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去伪存真
——摄影是减法的艺术

2021-11-26 20:02谢晓文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
艺术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特写视点观者

□谢晓文 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

摄影能够用镜头定格精彩瞬间,记录美好生活,用快门触碰情感,传达思想。然而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心中期望拍下美妙的画面,实际拍摄效果却平淡无奇,缺乏艺术感染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呢?

其实,当我们举起机相,取景框内便充斥着各种物象,有我们需要的、不需要的,有主要的、次要的,有本质的、有现象的……当这些物象交织在一起,就需要我们根据主题进行取舍,从杂乱无章的画面中提取自己需要的元素,因此,摄影也被称为“减法的艺术”。

一般来说,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在构图时要尽量去掉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只保留突出的主体和必要的背景,让人对摄影师想要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摄影师用“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对画面进行处理,使画面简洁精练,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然而,在实际拍摄时,我们总是“狠不下心”,舍不得删减。

国际摄影大师维利·奎克指出,摄影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的视点过高,与被摄体离得太远,导致画面中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物象。因此,要做“减法”,摄影师首先要“靠得近一点、视点低一点”。例如,拍摄花圃中的山茶花时,背景纷乱,枝叶繁杂,摄影师便可以把镜头拉近,使用微距虚化背景,以突出娇艳的花朵。拍摄人物时,摄影师也应尽可能靠近被摄人像,若拍摄对象是孩子,摄影师还需要蹲下去,用特写的方式拍下孩子的脸庞。如果能突出孩子纯净无邪的眼睛,那么作品一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著名摄影记者解海龙在拍摄其经典之作《我要上学》时,大胆取舍,减去其他干扰因素,突出了主人公阿琼的大眼睛。这双眼睛饱含对知识的渴望,一个眼神胜过千言万语,直击人们最柔软的心底,让我们似乎听到了许许多多像阿琼一样的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我要上学!”这件摄影作品也因此被指定为20 世纪90 年代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

除了“靠得近一点”,摄影师还应把视点放低一点儿。当摄影师用低一点儿的视角取景时,不仅可以拍近景、特写,还可以发现崭新的视角。如果摄影主体的局部恰好能反映主体,那么,摄影师不需要全景拍摄,因为意味深长的特写可以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带动观者对主题进行思考。例如,拍摄花草时,摄影师采用低视点可以看到花草丰富的肌理,还可以让平时看起来低矮的花草瞬间产生新形象——高高挺立,直冲蓝天,显示着勃勃的生机。摄影师如果在拍摄时加上逆光产生的通透感,便能使作品美得仿佛走进了神奇的童话世界。

“靠得近一点,视点低一点”,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在拍摄纷繁复杂的大场景时,去繁从简,用意味深长的近景、特写来突出主题。

也许有人认为摄影的减法艺术在于画面中的事物要少。其实,减法不是单纯地减少物体出现,当必须出现一群人、一组事物、一幅全景时,摄影师就需要“引导线串一串”“天然框挡一挡”,将众多的元素有序组织起来,让观众的视线依然锁定主体。

人的眼睛眼对线条有着天生的敏感,尤其是对具有明显方向性的线条。因此,摄影师利用视觉引导线把画面组织起来,就能有效强化视觉冲击力。例如,在一望无际的花海中,一条长长的木栈道向远处延伸,形成了一条引导线,它能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路尽头的一座小亭子。如果没有这条引导线,画面就会显得松散。螺旋形楼梯本身就很有观赏性,如果螺旋线的尽头戏剧性地出现一个兴趣点,如舞蹈者,将赋予画面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在摄影时要学会寻找这样的引导线,一般来说,河流、公路、走廊、长长的队列、拔河的绳子、舞龙队的龙,甚至人的目光,都可以成为引导线。摄影师应借助引导线把画面中松散的兴趣点串联起来,使画面变得统一、主体突出。

摄影师还可以借助框架式构图滤除不必要的元素,将观众的目光引导到想要表达的摄影主体上。例如,摄影师可以用一面墙阻隔无关的事物,而墙壁中央圆形的门洞内聚焦主体人物;漆黑的弄堂形成黑色的画框,通过这个天然画框去看,里面的生活显得意味深长……透过砖墙的缺口、拱形的桥洞、树叶的间隙去组织画面,比起一览无余地呈现拍摄主体,更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与美感。

此外,减法的方式还有很多,干净的背景、纯净的色彩、大片的留白……画面给观者的视觉元素很少,不用光影塞满眼睛,不浮夸、不奢华地述说,使摄影作品呈现出一种简约之美,给人更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这就是减法的艺术,更是“少即是多”的哲学。

猜你喜欢
特写视点观者
虚拟视点插值中参考视图选择策略
端午节观龙舟赛
从特写到长镜
大红斑的特写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环境视点
寻找新的视点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