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双一流”视角下高校本科生第二课堂供给侧发展路径探究

2021-11-26 20:37霍达张书夺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双一流第二课堂本科生

霍达 张书夺

(东北农业大学 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的时间,发展思想,发展科学,文学等方面,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实践创新活动。活动包括各种专业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文化体育竞赛、创新就业实习或培训、社会实践、国内外文化交流、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等。第二课堂是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术、知识、健身、娱乐、非营利和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其特点包括活动的目的,活动的范围,活动机制的灵活性,专业应用的开放性以及福利的全面性。它具有独立性、实用性、扩展性、沟通性、多样性和整合性,以及优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是推进学生在大学生综合发展中不断进步的教育方式。

本科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层次之一,担负着“双一流”建设的使命,关乎着国家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本科生阶段作为国家高等人才培养的第一梯队,关乎着国家高知识储备人才的质量问题并且影响着国家高水平人才队伍如何建设。第二课堂的作用是无法被简单替代的,高校本科生阶段频发的意外伤亡事件、违法犯罪事件无不给予人们警醒,本科生各类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予以重视。高校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值得探究,学校作为第二课堂供给侧应如何规划并付诸行动是本文的探究内容。

一、文献研究综述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初期,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学校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外应增加适量的课外活动。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第二课堂的初步研究开始了。1983年,中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高等教育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开展各种有意义和健康的课外活动。随后,我国对于高校第二课堂的分析、讨论与育人模式的探索等研究相继开展。我国学者针对国内第二课堂的研究已经颇具规模,但针对本科生阶段第二课堂建设的研究极少。熊琳(2011)分析了“菜单式”第二课堂体系德育弱效果的原因,并提出丰富“菜单式”第二课堂体系的建议:从组织到资金保障;从形式到内容丰富;从“网上”到“网下”拓展;从实施到评测反馈完善。李祥印(2014)针对济南大学第二课堂活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设计构建了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三个实践平台、四元训练体系、三项基本保障”第二课堂运行模式。陈妮娜(2015)提出从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工作出发,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从学生需求着眼,设计贴近学生的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活动。从活动整合着手,构建一体化的第二课堂创业教育平台。从培养目标切入,推动第二课堂创业教育的课程化建设。马宗方(2016)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山书院学生社团的实际运作为例,探究了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作为第二课堂重要载体所发挥的育人作用并认为思想政治类第二课堂、科技创新类第二课堂、文化艺术类第二课堂、体育兴趣类第二课堂、公益实践类第二课堂、专业学科类第二课堂均有其存在价值。

二、高校本科生第二课堂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校本科生第二课堂发展现状概述

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国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层面,更为抽象,研究成果在大众化背景下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的高校。研究人员很少从人才成长规律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对目标的追求仍局限于原有的“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范围,对高校第二课堂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监督的研究相对较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针对性、缺乏资金、缺乏监督制度等缺点,严重制约了第二课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分析更是几乎没有,因此本文接下来着重就此方面进行研究。

(二)高校本科生第二课堂发展存在问题

1.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

从目前各高校本科生的第二课堂建设情况看,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尚不完善,部分高校的领导者与教师对第二课堂的实效性认识不充分,价值和内涵取向模糊,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第二课堂设计师通常将“活动”与“课程”完全分开,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片面强调活动的自主性。使举办活动的出发点仅从兴趣出发,局限于各种协会或文艺培训中,在其内涵上仍然完全超出教学范围,使第二课堂的活动不能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没有真正找到第一课堂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结合方式。因此,如何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使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高校第二次课堂教学工作分阶段取得进展,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已形式化,缺乏创新,减慢了后续发展的步伐。

2.第二课堂质量良莠不济

第二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塑造个性、了解现实社会的重要教育环节。课程活动的内容需要与第一课堂理论紧密相关,学生也需要参与组织建设活动。这导致教师和学生产生误解,重视活动数量而轻视活动质量。其中很多活动都空有形式与口号,但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不仅给高校第二课堂的管理增添了麻烦。而且浪费时间与经费,造成教育资源的不能合理利用以及设施损耗,活动量多而质不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学校的共青团委员会和其他部门的不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以及未能形成有组织,有纪律和审计的管理机制,忽略了第二课堂活动的缺点和不足,教学内容不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限制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3.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本科生阶段,大多数高校更加注重第一课堂教学,往往忽略了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与第一课堂课程相比,第二课堂活动安排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机制,其目标内容和评估监督体系仍然不完整,甚至可以说是缺乏。在许多情况下,第二课堂活动只关注活动表面,并使用组织者自己的感受作为对教育结果的评估。过于情绪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健全的课程管理保障机制和对第二课堂管理的研究。没有使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来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课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家创新创造和应用能力。在高等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大学第二课堂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参与部门数量不断增加,但教育效果仍然较差。因此,只有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参与方面,由于许多大学没有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大多数第二课堂活动都没有计入教师的工作量。缺乏激励机制,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不足。

4.缺乏具有专业性的师资队伍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为第二课堂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但总体比例还不够,高校依旧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第一位。第二课堂建设的资金投入有限,支持不强,阻碍了第二课堂的整体进程。传统的大学教师一般把教学和研究任务放在关键位置,很少有人把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任务处于同一位置。大多数教师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只是辅助工作,忽视了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负责第二课堂指导工作的是一些团委思政人员。思想政治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引导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关注和出发点不同。他们更多是去关注学生团体在思想上的稳定性以及所举办的活动的整体效果,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提高不能给予专业化指导,还有部分学校一味强调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忽略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这导致第二课堂更多地体现在自发和自给自足的学生的过程中。这些活动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教学活动不规范。提高整体活动水平很难,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难以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校本科生第二课堂供给侧发展路径建议及对策

(一)第二课堂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

项目化是可将第二课堂活动以项目类别的形式分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类、竞赛类、证照类、科研类五大类。课程化与学分化是指将第二课堂的课程纳入到成绩单中,成为大学生培养中必须经历的一部分,并细化第二课堂课程应选修的数目,规定必须进行学习的学分数。目前东北农业大学的第二课堂项目以此形式进行,效果显著。为同学们提供的丰富多样的、符合需求的多元化课堂赢得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如尔雅茶学课、音乐鉴赏课、性社会学课、催眠术科普课等。

(二)建立与校外各类主体的长期合作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

充分利用公司企业,社会福利,活动比赛,以及校内培训场所,学生组织和社团,课堂活动,校园网络,专业教师和其他资源。实现学校和外部学校的第二课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集中教育,文化发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的综合平台。

(三)围绕“三向”原则开展活动

按照“能力导向、职业定向、就业去向”其原则是匹配学生专业的一般知识,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建立四个课程模块,其中一般知识模块建立公民参与,人类文化,环境适应,身心健康;基础能力模块设置文案写作,语言表达,沟通和协调,以及公共关系礼仪;核心竞争力模块设置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计划能力等课程;综合能力模块设置团队合作,领导决策,评估反思和职业规划等课程。

结论

高校研究生第二课堂“供给侧”的发展路径应该基于第二课堂的项目化、课程化、学分化。通过建立与校外各类主体的长期合作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实现第二课堂长期处于活力充沛状态,针对各学年学生需求的不同构建第二课堂分段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类科研项目实现项目化管理。从理念指导到保障支持,集中力量服务于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提供给广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更大的舞台,及时反馈提升又形成新的理念指导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支持,形成良性的高校第二课堂“供给侧”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双一流第二课堂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