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021-11-24 11:48
法制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育法治

李 力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卫生健康学院,甘肃 兰州 730300)

一、新时代法制教育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入新时代,这对法治建设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和使命,对新时代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国方略,在精神层面则体现为观念和意识,“法”的观念和意识是社会最高权威和文化的表现形式。法制教育旨在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营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更应全面了解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方略,通过确立自己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逐步增强法律意识,扩充法律知识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巨轮中展现“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担当,这也是新时代法制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公民法律意识欠缺这一维度,展开了对不同领域“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途径”的多角度研究。在法律意识培养层面,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法制情感认同不足,法治行为参与不足,对法制教育兴趣不高,法律知识欠缺,对权利意识和程序意识的认识有待提高。①陈洁.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近年来,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大学生的培育指导思想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优化革新,表明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话题,因而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国内理论研究也日趋增多,学者们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理论依据、培养内容、培养路径等层面进行了系统剖析。有学者提出应以法律心理学、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面架构法律意识培育,②王洪叶.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内容探析[J].教育探索,2010(09):129-130.有人认为法律在我国近年来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故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忽视。③焦龙飞.浅析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J].法制博览,2019(20):1.我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法制教育现状、法律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上,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法律意识评价指标及法律心理层面、对法律意识培育资源的开发层面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是未来亟须研究的方向。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法律意识最早是在1912年由奥地利学者埃里希提出的(Legal consciousness),他认为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对法律问题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法律意识。在现代社会法学派庞德对法律意识发表论述后,法律意识作为法律学术概念在美国广泛应用,而在此之前,对公民法律意识及法治精神的研究只是作为法律素质研究内容,尤其以美国和日本的学者研究为代表。美国作为全世界法治较为发达的国家,在立宪中强调民主和人权,宪法自然成为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法制教育注重素质的培育,通常是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来开展法制教育,表现形式为单独开设法律课堂或者在其他课堂穿插法律知识等。与美国西方特色的法律意识培育不同的是,日本的法制培育带有亚洲特色,融入了道德教化,注重传统思想的同时,吸收借鉴了西方模式中的精华,以本国国情为基准,打造出极具日本特色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公民为法律意识培育的目标,与西方模式类似,日本通过课堂教学将法律相关课程向各阶段的社会教育渗透,并贯穿于学校各层级。各阶段各层级,侧重点不同,但价值取向一致。

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国外对群体法律意识的研究集中在公民法律意识培育上,没有特别强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而是统一将法治教育列入公民教育的范畴,注重通过实践教育逐步提升青少年法律素质,通过严格职业准入促进职业发展。此外,受中西文化差异、政治制度差异和法律传统理念差异的影响,国内外在课程设置、法学教育评估、法律社会实践参与性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美国,从社区活动到全国选举、政党更迭都是法律意识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学校、社区、社会、政治活动,对公民的权利义务、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法规达到理解和学习效果,这也体现出美国法治教育内容的实践性、生动性、客观性。国外课程设置将法律相关知识和能力与法学教育评估紧密结合,更加侧重培育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国外在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方面更加注重系统性和有效性,这也是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之处。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本文通过“问卷星”简单设计了调查问卷,避免了设计问题过多引起学生应付作答的缺陷,以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应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卷通过对西北某几所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来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因样本数量有限,不一定能代表全国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但在发放问卷时尽量涵盖不同的专业、年龄、年纪、性别,使得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导向性。经调查,半数以上大学生对实体法和程序法区别、违法和犯罪区别、责任划分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充分区分其中的差异。这表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纵深推进,高校教育课程中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性进一步提升,使当代大学生对有关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法律在就业和生活中重要性也具有一定的认同[2]。但对相关法律知识并不能有效区分,在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上势必有所欠缺。因此多举措,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四、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路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培育

在高校法治教育中,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理解是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内因。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对法治现状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其自主参与法律实践,使其通过法律获得安全感,对于个体培育至关重要。以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学生为例,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多重利用理论教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启发学生对法律案例和法律理论的自我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代社会法治热点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帮助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实际困难,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法律问题和解决法律问题能力的法制教育目的。

(二)以学校为核心,强化校园培育

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法律意识培育乃至综合素质培养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大学校园以各自办学理念、办学规划、校园精神、校风校训等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可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做到有针对性的建设校园,发展校园文化。采用组织播放时事政治新闻,举办与就业生活相关的司法讲座、举办法律热点辩论赛、利用新媒体传播意识形态教育等方式开展法律意识培育,既可寓教于乐,又可丰富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助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3]。也可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与当地公检法合作,通过实习,参观庭审现场、仲裁、调解活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以制度为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思维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教学,还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现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使校园中的管理者、工作人员、教师等都养成依法办事,依规行事的良好习惯,做法制教育的引导者,树立依法治校的榜样,引导学生按规矩办事,依程序做事。在制定与完善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应充分征求和吸纳学生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使法制教育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培育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