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侨领与吉隆坡的城市发展史

2021-11-26 02:57古燕秋
客家文博 2021年4期
关键词:会馆吉隆坡华人

古燕秋

从中国南来的华人移民在马来西亚建国前后扮演关键的角色,当中的客家领袖在城市建设上有着重要贡献。本研究以吉隆坡广东义山作为研究起点,探讨长眠在里面的客家领袖与吉隆坡的城市发展关系。本文首先简介吉隆坡广东义山的地理位置及历史重要性,接下来阐述华人族群包括客家人如何飘洋过海到了南洋,以及他们对马来半岛锡矿业的贡献,最后介绍客家领袖叶亚来和叶观盛如何运用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奠定吉隆坡城市建设的基础。

一、吉隆坡广东义山的位置及重要性

马来西亚华人多是早期从中国沿海地区,例如广州和福建的移民,移居到当时称为南洋的地方,他们除了带来华人传统的饮食与生活文化外,也带来了不同籍贯的殡葬习俗。早在移民时期,有些南来的华人移工不幸客死异乡,同乡或宗亲会馆一是运送死者尸骨返回故乡安葬,二是选择安葬在当地。华人先贤为了照顾同乡的福利,成立地方的义山组织,协助死者及家属处理身后事。因此,马来西亚华人称公共墓地为“义山”,“义”是含有非营利的意思,它是一种社区义务组织,管理方面也是义务性质。1

吉隆坡广东义山有数万座坟墓,当中有超过300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坟墓,包括不同籍贯的名人墓地、古墓、总坟、家族墓园等。广东义山内大量的珍贵史料呈现了不同时代的华人在吉隆坡生活的情况,如各类总坟反映华人会馆组织的历史沿革、名人坟墓反映的是华人社会领袖与吉隆坡城市发展的关系。2在吉隆坡广东义山的名人墓群中,有两个客家领袖即叶亚来和叶观盛曾经担任吉隆坡的华人甲必丹。甲必丹(captain)是英殖民政府为了有效管理马来半岛的华人客工而设立的一套制度,主要是协助英政府管理和解决华人群体的日常问题。换句话说,甲必丹相当于华人社会的领导者。本文将探讨两位当时在吉隆坡最有政治势力的华人甲必丹叶亚来和叶观盛,如何运用政治和经济影响力让吉隆坡从一个泥泞矿场逐步成为影响世界的锡矿产区,他们还通过建立会馆、中医所、寺庙、华人义山等,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吉隆坡开埠之初,华人社会的先贤看到许多南来打工的侨胞不幸意外或病亡,只能草草成殓或是随处埋葬,因此筹划兴建广东义山来安置无法返回原乡安葬的同胞。1895年,英殖民政府在宪报正式公布,拨出吉隆坡语文局路(旧飞机场路)一块215英亩地段予建广东义山。1920年,英殖民政府复加给48英亩土地。当年,共有六大会馆参与创办和支援广东义山筑路建庙的费用,他们是雪隆广肇会馆、雪隆惠州会馆、雪隆嘉应会馆、雪隆海南会馆、雪隆潮州会馆、雪隆茶阳会馆,这些会馆也是义山现今管理层的成员。马来西亚独立后的一年,雪兰莪政府批准50英亩土地予广东义山;1965年左右,广东义山再次向政府申请附近30余英亩低洼地段并获得批准,让广东义山总面积达到343英亩。3

1970年代,吉隆坡尚无一座设备完善的殡仪馆提供市民停柩之用。义山管理层决定拆除语文局路的旧庙,在原址兴建两层楼殡仪馆,并在1978年提出兴建骨灰塔以解决葬地匮乏问题。1985年7月,命名为“广义塔”的五层楼骨灰塔竣工。4《南洋商报》指出广东义山在2007年兴建及装修的羽化苑殡仪馆是全国最大的公家殡仪馆,包括牌楼、围墙、食堂和办事处。然而随着吉隆坡人口增加,在《2020吉隆坡发展蓝图》中,市政局并没有拨出土地给华团,广东义山在同年决定新建新的广义塔以应付未来的殡葬需求。新广义塔在2010年落成,它也是亚洲区内最大最高的骨灰塔,预估可以满足隆市华裔未来50年的需求。5

二、马来半岛华人族群的南迁与客家领袖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仅次于马来族群的第二大群体,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的广东省和福建省。15世纪,第一代华人移居到马来半岛时,也就是最初华裔垦耕者。18世纪,越来越多华人前来马来半岛。当时他们主要居住在矿场、港口城市或是农村。6英殖民政府在20世纪初掌控整个马来半岛,而华人移民也随之增加。在1911年的马来半岛及海峡殖民地人口数当中,就有874200名华人。马来半岛当时的锡矿工业迅速发展,7需要大量劳动力,不少中国人南来半岛寻找工作机会,他们多数在新加坡及槟城登陆。8

华人新移民主要集中在马六甲、霹雳拉律、吉隆坡等地开采锡矿。9事实上,客家移民在外迁的过程中,也随着移民浪潮来到马来半岛。虽然客家华侨从事各种行业但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特别是在采矿业即淘金和采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10马来半岛的客家人主要分两条路线进入矿区 ,一条是从马六甲至卢骨、双溪乌戎、吉隆坡、巴生一带。另外一条是经槟榔屿进入霹雳矿区。当中的惠州籍客家人主要集中在双溪乌戎、吉隆坡和安邦一带,梅州籍客家人则集中在士毛月和拿律等地。现今的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就是一座从开采锡矿开始发展起来的城市,华人特别是客家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一)坚持重建吉隆坡的叶亚来

叶亚来是吉隆坡第三任华人甲必丹,来自广东惠州,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他在家乡度过兵荒马乱的童年时光,只读了两年的私塾就替人放牛和打零工。在1854年,十七岁的叶亚来决定南来马来半岛讨生活,他最初登陆的地点是在马六甲。叶亚来先后在马六甲的榴莲洞葛(Durian Tunggal)矿场和吉山(Kesang)的店当伙计,后来跟着堂兄弟到了雪兰莪芦骨(Lukut)的矿场工作约三年。11

叶亚来靠着积蓄开始做起买卖猪只生意,并在因缘际会下受邀加入甲必丹盛明利的海山派帮会。12他后来受到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的邀请到了吉隆坡,成为矿场总巡且自营两个矿场。刘壬光在1869年逝世后,叶亚来被其任命为甲必丹继承人。他接任甲必丹后随即组织精锐部队,加强吉隆坡的保安工作、建造监狱和审理民间事务,大大促进吉隆坡的商业发展。

政府为了纪念叶亚来对吉隆坡发展的贡献,就命名吉隆坡一条道路为“叶亚来路”(Jalan Yap Ah Loy)。叶亚来的家族墓园位于吉隆坡广东义山C区,雪隆叶氏宗祠和仙四师爷庙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会举行叶亚来诞辰纪念活动。2004年4月,雪隆叶氏宗祠、雪隆惠州会馆、吉隆坡广东义山仙和四师爷庙,联合举行第一届“公祭吉隆坡开埠功臣叶亚来”活动,並在往后每年定期举行系列纪念吉隆坡甲必丹叶亚来活动,表示纪念和感谢这位吉隆坡的重建功臣。

(二)着手建设吉隆坡的叶观盛

叶观盛出生在中国赤溪县,十八岁时南来马来亚,最初在森美兰州做锡矿工人。他在努力工作数年后,还清南来的路费就改行经营小生意。叶观盛在芙蓉时认识后来的吉隆坡第四任华人甲必丹叶致英,获得对方赏识并跟随他到雪兰莪寻找致富的机会,他当时也协助过叶亚来开发吉隆坡。叶观盛是吉隆坡最后一任华人甲必丹,他在任职期间肩负英政府和华人社会沟通桥梁的任务。根据国家档案馆的资料,叶观盛帮助英政府解决了许多矿场的纠纷及调停法庭案件。在农历新年前夕,他还协助处理矿场老板与矿工之间的劳资问题。13他任职甲必丹期间也积极处理华籍移民问题,为刚到吉隆坡的侨胞安排到矿场、园丘或商号工作。当时的吉隆坡社会男多女少,经常发生贩卖妇女问题,叶观盛也担起保护女性的责任。14叶观盛在雪兰莪议会(State Council)服务期间,他提供英政府许多有关华人法律和习俗的资讯,被评价为是一位享有诚实和正直名声的人,除了在华人社会各个阶层外,他也受到欧洲社群的欢迎15。

吉隆坡的“叶观盛路”(Jalan Yap Kwan Seng)及“新就记路”(Jalan Sin Chew Kee)就是以叶观盛和其商号来命名。一般上,以商号作为路名是非常罕见的事情,可见叶观盛与“新就记”的影响力和他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叶观盛在1901年去世后16,英政府在还发出文告呼吁政府部门的领导人出席这位甲必丹的葬礼17。

三、华人对吉隆坡城市发展的贡献

马来西亚的锡矿业在19世纪蓬勃发展起来,当时的雪兰莪和霹雳是最重要的锡矿产地。早在1815年,华人劳工就在雪兰莪的卢骨(Lukut, 现属森美兰)开采锡矿,华工人数在 50年代增加到 2000人,但在60年代因为矿藏不多逐渐走向衰落。巴生的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获得巴生河流域的管辖权后,计划开发内陆的锡矿产业。他在1857年向马六甲的商人贷款雇用87名华人劳工,从巴生乘船深入上游地区,最后选在现今吉隆坡附近的安邦(Ampang),为开采锡矿的起点。18

这群劳工在清除丛林时,很多人都不幸患上疟疾(Malaria)而丢失性命,最后只有18名劳工存活下来。拉惹阿都拉过后再派150名华人劳工前往支援。两年后,安邦终于生产了第一批锡矿。安邦地区开采成功吸引很多矿家和商人,丘秀和亚四也看准机会来到安邦经营生意。两人在巴生河(Sungai Klang)与鹅唛河(sungai gombak)的交汇处设立商店。

现今的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就是沿着巴生河与鹅唛河发展起来,矿家除了利用河流作为运送锡矿的管道,两河的交汇处就是一些商人买卖货品的地方。丘秀和亚四不久就成为安邦矿工日常用品的主要供应商。其他商人也跟着过来投资,让这个地方迅速增加人口,为吉隆坡的发展奠定基础。吉隆坡从锡矿重镇发展成为首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曾经遭遇数次的内战、严重的火灾和水灾的洗礼,是当时的华人甲必丹叶亚来的坚持才让吉隆坡有机会获得新生。

《星洲日报》报道指美国人类学家柯雪润(Sharon A.Carstens)提到,虽然叶亚来是中国南来的移民劳工,又没有受过教育,但他极力了解矿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曾经有一段时间,叶亚来天花十二个小时研究矿业和城市发展。19吉隆坡在1866至1870年,1870至1873年经历两次內战后变得满目疮痍,民众目睹战后荒凉的情景,都想搬迁到其他地方生活。叶亚来力劝人们留下来重建家园。1873年至1879年9月,英国委派官员驻守吉隆坡前,叶亚来一人掌管地方事务,他坚持发展锡矿业,筹募资金来维持矿场运作。

在叶亚来的管理下,瑞天威(Frank A.Swettenham)在1875年到达吉隆坡时曾如此描述到:吉隆坡有相当多由华人和马来人开设的良好商店,也有很多艘船停泊在岸边。叶亚来建设一座菜市场、赌场和娼寮。20叶亚来善于团结华人族群,也主张华巫友好合作,当吉隆坡在1881年1月和12月分別遭到大火灾和大水灾,叶亚来也协助英政府重建吉隆坡,稳定了吉隆坡的社会情况。他也积极推动吉隆坡的经济发展,他向英政府和英商借贷开采锡矿,并且从马来半岛和中国引进劳工,促进锡矿业蓬勃发展。21

另一方面,叶观盛和叶亚来一样都是吉隆坡锡矿业发展的功臣,他在1889年开设的矿场雇佣超过7000名劳工,成为雪兰莪州最大的矿主之一。值得一提的是,1892年彭亨战争时恰逢劳动力吃紧,叶观盛调动其矿场工人帮助英政府,并且提供军用粮食的经费。英政府为了答谢叶观盛,就批准他承包烟酒饷码的申请。他也开设赌馆和当店,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

当吉隆坡正在进行城市重建计划时,英政府鼓励改建砖瓦房屋,眼光独到的叶观盛斥资兴建砖窑,提供建筑市场所需。当年砖窑林立的地区就是今天吉隆坡的“十五碑”,也是十五碑英文名字“Brickfields”的源来22。叶观盛在吉隆坡开设的“新就记”是当时仅次于富商陆佑“东兴隆”的商号,他过后还扩展业务到新加坡,开设“新兴泰”(Sin Heng Tye)商行。

总的来说,叶亚来可说是吉隆坡锡矿业发展及战后重建吉隆坡的最重要功臣。马来西亚政府命名吉隆坡一条道路为“叶亚来路”(Jalan Yap Ah Loy)作为纪念叶亚来对吉隆坡发展的贡献。至于叶观盛除了是出色的锡矿家,也促进吉隆坡多样化经济发展如建立砖窑和当店。叶亚来和叶观盛在担任华人甲必丹期间,除了积极发展吉隆坡的经济,也通过建立华人会馆、中医所、寺庙、学校等,为吉隆坡地区的医疗事业、华人社团、教育、慈善组织等奠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首先,在会馆组织上,南来的客工初到马来西亚,人生路不熟,华人会馆成为重要的管道,提供客工相关的工作介绍和各种生活照顾。叶亚来在1864年于吉隆坡巴生河畔创办惠州公司(现在的惠州会馆),目的是照顾南来谋生的同乡、排解纠纷及主持春秋祭祀。23另一方面,随着赤溪人到马来亚做矿工,叶观盛在1885年捐献苏丹街一块土地作为赤溪公馆的馆址,目的是为同乡谋求福利,照顾有需要的人。24叶观盛的儿子叶大池在后来接班成为领导人,使赤溪公馆成为活跃的乡团之一。中华大会堂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代表组织,叶观盛也曾经协助陆佑向政府申请地段予中华大会堂(今日的隆雪华堂)。25

其次,是华人族群最为看重的教育事业,华社的传统观念认为教育是提升社会阶级的管道。叶亚来是首创华校的领导人,当时南来同乡日益增多,年幼子弟有受教育的需求,叶亚来特定从惠州家乡聘请举人叶树纲先生来到吉隆坡教育学生。根据资料,叶亚来在1884年创办的私塾,是新加坡和马来亚早期有名的私塾。26

英政府后来接办这间私塾,并且改名为“唐文义学”。27叶亚来当时提供机会给华裔子弟受教育可说是为母语教育撒下萌芽的种子。除了中文教育,叶观盛也参与推动英文教育的发展。1894年,叶观盛、陆佑和比莱(Thamboosamy Pillay)出钱出力成立维多利亚英文书院(Victoria Institution),为吉隆坡英文教育奠下发展基础,同时也满足英政府和民间社会需要更多能掌握英文的官员和民众的要求。

第三,是叶观盛在吉隆坡地区的医疗事业上所做的巨大贡献。叶观盛在1881年捐助成立“培善堂”,并聘请两名常驻医师,提供免费医药照顾,还为不幸逝世的贫穷病人处理丧葬,造福大众。叶观盛独资维持培善堂13年,每年经费是4000至5000元。吉隆坡人口在第一次城市重建后激增,叶观盛决定将培善堂转型为公共慈善机构,获得陆佑、陈秀连、黄合利、黄合龙等支持,成功增建医楼,并在建筑物落成后取名“同善医院”,取善与人同之意。同善医院启用后,叶观盛出任大总理,并且捐出茨厂街一间店屋作为该院不动产。28

在1895年11月22日,同善医院开幕时邀请雪兰莪代参政司J.P.Rodger夫人主持剪彩仪式。当时的《雪兰莪志》(The Selangor Journal)用了4页篇幅详细报道开幕典礼的新闻。代参政司夫人赞扬华商乐善不倦,让病人枝栖有靠。叶观盛也邀请夫人在医院内亲手种了一株松树,取自“松寿千年,同善之久远如松之寿也”的寓意。

根据国家档案馆的资料,英政府外科部门人员A.J.McClosky在1907年,到访同善医院时写了一份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同善医院可以容纳90位留宿病人,当时共有87位病人在那里,当中有几位的病情是比较严重, 他们看起来都住的很舒适。A.J.McClosky形容病房很整齐和清洁,每位病人床前都有一个牌子,注明他们的年龄、职业和病情等。病人有足够份量的饮食,只是比较缺乏蔬菜,他猜测也许是因为治病的缘故。J.McClosky也说同善医院并没有提供外科手术,所以病房里并没有外科手术病人。他也看到医院空地堆积了一些空的棺材。从这位政府人员的描述可知道同善医院在成立不到15年的时间里,已经是一家颇有规模的“平民医院”。29

另一方面,叶观盛也提供老年医药照顾给有需要的同胞,他在1894年和几位地方华裔领袖在“平民医院”(Pauper Hospital)创建“大华楼”(Tai Wah Ward ),收容年迈无依的同胞,提供他们生活和医药照顾。为了维持大华楼的开销,设有“大华基金委员会”(Tai Wah Fund Committee),在五位委员当中由叶观盛担任主席。30

第四是华人宗教信仰和殡葬需求。叶亚来创办的吉隆坡仙四师爷庙是吉隆坡民众日常生活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地方上传统和著名的神庙。在1864年9月,叶亚来前往芙蓉恭迎盛明利(仙师爷)神灵回到吉隆坡,但祭祀的地方简陋,他在1882年拨出土地(今日吉隆坡仙四师爷庙现址及附近的六段地)作为建庙之用。31叶亚来慷慨捐建庙的举动满足了当年南来客工的精神寄托。

至于在华人社会的死葬需求上,叶观盛在1895年联合陆佑创办吉隆坡广东义山。在广东义山的总坟碑记上,记载创办的先贤还包括叶亚来和赵煜,但本文认为叶亚来不太可能参与其中的创办32。叶观盛等人成立广东义山,协助死者及家属处理身后事,让不幸客死异乡又没有能力的华人移工有个长眠之处。

四、结论

吉隆坡广东义山与吉隆坡开埠史息息相关,长眠的先贤包括叶亚来、叶观盛、赵煜、陈秀连、张郁才、陈振永、林俭堂、郭育斋、叶隆兴、陈占梅等人。来自广东惠州的客家人叶亚来和赤溪的叶观盛是当时吉隆坡权倾一时的华人甲必丹,两人对吉隆坡的城市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吉隆坡的经济发展层面,当吉隆坡还是锡矿场地时,不幸经历两次的内战和两次的天灾,导致人们心灰意冷想离开这个地方时,是叶亚来坚持留下来继续发展。叶亚来当时向英国政府和英国商人筹募资金发展锡矿业,奠定了吉隆坡从泥泞地发展为锡米之都的经济基础。叶观盛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个锡矿家,参与锡矿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吉隆坡的社会发展也有赖叶亚来和叶观盛的协力推动。两位客家甲必丹除了参与锡矿业发展外,也大力推动吉隆坡的社会建设。两人都以一己之力成立地缘会馆,即惠州会馆及赤溪会馆。叶亚来创办第一间华人私塾来发扬母语教育,而叶观盛联合陆佑和比莱成立维多利亚英文书院,此书院如今是吉隆坡著名的学校。今天屹立在吉隆坡市的同善医院颇有盛名,前身就是叶观盛当年捐助成立以及独资维持13年的“培善堂”。叶观盛也联合社会贤达创建“大华楼” 收容无依无靠的华人民众。叶亚来捐地成立的仙四师爷庙及叶观盛推动创办的吉隆坡广东义山也满足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宗教殡葬需要。

马来西亚政府为了纪念两位客家领袖对吉隆坡城市发展的贡献,以他们的名字和商号来命名吉隆坡的三条道路,包括“叶亚来路”“叶观盛路”以及“新就记路”。总而言之,叶亚来和叶观盛的生平事迹证明了吉隆坡华人社会的客家领袖在推动吉隆坡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上都扮演重要角色。

注释:

1 赖观福:《马来西亚华人义山资料汇编》,《导言》,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2000年,页IV。

2 古燕秋:《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墓碑与图片辑要》,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14年。

3 吉隆坡广东义山特刊编辑委员会:《吉隆坡广东义山八十三周年纪念特刊》,吉隆坡:吉隆坡广东义山,1978年。

4 吉隆坡广东义山千禧特刊编辑委员会:《吉隆坡广东义山简史》,载《吉隆坡广东义山千禧特刊 1995-2001》,吉隆坡:吉隆坡广东义山,2001年。

5《可满足隆市50年需求的广东义山新广义塔落成》,《南洋商报》,2010年1月10日。

6 马来西亚马来亚华人矿务总会:《马来西亚华人锡矿工业发展与没落》,马来西亚:怡保名洙印务,2002年。

7 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 》[Z/OL].[2010/12/13]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3970

8 Lee, K. H. and C.-B. Tan.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9 周宗仁:《马来西亚华人地位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山,1997年。

10 张应龙:《客家华侨对东南亚采矿业的贡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 1期,第42-49页。

11 程道中:《叶亚来传略》,载李业霖主编:《吉隆坡开拓者的足迹——甲必丹叶亚来的一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1997年,第24-50页。

12 刘崇汉:《叶亚来传》,载《吉隆坡甲必丹叶亚来》,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

13 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馆藏文件名称1957/01004120,吉隆坡: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

14 李业霖.:《叶观盛对早期吉隆坡的贡献》,《东方日报》,2005年2月22日。

15 国家档案馆,文件名称1957/0100412。

16 叶观盛的纪念碑是记载他在1901年逝世,在国家档案馆的文件记录(1957-0100412-0)则是记载他在1902年1月17逝世。

17 国家档案馆,文件名称1957/0100962。

18 张集强:《英参政时期吉隆坡近代都市发展研究》,台湾:中原大学,2005年。

19 《叶亚来是华巫合作先驱且重视教育及懂得从事城市发展》,《星洲日报》,1984年6月12日。

20 张集强:《英参政时期的吉隆坡》,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7年。

21 黄贤强:《叶亚来:从平凡移民到不平凡领袖》,载何启良:《匡政与流变—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政治篇》,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3年,第1-24页。

22 张集强根据1895年吉隆坡的旧地图,发现Brickfield所指的其实是一间政府经营的砖厂,并非是指早期那一带有许多砖窑(包括叶亚来的砖窑)。张集强〈Brickfield〉2006/10/15,网址 http://rainforest.blogkaki.net/viewblog-38871/

23 张竹彤:《华人生意与领导网络——叶亚来和叶观盛个案研究》,载谢爱萍主编:《马来西亚广东人研究论文集》,吉隆坡:马来西亚雪隆广东会馆出版,2007年。

24 吉隆坡赤溪公馆. [Z/OL]. 走过茨厂街[2019/04/21] http://petalingstreetstory.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16.html,2009年。

25 郑良树:《论中华大会堂五十二年来的贡献(1923-1975)》,《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庆祝五十四周年纪念特刊1977年》,吉隆坡:中华大会堂,1977年。

26 陈国华:《先驱者的脚印——百年 1690~1990 年》,Royal Kingsway Inc. Toronto:Canada,1992 年。

27 王植原:《叶德来传》,吉隆坡:艺华出版有限公司,1958年。

28 同善医院编委会:《同善医院百龄寿庆纪念特刊》,吉隆坡:同善医院,1981年。

29 古燕秋.:《吉隆坡中医所发展史》,《当今大马》[2013/06/24],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33790

30 吉隆坡仙四师爷庙一百四十五年纪念特刊编辑组:《叶观盛传略》,载《吉隆坡仙四师爷庙一百四十五年纪念特刊》,吉隆坡:吉隆坡仙四师爷庙,2009年。

31 《仙师爷与师爷庙》,吉隆坡:辉煌出版社,1984年。

32 吉隆坡广东义山的官方记录称创办人包括叶亚来、叶致英、叶观盛、赵煜和陆佑。事实上,叶亚来、叶致英和赵煜分别终于1883、1889及1892年,三位先贤早在广东义山在1895年正式成立前去世。本文认为在正式成立广东义山前几年,当时的社会领导人包括1889年及1892年逝世的叶致英和赵煜曾参与其出谋献策,。至于在1883年去世的叶亚来,由于年份相差太远,本文倾向猜测可能是因为叶亚来对重建吉隆坡的贡献及他和叶观盛的交情,所以也被列入广东义山创办人行列。

猜你喜欢
会馆吉隆坡华人
何为“华人”?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一岩九饮会馆
马来西亚·吉隆坡
马来西亚·吉隆坡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水下舞狮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乡土之链”话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