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七篇国庆见闻为何能引发共鸣
——《绍兴日报》“祖国颂”策划报道浅析

2021-11-26 19:06何超群
传媒评论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见闻班组长新衣

文_何超群

202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2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怎样报道“国庆”?《绍兴日报》自10月2日起连续推出7篇以国庆见闻为主体的“祖国颂”专栏报道,展现一座城市的献礼行动。

整组报道以高远的立意、厚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平实的风格,记录了绍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脉动,勾勒出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生动画面,激扬起百万绍兴儿女奋斗新时代的壮志豪情。

立意高——7个维度讲述发展好故事

看完这组报道,读者们反馈,文章很短、耐读,信息量大。城市建设、科技兴农、数字经济、创业创新、基层治理、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祖国颂”专栏报道主要围绕7个维度展开讲述。7个维度,就像7根柱子,立起绍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概貌。但7篇见闻平均字数不到800字,记者手记不到300字。

为什么能产生如此传播效果?小切口精准演绎了大主题。

近年来,绍兴日报编辑部持续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纸媒转型路径,坚持“融”当头、“新”理念、“强”传播,抓住重要节点精心策划“自选”动作。此次“祖国颂”策划方案是转型探索取得的新成果。

小切口演绎大主题,是新闻写作的常用手法。但怎样做到精准演绎?此次策划要求主创团队在两个“点”上突破:一是在凸现主题和贴近用户心理上探寻最佳结合点,二是在选取“切口”和“触发点”上探求最佳适配点。

第一个点,解决的是立意和内容的关系;第二个点,解决的是角度和价值的关系。本质都是以用户为核心创造滋养精神的新闻阅读体验。

如城市建设,策划报道《自豪!我为亚运场馆“穿新衣”》,以平和的视角对准一位普通钢膜安装工,讲述高空舞者鲜为人知的一面。报道紧扣“穿新衣”这一引发用户好奇心的新闻点,层层展开,勾勒城市拔节成长和新时代建设者奋斗的新图景。

再如,科技兴农,《“我们的田里都能闻到米香了”》呈现了田野上的“国庆节”。报道从发生在国庆假期里一个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广现场切入,“请”出一位高产田的主人,举手投足间,展示农民藏粮于技的丰收底气,小村落拥抱大科技的时代强音。

7个维度7个故事,一座城市的精神追求和奋进梦想跃然纸上。而在国庆这样一个特殊节点,呈现普通人物的家国情怀,也使“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一高远立意在润物细无声中直抵人心。

挖掘深——7个现场与国庆同频共振

如何在国庆宣传中做出冒热气、接地气、有人气的现场报道?主创团队围绕7个维度,运用长期一线采访积累的新闻资源,展开摸排、反复斟酌、深入挖掘,力求“淘”到典型(环境、人物、做法等等)。

以城市建设为例,2021年全市仅在建重点项目就有300多项。契合国庆宣传的建设现场在哪里?“复盘”《自豪!我为亚运场馆“穿新衣”》稿件的采访过程,可以看到记者林佳萍挖掘现场的“笨功夫”。

作为长期跑重点工程建设的记者,建筑工人“上天”“入地”的施工场景,她司空见惯。但在先期采访了10多位项目负责人及20多位不同工种的班组长后,她仍感觉素材“不理想”。10月1日一大早,她又赶到亚运场馆建设工地。班组长走到哪,她跟到哪,问个不停。临近中午,几个班组长都讨饶:“你们做记者比我们还辛苦。”就在这时,她看到钢膜班组正在高空覆膜,顿时灵光乍现,“这不是给场馆穿新衣嘛!”一旁的班组长连连点头,“不愧是记者,比喻贴切”。

覆膜,是场馆建设的常规工序。但亚运场馆“穿新衣”遇上“国庆”,这样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元素叠加在一起就有了新闻性、传播力。

基层治理也是个“硬”主题,绍兴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走在全省前列。但国庆期间“治理”的鲜活现场在哪里?记者诸丹萍跑民生线,今年参与采写“先行者的风景”——《民情日记》诞生地嵊州市石璜镇报道。接到策划方案后,她马上联系石璜镇镇政府。但镇干部告知,最近没有新内容。不过国庆长假到了,游客增多,村里要做些准备工作。

积淀几十年的《民情日记》,记录百姓需求,也反映需求变化。变化就是新闻。抱着一丝希望,国庆节前夕,诸丹萍来到香榧专业村白雁杭村。一进村,一股臭味引起她注意。追问发现,白雁坑村的老大难问题——香榧壳发臭,已经影响到了乡村游品质,村民反响强烈。而这个难题已被驻村指导员反映到“民情钉”平台,镇里正在紧急联系第三方公司予以处理。

国庆节,记者再次走进白雁坑村,臭气已荡然无存,家家户户端出新炒好的香榧迎接成群的游客……这才有了《“〈民情日记〉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从一股臭气里“嗅”到线索,把乡村治理、国庆长假、美好生活“织”进同一个现场,让矛盾化解情景交融,报道刊发后收获各方好评,多个平台转发。

纵观7篇见闻,7个典型现场可圈可点,老台门里新“楼长”上岗、珍珠之乡上演“光影秀”、小镇青年深夜修改电影《梁祝》剧本……正是因为“挖”到了这些独一无二的“现场”,才使整组见闻报道与“祖国颂”同频共振。

风格实——7位主角传递平实力量

从高处立意,从细节入手。整组见闻报道,在表述风格上平实,采访内容、细节呈现上也保持“实”的风格。7篇见闻,共出现7位主角,他们朴实的言行传递真情实感,平实中蕴含力量。

如《不打烊的创作“假期”》开头,“深夜11点,从楼上跑到楼下,用手机拍下小区周边的夜景,‘怎样才是最浪漫的调调’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终于,他从一幅若隐若现的画面中,找到了电影场景中可以借鉴的光线……他挨个给导演和后期团队的小伙伴打电话……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敲定了电影场景需要的调色方案。”平实的叙述,还原一个紧张而充满激情的创作之夜,如痴如醉投身于电影《梁祝》创作的年轻人,跃然纸上。

《珠乡的夜,青春又靓丽》一文中,在写到珠乡“光影秀”上演后,引来众多市民观看,紧接着笔锋一转——“‘这里一年多前还只是一片湖畈。’看到对面的珍珠博物馆游客盈门,家住华东国际宝城公寓楼的何勇感慨道。”朴素的话语“转”出了珍珠之乡巨大的变化和当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较之条分缕析的“重武器”综述,见闻侧重于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感。这种阅读体验,要求表达上摒弃宣传味,强化新闻味。在这组见闻报道中,丰满的细节让新闻味大大提增,平实的讲述具有“平实的感染力”。

如《“我们的田里都能闻到米香了”》,记者笔下粮农郦亦民的特写“镜头”是这样的:“茎秆高挑,颗粒饱满,多漂亮!”说着,他(郦亦民)一只脚跨进田里,抓着一丛稻子数起稻穗来,“一丛有12个穗,预计亩产800公斤不成问题。”短短数十字,将一位通过科技种粮获得丰收的农民的喜悦之情,刻画得栩栩如生。

猜你喜欢
见闻班组长新衣
制造型企业如何发挥班组长的作用
骑鹅见闻
初春,为肌肤换新衣
假期见闻
把好“四关”打造一流班组长队伍
知了娃娃
海外见闻
班组长要念好“三人经”
医院见闻
班组长要“严管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