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
——新时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2021-11-26 20:02胡望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艺术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育院校

□胡望明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升级,审美能力和情感创造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此背景下,美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1]。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以美育人”是提高教学层次的基础,更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当前美育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美育教育和专业教学的融合方式仍有待优化,美育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

一、用“以美育人”理念开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是一门需要感知能力的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升艺术层次的是对美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认知。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少有优秀的突破性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院校仍遵循传统教学方法,偏重设计知识层面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思想精神层面的艺术培养。艺术是需要灵感支撑的创造过程,而灵感是依托人的思维能力产生的。没有对艺术和生活的体会,学生就不会萌生有价值的灵感,更不可能设计出突破性作品。新时代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感知“美”的能力,这不仅是其未来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发展动力,还能使学生在心中形成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力量。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充分渗透美育理念都是十分必要的,它既遵循了艺术教育的规律,又符合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二、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开展美育存在的问题

(一)固守传统教法,忽视美育的重要性

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公式化教学更简单方便,但这以牺牲美育机会为代价,得不偿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仍旧习惯使用传统教学法,其设计的课堂活动和作业都偏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较少体现美育的渗透。这在无形之中向学生传递了错误信号,使学生片面地认为掌握基础技巧就能学好艺术设计。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教法存在局限性,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定期考”的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更不符合艺术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必须打破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给学生提供建立美感、产生体悟的自由空间,以引导和辅助代替权威式教学。

(二)美育内容滞后,阻碍了个性化美学思维发展

艺术设计领域的人才质量与教师的艺术修养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的影响。由于教师在学生日常创作中扮演指导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其自身的艺术品位很容易形成桎梏,限制学生的个性化美学思维发展。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处于非权威位置,教师经常会以主观立场要求学生达到统一标准。但艺术不能批量生产,更不应设立所谓的局限框架。优秀的艺术设计需要具备独特性和创意性,教师唯有给予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才能使其产生优秀的艺术灵感。教师如果不把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美育的落实,导致教学内容越来越陈旧滞后,使艺术设计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三)缺少反馈机制,美育重形式轻效果

近年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开始逐步使用新形式、新方法,不断探索美育的新途径,如积极利用新媒体渠道传递美学信息,运用电子技术创建线上绘画平台等。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新形式的运用上,较少关注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美育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效果,也忽视了对学生反馈信息环节的重视。虽然艺术设计教学借由新形式变得更加便捷和有趣,但学生对美育理念的理解和体会并未得到有效加深。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美育教育的成功,应以新形式为手段,而不是为其所累。教师只有参照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模式,增强美育效果。

三、“校地共荣”理念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校内外艺术设计交流,鼓励学生走出去

最好的美育就是引导学生体会现实生活,感受身边的事物,从中迸发出灵感。闭门造车是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教师唯有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将艺术视野扩展到社会,才能提升学生的美学品位。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专业能力基础,为其形成更高层次的艺术修养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大力提倡学生参加当地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融入生活,学会欣赏并提炼地域特色文化,使之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艺术元素并升华其艺术价值。

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带领学生“云”参观地方博物馆和艺术馆,或者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地方文化节日活动,进行采风,也可以在校园网站上更新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承办的艺术设计大赛信息,开阔学生的艺术设计视野,感受地方文化建设对他们的期待,从而使其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向,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走出校园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当代人文精神,能以自己的视角产生对“美”的独到见解。当下“网红文化”“快餐文化”“流量文化”充斥着社交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高校唯有打通学术和社会真实文化需求之间的通道,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使学生积极深入社会、体悟生活,才能确保学生的设计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这是“以美育人”理念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大力推动校企合作,让艺术设计贴近生活

在地方的人文和经济建设中,企业处于重要位置,也担负着提供就业岗位的重担。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飞速发展,文化艺术类企业数量激增,带动了社会对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稳步增加。为了协助地方企业在校园中找到“好苗子”,并抢占先机留住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大力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帮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同时向其介绍优秀地方企业的情况,减少优秀人才毕业后的外流。

校企合作在信息共享方面可以进行突破性尝试。例如,企业可以在不泄露机密性商业信息的前提下,和院校共享艺术设计商业项目方案框架。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具有时效性和现实意义的创作素材信息,有针对性地优化学生的作业和考核机制,帮助学生贴近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这种信息共享模式为教师更新美育内容和形式提供了渠道,让校园和社会人文需求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企业也可以面对学生群体征集设计稿,组织比赛,帮助学生实现艺术设计的商业化转换,或者向高职院校提供艺术设计类岗位实习机会,帮助学生转换思维模式,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当代大众的人文精神导向和对艺术设计的要求。

(三)拓宽美育概念,让地方文化走进来

美育是一种精神文化渗透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影响不只体现在对其艺术生涯的延长和拓宽上,更重要的是它会在学生心中根植一抹明亮的色彩,这抹人生的底色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认识到,美育应该突破学科的局限,教师应将优化教学效果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鉴于此,在美育教育中,教师除了利用多种渠道传达艺术思想和理论,还应加入地方文化科普、文化认同和批判、逻辑思维、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我国很多省市在地理构造和风俗人文方面有明显的特征,地方文化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特别是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历史悠长的文化,其中不乏形式多样的艺术设计作品,如服饰、建筑、图腾、器皿等。地方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强调地方文化的特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豪感,并开办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欣赏地方文化、运用地方文化元素。学生对地方文化符号产生认同感,两者之间会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系,这种力量会使学生积极参与院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建设,在进入社会后成为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新生力量。

结语

“以美育人”是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积极探索美育模式,目前已在教学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有效地落实美育仍旧任重道远。在“校地共荣”理念下,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以美育人”的原则,积极推进地方文化事业相关人员、机构与院校艺术专业师生之间的艺术交流,给予学生更多感悟生活、连接社会的机会,引导其善于体会、热爱创作,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地方文化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美育院校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美育教师
书封与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