段。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式宣告,意味着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踏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航向。新航向需要新动力。伟大建党精神提出,正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篇章完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开启的时代背景。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与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期”的时代背景密切关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历史性任务,在其征程上必定需要跨越一个个“雪山”“草地”,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在意识层面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振气魄、坚定立场的精神动力,而且在行动层面导引中国共产党人将情感力量转化为投身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活动。

(三)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逻辑下,党的建设,便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事业的先决条件。早在1939年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就把“党的建设”作为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之一,并于1941年在全党范围内以延安整风的形式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贯穿于党的发展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一定时间内,由于物质利益、不良观念等的影响,党内出现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削弱了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方针,以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教育实践等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开展党的建设,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风政风新气象等成效。习近平始终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深刻认识到坚强有力、永葆斗争精神的政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保障。他在“七一”讲话中重申必须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指明当前及未来正处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伟大建党精神提出,并作为精神指引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四)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动期”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对现今世界整体态势的准确把握,主要是指在当今世界局势下,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格局皆正在发生深刻性变动。“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4]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进入最好发展时期在时间进程上高度重叠,尤其在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新升老降”的表征下,国际之“乱”与中国之“治”对比鲜明,中国形势似乎一片向好。然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挑战。基于“国强必霸”的单向思维,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宣扬“中国威胁论”,以“刚性”手段试图在经贸、政治、外交安全等领域阻扰中国发展,以“柔性”手段企图从文化、网络等领域动摇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根基。多个主体在多重领域对中国的多项打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增添了外部性挑战。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动期”形势下,更需要中国共产党以精神之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始终作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应对外界的风险与挑战。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以期从思想、价值、情感的层面武装与巩固中国共产党。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意蕴

四个方面、八个要点,高度凝练、思想深邃、言简意赅,构筑起伟大建党精神的“四梁八柱”。伟大建党精神从四个维度深刻解答了中国共产党“因何而立”“向何处去”“如何行动”“为谁出发”的问题,展示出伟大建党精神科学性、导向性、斗争性、人民性的鲜明特质,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引领、奋斗目标、实践风貌、性质宗旨上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因何而立”“向何处去”“如何行动”“为谁出发”的四重提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呈现出周密的逻辑关联。

(一)中国共产党“因何而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因何而立”这一本源性问题的根本回答。每个政党都必定有契合于本国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思想理论与理想信念作为其价值取向与行动遵循。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5]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实质上蕴含着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在逻辑。“真理”与“理想”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原点与逻辑基点,起着思想引领的作用。

近代中国的全部实践主题围绕救亡图存而展开。在经历器物、制度、文化多重探索失败、各种资产阶级学说诊断中国现实“失灵”之后,“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正是此时,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指引民族独立的曙光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见。他们深刻意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进而投入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热潮之中。他们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现实,指明中国革命前途,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契合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性需求,发挥着正确的真理性指引,逐步由一种单纯的学说转变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2]和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的基石与信仰。

真理的火种与理想的火光一经绽放,便永不会熄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建立于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两大基石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整体性规律,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两个必然”的真理性阐述,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路支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原则,如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实事求是等,成为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胜利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开放性、发展性,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摆脱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桎梏,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的现实力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

(二)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这一目标性问题的回应。真理蕴含理想,理想引领目标。理想的抽象性与崇高性,意味着必须具体化为现实性的目标,从而发挥导引实践的现实效应。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将理想具体化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1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发轫之心与因由缘起,又是行动归宿与实践指向,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不屈奋斗之根本动力。“初心”与“使命”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起点与奋斗目标,在其中起着目标导向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中国社会背景的历史性“出场”,使其承继着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使命。正如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后来因为人民需要才成立的”[7]“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8],面对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目标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早已在百年实践中作出行动回应——“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6]538。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成为导引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党的百年全部实践围绕初心与使命指引的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初心与使命,深深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之中,成为导引他们毕生不断前进的核心动因和政治追求。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党领导推翻“三座大山”、抗击日本侵华、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等历史性实践,无一不是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鲜明性表征。从深层次来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关乎党的永续发展。初心与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忘记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9]。在这样的意义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成为民族复兴得以深入推进的关键所在,以其精神感召力助推党的建设事业。

(三)中国共产党“如何行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行动”这一实践性问题的回应。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是烙印于中国共产党人意识中主观的、美好的、未经实现的愿望,这不仅预设着必须以行动实践将其见于客观,而且预示着实现理想与目标的历程必定风险与挑战相伴。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永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目标顽强拼搏。斗争意味着牺牲,基于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方有英勇斗争的魄力与行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要求与行动素质,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风貌。

中国共产党改写民族命运的百年征程遭遇着内部性挑战与外部性挑战双重叠加的困境,呈现出跌宕起伏、螺旋式上升的曲折态势。“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0]尽管如此,怯弱与逃避全然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应对方式。“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1]基于辩证法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天然具有斗争性特质。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树立起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付诸英勇的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革命政党,必须赓续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以斗争作为应对挑战的基本武器。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行动密码。诞生于人民危难、山河破碎之际的中国共产党,以破坏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为目标指向,面临着反动势力、复杂环境、艰难条件等多重阻扰。党始终以其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壮大党的力量,最终建立起新世界。可以说,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6]22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2]新时代以来,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篇章,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必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与挑战。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付诸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行动,与矛盾冲突、危机困难、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将引领中国共产党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为谁出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对中国共产党“为谁出发”这一价值性问题的解答。显而易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逻辑内嵌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之中。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其一切行动的起点与终点都落足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对党忠诚,实际上意味着对人民忠诚;与不负人民在其根本上是一致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立场与价值旨归,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为谁出发”事实上也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近代以来,曾有不同派别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如洋务派为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出发,维新派与革命派为资产阶级利益出发,更有叛国者为帝国主义利益出发,等等。然而,在历史的检验之中,这些派别通通为时代所抛弃,走下历史舞台。实际上,“为谁出发”背后的价值选择,反映着这一派别是否能正确认识并把握到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语)也正如恩格斯所言:“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3]人民群众,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性力量。对于一个政党而言,唯有为人民利益出发,坚持人民立场,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使其稳固立于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始基因中。早在1921年党的一大中就提到党员在党的秘密时期对“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14]2;在1922年党的二大中就强调中国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14]162,党要在群众中“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14]162。“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生命之源。“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15]同时,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使得党始终赢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夯实其发展基础。可见,对组织的忠诚与人民的衷心拥护,即始终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蓬勃发展的内在密码。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路径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迎来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始终生生不息,究其根本在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支撑。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在百年全部实践中形成的本源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精神力量,其精神力量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贯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与复兴的全过程。当前,继承与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性要求。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以理论建设为根本,加强理论武装,筑牢真理性根基;以党史资源为依托,聚焦百年党史,用好历史教科书;以奋斗实践为指向,融入奋斗实践,推进精神之弘扬,从而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说服力、亲和力、影响力。

(一)加强理论武装,筑牢真理性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在创建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换言之,伟大建党精神立基于党的思想理论之中,其生成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结构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居于其他内涵的首位,成为其他内涵生成的思想渊源。“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16]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之义与核心要义,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筑牢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真理性根基。

首先,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看家本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趋势。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社会的新认识,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回应。其次,努力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在中国大地的实践检验中印证其真理性,成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难题,引领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实践发展,创造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奇迹,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提升了国际地位。最后,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作为21世纪 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国道路、国际社会的发展作出最新的真理性阐释,尤其是以其理论力量指导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彰显出巨大的真理性力量。

(二)聚焦百年党史,用好历史教科书

精神,是依附于特定时间条件下的人及其事件中彰显而出的高度抽象概括的稳定性品质。这注定了精神绝不能脱离时间维度而凭空生成,而必定有其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依据。贯穿于百年党史的伟大建党精神,其生成与演进有其特定的历史逻辑,同时凝结于党的历史发展之中。实际上,百年党史绘制出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真理与理想,践行初心与使命,为党与人民无私奉献、奋勇斗争的伟大图景,见证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及演进,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载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聚焦百年党史脉络,用好历史这本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首先,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之中。党的革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党史学习教育是夯实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借助党史讲述、展现、论证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有助于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亲和力,而且有助于扩大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范围。其次,依托典型榜样人物及其事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史都蕴含着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典型榜样人物及其事迹,如党的创始人李大钊为革命与信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中彰显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等,都应当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中予以充分利用。最后,借助革命纪念地、经典作品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色资源是承载红色历史与精神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曾谈到:“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17]可见,身临其境有助于增强教育效果。对此,应当筛选出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资源并借以开展弘扬。

(三)融入奋斗实践,推进精神之弘扬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及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实践的提炼与总结,并以其积极作用引领实践的发展。简言之,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发展、作用于党的实践中,彰显出实践性的鲜明特质。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绝非束之高阁的理论创新或纯粹的实践总结,而有着面向未来、引领实践的价值指向。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当将其融入新时代奋斗实践之中,发挥其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力量。

首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6]12,其征程必定充满艰难险阻与风险挑战。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性需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征程的奋斗目标,以精神之动力引领全体人民投身中国梦的奋斗实践中。其次,在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奋斗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带领人民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时代精华,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层面的具体表征与历史延展。在党的实践进程中,早已形成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光荣传统与宝贵经验。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中,有助于在红色基因的脉络中讲深、讲透、讲活伟大建党精神。最后,在一代又一代全体人民的奋斗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人,是精神的承载者与延续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最终回到“人”本身,方能实现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对此,应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浸润、宣传教育等方式,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之于个人奋斗实践的价值意蕴,引导其将这一精神融入个人的奋斗实践中,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信仰者、传承者、践行者。

猜你喜欢
建党弘扬马克思主义
建党百年礼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建党百年颂
小画家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弘扬《国风·秦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