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现的三重逻辑
——读《新闻点子捕捉与把握》有感

2021-11-26 19:06梁瑞平
传媒评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奖案例

文_梁瑞平

潘堂林先生是新闻大家,也曾是媒体“一把手”。很多年前就读过他的《怎样发现新闻》。最近,我详读了先生新著《新闻点子捕捉与把握——融媒时代新闻发现新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版),内心“化学反应”强烈。

本书除“绪论”之外细分为六章,主旨是通过解析获奖作品的典型案例,来阐释新闻点子的呈现及运用,探索新闻捕捉和传播把控能力的构成元素及养成路径。但在我看来,作者探讨的也许可以理解为新闻发现的三重逻辑,实际体现为三种发现——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善于发现事实本身的价值,也要学会探本求真、深度挖掘的“思维发现”,以及对于稿件推出时机的发现。

价值发现

我以为,只要新闻工作者有足够的从业经验、善于总结反思,加上不断磨砺自己的职业敏感,这种发现就不难实现。

循着这个逻辑生产的新闻作品,也就是作者在书中第44页提到的“第一境界新闻”(新闻初级业务),最重要的就是把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新闻点(新闻价值)拎出来。下面,我试着结合书中的案例来谈谈高效率的“价值发现”:

1.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无疑是一个优秀记者的基本功。我认为,长江日报社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140万双袜子的命运》,有力地证明了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剖析问题,甚至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路径,就是一篇好稿。

由于既生动具体地反映出国企运行的突出问题,又契合了当时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此稿广受关注,后来央视跟进报道,做了新闻专题《沉默的袜子》。

2.寻找冲突。有人说,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其实,冲突也是新闻故事性、可读性与张力所在,很多时候更是新闻价值所在。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应该善于从也许平常的事实中发现或寻找冲突,或者紧紧咬住“冲突”不放,寻根问底,一定要搞它个“水落石出”。

长江日报获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簰洲湾溃口“淹出”七千多人》,我认为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该报记者参加一次人大会议时,当时湖北省委书记批评数据造假,即“洪水冲出上万人口”。虽然当时会议消息并未反映,此内容但作为当时值班总编的本书作者,却始终惦记着这个事实“冲突”,并安排记者跟进采访,反复核实后谨慎成文。由于此稿巧妙地化貌似负面的题材为纠正统计造假问题的正面报道,具有特异性兼典型性,因此获奖。

思维发现

很多时候一些有着创优潜力的选题,我们往往在习以为常中被当作一般性新闻事实给忽略了,从而错失题材和机会,令人遗憾。

逢此关键时刻,基于经验、耐心尤其是思辨能力基础上的思维发现,就不可或缺了。很多时候,这种发现是一种深度发现,也有赖于团队发现。

如何做到“思维发现”?也以本书提到的案例来阐述吧。

1.“通天接地”。资深新闻人刘景义先生认为,“打开获奖新闻选题的奥秘,需要正确使用政治高度、宏观视野、历史眼光和价值聚焦四把金钥匙”。这里面提到的“政治高度”,我的理解就是“通好天线”。

本书中提到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七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载《长江日报》2012年12月6日),之所以能获得2012年度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理由就在于它政治站位很高,以篇幅不长的650字消息呈现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实处着眼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崭新政治气象,并且是全国媒体中第一时间推出的紧扣中央“八项规定”的报道。

接通天线固然重要,但“接好地线”也不可或缺。第1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三千小考生妖魔化妈妈》(载《武汉晚报》2005年4月25日)就是很好的案例。此稿由于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具有普遍性,能引发人们茶余饭后热烈讨论,又实际上探讨了如何“构建和谐母子关系”的主题,自然获得评委们青睐。

2.“头脑风暴”。新闻工作很多时候体现的是团队力量、团队智慧。个人与部门、采访与编辑、前方与后方、采编一线与终审环节……“一个编辑部,只有形成浓厚的‘头脑风暴’氛围,才会有朝气、有活力,才能在新闻发现的竞争中点子频出”。

我认为,书中第254-258页提及的,“传达会议精神碰出大奖选题”,就是一个经典的借由头脑风暴催生的创优标本。时任《武汉晚报》总编辑的本书作者有一次在编前会上传达中央有关“富而思进,富而思源”的精神,结果会议开成了选题策划会,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幸运地找到了一对命运截然相反的兄弟作为典型,最后形成报道《王氏兄弟的曲线人生》,后来此稿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3.善于识断。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给我深刻印象:“识断力”,即“通过事物的表象去认识它的本质的能力,是对事物发展和未来的识断能力”。他认为,“作为新闻素养的识断力,主要是政治见识力、政治判断力”。无疑,这是比新闻发现力更高级的一种能力。善于识断,相当于思维发现的“高阶”模式。

我极为佩服的是书中第202页提及的一个传播案例,本来只是一次常规的大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实施评估总结会安排的考察实践,即一些外国使节和境外媒体记者来参观考察武汉园博园。但时任长江日报总编辑陈光等人,却站在世界城市治理大背景下,提炼出《最大公园为十万低收入者圆梦》的主题,展示出中国政治模式、中国城市建设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获得中宣部高度评价。

作者还提出,发现典型、宣传典型,靠的是识断力;很多时候提高报道的传播力,也靠识断力。

时机发现

俗话说,时势造就英雄。我想说,有些时候,时机成就优稿。

正如作者所言,“把握传播时机,是新闻点子在传媒编辑部体现传播把控能力的重要呈现。有的新闻不到火候,发早了,可能给社会添乱,得压一压;有的新闻发晚了,会成马后炮,失去传播价值,减弱传播效果,得千方百计抢发……同一件新闻事实在不同时间点传播,所获得的传播实效、境遇可能有天壤之别”。

而这个时间的选择,考验着采编团队的综合考量,这种发现需要政治与专业智慧、考量着对时势的敏锐观察与分析,我称之为“时机发现”。这种发现,有时候其重要性不亚于对稿件细节和新闻价值的挖掘等。

作者对于“融媒时代更需新闻发现”的论断,无疑是识断精准而极富启发性的。我认为,如果能在这个方向更加深入地掘进,结合舆论阵地早已转移至移动端,以及用户对于内容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等趋势,同时援引更多来自融合一线的融媒产品,来剖析如何设置议题、发现新闻、催生“爆款”,无疑是功莫大焉,当然,这也令人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新闻奖案例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HE BUNKER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LAKERIDG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48个广播作品入选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