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推吉林省精准扶贫的贡献分析

2021-11-23 12:57赵宝国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4期
关键词:吉林省贫困地区攻坚

赵宝国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家“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大力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尤为重要。2015年,“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被列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五大工程”之一,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助推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创新,职业教育主动担负起扶贫开发工作的“先锋队”,充分发挥自身职业教育的优势,着力发挥技术培训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吉林省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各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职业教育实现精准发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凸显,在财力物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优势,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克服自然环境约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扶贫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吉林省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及实际情况

吉林省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贫乏、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西部盐碱地地区、东部山区自然环境恶劣,水、旱、风灾频发,玉米种植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使得广大连片贫困地区人口收入偏低,这些因素成为了吉林省扶贫开发工作最基础的制约因素[1]。连片贫困地区土地相对贫瘠,贫困群众收入来源单一,贫困人口自身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较低,严重依靠政府、社会的资金支持,贫困人口中,文化程度较低、文盲和半文盲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参加过农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的贫困人口比例较低,是贫困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如何提升贫困群众自身收入水平、思想意识是吉林省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点,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遗传,全方位“立体式”精准帮扶势在必行,而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完成“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换。

二、职业教育在吉林省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贡献

2020年,吉林省如期完成了精准扶贫工作,为下一步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贫困群众是否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取决于贫困群众是否拥有积极主动的精神风貌和艰苦奋斗的决心,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扶上马”后,是否有能力走的更远、更好,职业教育在这场脱贫攻坚的反贫困实践战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也为下一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一)强化组织建设,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基层党支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创新型党组织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层党支部建设,普遍存在贫困地区农村党支部党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党员年龄偏大、理论学习相对较少的特点,在全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格局中,建设好一只政治立场坚定、创新思路清晰、战斗力强的基层党支部尤为重要。坚持党对扶贫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为决胜脱贫攻坚战役、改善群众基本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2]。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党建引领作用,建立校村“党建联盟”,成立基层脱贫攻坚堡垒,发挥基层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三课一会”制度执行、党日活动、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中给予帮扶的汪清县大兴沟镇太和村党支部大力的支持,16名党员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传达党的重要精神,潜移默化的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树立勤劳致富的观念。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积极推进帮扶的双辽市合心村基层党建工作,培养脱贫工作带头人和引路人,把村党员培养成脱贫带头人,让广大村党员不忘初心,强化带头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3]。

(二)扶志、扶智结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职业教育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优势,解决贫困群众思想问题,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从思想上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增强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志向。通过职业技能评价、专业技术指导、就业服务多方协动,贯彻落实符合贫困群众自身特点的帮扶措施,凸显职业教育促转移就业的能力,实现“一户一策”,培训精准、帮扶精准,技能培训与思想培训共进,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部动力,扶“智”又扶“志”,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同基层教育、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技术性更强、培训周期更短、收效更快等优势,更有利于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扶贫方式过渡[4]。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吉林省积极组织开展高职院校结对帮扶,通过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减免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生活资助、提供公益岗位等有效措施,有效的提高了贫困家庭孩子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企业圆梦助学等方式,给4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创造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三)发挥专业优势,拓宽富民增收途径

职业教育与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相融合,适当开展特色培训、精准施教,使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专业技术技能,坚持大的精准扶贫方向,发展贫困地方经济,提高人口素质,通过针对贫困群众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促进人才就业质量,部分高校利用自身专业设置和专业特点,开发脱贫致富项目,创造就业机会,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走向小康之路。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就业导向,着力构建“由浅入深、理实结合、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为载体,促进理论的发展,培养、提升贫困地区学生、贫困群众掌握适应当地贫困地区生产技能,适应更专业的技术岗位。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突破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人口素质不高的情况,将课程开展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吉林省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帮扶贫困地区发展致富产业,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汪清县政府共同资助汪清县大兴沟镇太和村建立平和鑫黄牛养殖场,五年多时间产生经济效益近30万元,用于村内公益岗位贫困群众的工资发放和村内公共基础建设;吉林工贸学校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派出优秀技术专家,在贫困户中开展蓝莓种植和科学养蜂项目,切实提升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双辽市职业中专在帮扶地区发展葡萄种植,同时通过企业资金的引进,引进资金20余万元,促进当地贫困群众就业,提升当地贫困群众收入,葡萄种苗综合成活率在95%左右。

(四)深入产教融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吉林省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各职业院校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实施智力、产业支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东部山区重点发展黄牛养殖、木耳栽培等产业,西部贫困地区发展葡萄种植、蓝莓种植经济作物种植项目,在“校企村”深度融合基础上的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符合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精准职业人”,职业教育要实现多方面发展,依托丰富的企业和产业力量,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合理的脱贫攻坚层次,在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企业和职业教育共同融合,在新的合作领域中,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产教融合路线。实践证明,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精准扶贫扶贫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环境,培养服务地方的专门人才,通过校企共建的贫困地区的生产实训基地,将企业引入到贫困地区,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同时挖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资源、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职业院校在发挥产教融合体系过程中,注重培养贫困群众的职业技能和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将产教融合的生产性和教育性的生产基地发展壮大,共同服务好贫困地区经济,为乡村振兴战略创造良好的开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各高校积极开设针对贫困群众的红色影院、爱心书屋,丰富贫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新时代党性教育,宣传惠农政策、养殖技术、种植经验,各职业院校“各显神通”,积极建设绿色通道,派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帮扶,在田间地头教授贫困群众维修、保养农机的培训技术,手把手教贫困群众开设网店,促进“互联网+”模式下的农村电商平台发展,苦练“内功”,切实巩固现有脱贫攻坚成果。

一个贫困家庭成员可以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养,让整个家庭摆脱贫困,同时也会带动身边的贫困群众甚至是一个贫困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创造出“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积极效果,真正发挥好职业院校“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的优势,切实根除掉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等消极思想。

职业教育是创造公平机会的主要渠道,吉林省的职业教育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经济振兴战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提高吉林省参与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文化、生态协同发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吉林省贫困地区攻坚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