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乡村史志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铸魂”工程
——在全区乡村史志文化建设现场交流暨乡村史志编修专题培训会上的讲话

2021-11-25 10:19梁金荣
广西地方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名村名镇铸魂

梁金荣

(2021年10月15日)

今天,自治区在这里召开了全区乡村振兴暨乡村风貌提升现场推进会,并对相关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借着这一会议的东风,今天,我们与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桂林市人民政府、广西桂学研究会四家联合举办全区乡村史志文化建设现场交流暨乡村史志编修专题培训会,这是全区地方志和住建系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地方志和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次会议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会议承办方临桂区人民政府为筹备此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努力致以衷心的感谢!

刚才,各位领导在致辞讲话中从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的举办意义,并对下步工作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一定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结合本次会议主题,下面,我重点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乡村史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区地方志系统勠力同心、协力奋进,如期完成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的志鉴编修“两全目标”任务,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向党和人民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新的起点上,地方志工作如何主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发展大局,融入国家和自治区重要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在服务中心、服务社会的大方向下,推动地方志工作“立起来”“热起来”“活起来”,是当前赋予地方志工作的全新命题。在深入摸排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桂林市临桂区作为乡村史志文化建设试点。经与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桂林市政府、广西桂学研究会三家协商,决定以“传承乡村历史记忆,助力八桂乡村振兴”为主题,在这里举办全区乡村史志文化建设现场会。我们认为,开展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开展乡村史志文化建设,为八桂乡村振兴“寻根”“铸魂”,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行动。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并在多次讲话中特别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对乡村全面振兴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并开创性地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史志编修列入工作环节。201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鼓励乡村史志修编”。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要求“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今年6月,国家颁布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强调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201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的《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工程,鼓励支持乡村史志修编。”今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有效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启动第三轮修志工程,编修乡村史志”。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大会上,自治区党委鹿心社书记特别指出:“要全面塑造乡村‘形、实、魂’,促进乡村振兴开新局。”并强调要“传承和发展优秀农耕文化,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着力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让乡村精气神提起来”。以广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为重点,以乡村史志编修和村镇史馆建设为切入,组织推进乡村史志文化工程建设,为八桂乡村振兴“寻根”“铸魂”,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志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行动,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振乡村精气神,助力、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开展乡村史志文化建设,为八桂乡村振兴“寻根”“铸魂”,是顺应各方期盼,引导乡村史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现实要求。“寻根”被誉为人类生死之外的第三种本能。上世纪后半叶,一部名叫《根》的小说风靡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潮,至今不衰。将历史的重要记忆保存下来,让历史的发展血脉延续下去,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国史、方志、家谱被誉为中国历史的三大基石,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的记载始终没有中断过。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做过一个统计,10年前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现今仅剩270万个,每天有80-100个村落从地图上消失。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浪潮的推进,寻根问祖、寻找乡愁、留住乡愁,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话题,民间自发兴起的修志建馆热潮日益高涨,修家谱、建祠堂、编村志、建史馆,在许多地方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我区已出版镇村史志155部,另有30多部已完成初稿或启动编纂。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编修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在乡村史志编修中仍然普遍存在。一些编纂出版的乡镇村志,对志书的框架结构、体例风格、内容记述、入志标准等不求甚解,随意设置篇目,随意采集资料,随意记述史实,流水账式有之,工作总结式有之,宣传报道式亦有之;个别志书把关不严,甚至成为地方宗族势力借机造势的工具。为此,以乡村史志文化建设工程为切入,引导各地健康有序推进乡村史志编修和村镇史馆建设,便具有特别的意义。

第三,开展乡村史志文化建设,为八桂乡村振兴“寻根”“铸魂”,是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对地方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既要拓展格局,将原有的省、市、县三级修志向基层拓展延伸,又要培育队伍,由原来少数人修志向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转变,还要挖掘潜力,努力培育地方志新的增长点。乡村史志编修是地方志过去长期忽略的一大领域,也是我们自身工作存在的一大短板。在二轮修志圆满收官、三轮修志即将启动的交汇点上,广泛发动民间庞大的修志大军,深入挖掘潜藏各地的宝贵史志资源,提炼并激活体现八桂特质、八桂风格、八桂形象的历史元素及文化基因,不仅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建设和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当下所需,也是为三轮修志积累资源,积蓄力量的现实要求。以此为切入,盘活地方志存量,做大地方志增量,进而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第四,开展乡村史志文化建设,为八桂乡村振兴“寻根”“铸魂”,是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攻坚的创新尝试。近年来,自治区各地、各部门、各相关组织,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统一部署下,立足自身实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享有国际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不仅率先在全区完成“两全目标”攻坚,领跑广西地方志系统(为此两次荣获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而且坚持以“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价值”为方向,在全面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名镇名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及乡村文明的传承发展与谋划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前瞻谋划,系统推进,各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明天上午,临桂区和阳朔县有关方面还将与大家分享其经验。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名镇名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作为推动全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其大力推动下,各地积极探索推进专家团队包村打造、乡村规划师驻地建设的工作模式,由当地住建局与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规划设计单位组建专家团队并派规划设计专家进驻当地传统村落,全程指导和组织实施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开展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建档、挂牌保护和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馆工作,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列入全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的68个镇村(其中38个为国家级),列入全区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657个村落(其中国家级280个),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广西桂学研究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以推动广西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专家资源集聚的优势,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广西历史文化,并积极推动广西区域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大批卓有影响的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4年前,该会就把目光投向广西乡村历史文化建设,以《桂林卷》为起点,组织力量,策划推进《广西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与史料集成》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史志文化建设,绝不是地方志系统的一家“独唱”,而是需要各方参与的“合奏曲”。这次会议,之所以由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桂林市人民政府和广西桂学研究会四家共同主办,并以桂林市临桂区为试点,目的就是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协同攻坚新模式,释放1+1>2的效应。

二、把握工作方向,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我区乡村史志文化建设

为充分彰显乡村史志的“文化铸魂”功能,在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经反复磋商,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会前,我们两家联合印发了《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史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以此指导推进全区史志文化建设各项工作。

基本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以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为重点,以乡村史志编修和镇村史馆建设为切入,以传承和抢救乡土历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为方向,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以点带面,分类实施,为广西乡村振兴提供“志力”支持。

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指导推进全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史志编纂工作,编纂出版首批《广西历史文化名镇志》《广西传统村落志》系列丛书,建成一批特色突出的镇村史馆,助力广西乡村文化振兴。

三大主要任务:

一是指导广西现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开展名镇(名村)志编纂。

二是鼓励并指导条件成熟的非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非传统村落开展乡村史志(含乡镇志、街道志)编纂工作。

三是支持条件成熟的乡镇、村落,依托乡镇文化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镇村史馆。

四个关键步骤:

一是制定建设标准。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将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厅及有关方面专家,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全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史志文化工程的指导意见》,规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史志编修及镇村史馆建设。

二是制定编纂计划。各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编纂计划,明确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并向各设区市地方志工作机构、住房城乡建设局备案。

三是组织业务培训。自治区每年将分若干批次组织开展对乡镇村志主编、主笔及修志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各市、县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

四是组织评审验收。乡镇(街道)志、村志完稿后,要由主持编纂的机构在县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指导下进行审查验收。

史志文化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除了前面谈到的目标任务及工作部署外,在工作推进中,还会碰到许多具体问题,概括起来,需要重点处理好“三大关系”,解决好“三大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根据有关统计数字,截止2019年底,我区有乡镇(街道)1250个,村委会14221个,自然村落有十几万个。每个乡镇、村落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些集体经济繁荣、村民生活富裕、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民族特色突出,有些则相对普通、声名不显,甚至刚刚脱离贫困处于温饱水平。从区内外经验来看,在数量庞大的乡镇村落中筛选一批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工作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以我区住建部门认定的6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57个传统村落为重点,有组织地开展乡村史志文化建设,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扩大编修成果,可以起到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未进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序列的其他镇村,只要各方有积极性,人员资金等条件具备,我们也鼓励并支持推进相关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全区乡村史志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确保质量是任何一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多年以来,尤其是在全区两轮修志的实践探索中,我区修志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和质量评价标准。确保观点正确,脉络清楚,内容丰富,考证严谨,史实准确,特点鲜明,堪存堪鉴,这是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推进乡村史志文化建设,既要注意量的扩展,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能简单地认为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史志文化工程就是随意编纂一部志书,任意摆弄一个史馆。必须站在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智慧、经验借鉴和开发建设题材的高度进一步提升编修层次。要认真梳理当地历史演进的轨迹,留住乡愁、传承文脉;要充分挖掘感召干部群众努力奋进的历史文化元素,激发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动力;要聚焦传统工艺、传统老字号及各类名优特产等优势资源发掘,为“一村一品”开发、乡村旅游建设及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鲜活素材、注入文化灵魂,争取打造出更多像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一样的地方知名产品。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积极鼓励与有序引导的关系。前面谈到,随着城镇化浪潮的推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的“铸魂”作用日益彰显,在“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感召下,乡村史志编修在我区已初成气候。与此同时,编纂水平良莠不齐,个别甚至出现导向性问题也成为有识之士的一大隐忧。对此,我们既要积极鼓励,更要有序引导。一要引导把好政治关,既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记录民风民俗,又不能混入封建糟粕,让各种落后甚至反动思想沉渣泛起;二要引导把好体例关,引导有关镇村将乡村史志编修成具有厚重历史感,能激发人们乡愁记忆的小百科全书,不能简单将其编成一本总结材料或宣传手册;三要引导把好人物关,既要充分挖掘本地乡贤名人,将其载入史志,又不能沦为宗族势力借机展示自身势力的工具。

开展乡村史志文化建设,还要解决好三大问题。

一要解决好“谁来编”的问题。乡村史志记录的对象是乡民们熟悉的人、事、物。编修乡村史志也是一次激发乡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情的教育活动。在乡村史志编修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紧紧依靠镇村基层组织,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动员富有地方情怀,熟悉当地发展历史,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热心地方公益及编志工作的老干部、老党员、退休老教师及有志报效故土的贤才志士,参与志书编纂及镇村史馆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主力军作用。

二要解决好“谁出钱”的问题。乡村史志文化建设所需资金,原则上以地方筹措为主,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支持投入,鼓励社会各方踊跃捐赠。下步,我们将会同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对列入重点支持的志书及史馆,将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支持。

三要解决好“如何搜集整理资料”的问题。资料是编史修志的基础,编修乡村史志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与县级以上志书不同的是,乡村史志档案资料普遍比较缺乏,尤其是村志,资料多散落在各家各户,留存于村民的头脑记忆中。可依托当地史志及档案部门,尽可能搜集档案及相关文字记载资料,并通过面向群众公开征集、家谱搜集整理、当事人口述记录、碑刻资料实地采集,以及实物资料收集等方式,多措并举不断拓宽资料来源及采集渠道。在此基础上,对辑录的资料认真加以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保志书编纂及史馆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服务指导,努力将乡村史志编修打造成为文化精品工程

乡村史志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文化建设工程,既事关当下,更影响长远。必须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努力将乡村史志文化建设打造成为助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助推我区乡村全面振兴、助推各地长远发展的一项精品工程。为此:

一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上下一盘棋的全局思路,主动将乡村史志文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工作规划,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组织保障,并广泛动员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努力使之成为区情重审的新阵地、区情教育的新渠道、区域推广的新平台,进一步释放乡村史志文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建立起由自治区统一部署,市、县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具体落实的运行机制。要将乡村史志文化工程的推进,纳入各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年度工作任务,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分管领导,对本地能够纳入文化工程的乡镇和村落进行摸底调查,做好规划,并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和村落分期分批组织编纂。各级住建部门要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和乡土文化基因,融入乡村风貌改造、名镇名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乃至城乡规划建设中,推进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有机融合。广西桂学研究会具有专家团队集聚的优势,希望在推进乡村史志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要加强业务培训,确保工程质量。开展乡村史志编纂和乡村史馆建设,专业人才缺乏,参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加强编纂、展陈方面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重点围绕编纂方案制定、史志篇目设计、资料搜集、稿件撰写、文体文风规范及展陈设计等实务操作方面问题,认真设计好培训方案,指导编纂人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能力。明天上午,将举办首期培训,会后,我们将根据工作需要,分层次开展对乡镇村志主编、主笔及参与史志文化建设工作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要着力抓好跟踪服务,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按照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县级地方志机构要协同当地住建部门,对当地乡村史志编修和镇村史馆建设情况逐一进行摸排并制定史志编修计划,交市级地方志机构汇总后,报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史志文化工程指导小组。一经确定,各级地方志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可借鉴“两全目标”攻坚的成功模式,采取“点对点”对接方式协同实施单位抓好项目的组织开展,并从专业角度,对人员组织、方案制定、资料收集、内容编纂及布展设计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志力”支持。

同志们,协同各方合力推进我区乡村史志文化工程建设是地方志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创新之举。这次会议,既是全区乡村史志文化工程建设的启动会,也是工作推进的部署会。希望大家要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提高水平,努力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经验,为推进我区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名村名镇铸魂
软件“铸魂”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何冰歌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坚定信念夯实党建基石 立德树人助力培根铸魂——明水县第三小学党建经验材料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文化铸魂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陈承宝长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孤山、前所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