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电影《啥是佩奇》中春节符号价值认同的建构意义

2021-11-27 13:25韩玉洁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

摘  要:微电影《啥是佩奇》借助“佩奇”这个特定形象,连接了中国传统春节符号中团圆和祈福两个文化系统,营造了一个面对传统和现实价值认同的意义世界。影片首先触及了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关键点;其次表现了当今社会伦理和价值意义的缺失点;最后运用开放性的解决方案,赋予人们补偿和更新的空间,顺应了人们所需要的情感诉求和美学追求。涉及到当前春节文化中人们熟悉的的四个方面的价值认同:一是家国伦理统一认同;二是城乡协调发展认同;三是传统和现代兼顾认同;四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相融认同。这样影片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建构意义,也为我们如何秉承文化之根、吸取时代元素、把春节打造成世界文化名片,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啥是佩奇;春节符号;价值认同;建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产品开发研究”(192400410129)研究成果。

2019年春节前夕,张大鹏执导的5分多钟的微电影《啥是佩奇》借助新媒体途径,刷爆了微信圈,传遍了大江南北。尽管是一个短小的广告片,商业目的很强,类型化痕迹明显,有些细节也脱离了艺术真实,但人们还是给予极大的关注和认可。除了传播学意义的成功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影片中显示的春节符号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意义世界。传统节日的意义世界承载了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渴盼和补偿机制。《啥是佩奇》正是触发了这些特定符号的隐喻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共鸣,引发了深层的思考。

《啥是佩奇》讲的是春节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鲜明,情感分量和伦理价值突出。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山村的老人,名字叫李玉宝,为了春节迎接回家的孙子,想送给孙子一个新年礼物,孙子说想要“佩奇”,但他却不知道“佩奇”是什么,然后就在村子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佩奇”。在寻找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很多伦理意义解读陆续被激发。最后,李玉宝终于在亲邻的提示下,给孙子做了一个粉红的鼓风机样的铁质佩奇,在春节团聚的时候,在孙子惊异期待的注视中,送给了孩子。鼓风机样的“佩奇”得到了孙子的喜欢和认同,而充满春节符号的微电影也受到了观众的喜欢。

春节是中国人的集体狂欢,过年整个过程从酝酿、准备、共享、祈福、休闲到结尾,好像大自然生命篇章的展现,也好像完整乐曲的演奏。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来年元宵节之间基本都属于春节,完整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系统展,蕴涵着中国人对生命、生活最质朴也最智慧的认知和判断。一代代传下来,形成了丰富的春节符号和价值体系,例如,通过不从事劳作的拜年交流,吃团圆饭,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得到修复加固;通过窗花、年画、红灯笼、福字、炮仗、门神、对联等求吉纳福,表达对生命的渴望和珍惜;通过压岁钱、饺子、年糕、元宵等表达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生命的祝福。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在被动到主动地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文化。中国人的精神、心理、文化得到了西方化的整合。诚然,西方文化有很多经典先进的内容,我们接受也有着必然性和应然性。但是,我们的所谓精英阶层,在语言文化领域,甚至思想领域出现了长久的失语状态。老百姓喜欢的、关注的、需要的那些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很多东西丢失了。当代人对传统节日日趋淡漠、疏离和陌生,同时又渴望传统文化精髓的部分回归。在新旧更迭之间,一些所谓的不伦不类的洋节应运而生。在洋节中,人们获得了浅层次的热闹性精神释放,深层却感到浓浓的意义失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日益提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再认识,中国人进入了复兴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其中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为人们看重。在这些节日中,春节是最有凝聚人心的力量。不管身在何处、境遇如何,春节能和家人团聚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与春节等传统节日相关的节日民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并由此凝聚着海内外所有的华人。”[1]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独生子女政策也改变了原来大家族大家庭的生存状态。我们也渐渐发现,城乡欢度春节的形式有了明显差异。甚至在有些地方,因为春节的原因,几乎成了空城。而农村,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年轻人出去打工,变成了老人和儿童留守村。短暂的春节过后,还是留下孤独的老人和失落的儿童。萌生和发展于农耕文明的春节,在工业和信息化时代如何继承和发展变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物质的繁荣并不必然带来精神的繁荣。受“利”字的影响,近年来,春节符号中感恩、敬畏自然、伦理规范、礼仪的恪守这些内容受到了压制。过去年节都提突出一个一个礼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都提倡以礼待人。春节中举止的礼仪、行动的礼仪,基本荡然无存。很多传统的春节符号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消失了,城市中看不到原来的春节符号,城市就好像是被压抑的生存空间,春节气息比较微弱。经典的传统春节符号,例如窗花、年画等成为碎片化的装饰品。回乡过年,有时候成为一种重温和纪念。没有故乡的人选择了简易的过春节方式,例如,出国旅游、定制年夜饭等。但是,在这看似时尚的过节中,又遗失了春节文化符号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啥是佩奇》正是面对国人的精神困境,选了一个熟悉的话题,赋予了春节文化符号价值认同意义,获得了导演也没有想到的成功。张大鹏在2019年1月19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其实是希望电影火的,但没想到宣传片先火了,实际上我也是蒙的。”[2]这一个“蒙”字说明了始料未及,也说明了原来电影电视等传播领域对传统节日符号关注得比较少。农耕文明中的节日在现代文明如何吐故纳新,我们还应对不足。弥足珍贵的是,《啥是佩奇》借助春节符号,营造了一个面对传统和现实价值认同的意义世界。影片首先触及了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关键点;其次表现了当今社会伦理和价值意义的缺失点;最后,运用开放性的解決方案,赋予人们补偿和更新的空间,顺应了人们所需要的情感诉求和美学追求。应该说是对于节日话题,制片方是出于面对现实的灵感捕捉,影片所传达的内容也是一种本心思考。

《啥是佩奇》中春节故事包含了一系列的春节符号,最突出的春节符号就是影片中的关键词“佩奇”。“佩奇”是主人公李玉宝的孙子天天想要的礼物,也是李玉宝作为爷爷,全心全意给后辈的祝福和期待。“啥是佩奇”引发了以下列饶有意味的故事,朋克版金属质的“佩奇”诠释了现代生活的诸多内容。“佩奇”的背后是爱,连接的是中国传统春节符号中团圆和祈福两个文化系统,涉及到当前春节文化中人们熟悉的的四个方面的的价值认同。

(一)家国伦理统一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是政治伦理文化。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起点就是伦理关系:以仁爱教化每个生存个体;讲究君圣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诚友信;敬奉天地君亲师。传统文化主要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一个血缘宗法基础,即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经济政治都以家族和家庭为单位。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密不可分。小家稳定了,国家就和谐了,所以要处理好个人和家庭、家族的关系。中国春节的团圆包括国家统一、家族团结、邻里和睦,其中家族团结、家庭团聚是重点。中国春节的祈福也是个人祝福国家,后辈祝福先祖、前辈、父母和恩师。长辈更会祈福后辈,以求福祚绵长。春节习俗突出对国家、祖辈的感恩,又祈求先祖庇佑子孙后代。片中的李玉宝不仅一心一意盼望儿子一家早点回来,更想给孙子一份春节礼物。老人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佩奇”,又别出心裁地做出朋克版的“佩奇”,舐犊情深,令人动容。

(二)城乡协调发展认同。片中的主人公李玉宝是住在山村的老人。在片方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影片是在河北张家口怀来县。这个山村有着北方山村的普遍冬景,高低不一的普通院落,圈养和散养的马和羊。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山村,有着明显的现代气息:村里显著的地方有着“中国移动,好网络,好实惠”的广告词;村里还有关于手机彩铃的培训;村里电视电话都齐备。李玉宝虽然拿了个翻盖的老款手机,但是也可以插上天线和在城市里生活的儿子通话。国家的发展不仅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生活也在进一步提高。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大多人生活平淡无奇,甚至还有贴着墙根晒太阳的村民,而一个在北京当过保姆的女人成了时尚文化的信息源。情节上,李玉宝从大广播上寻找“啥是佩奇”,村里人给于不同答案的“佩奇”,如养羊老人给出女主播佩琪、村里小超市女老板给出的护发素的佩琪、开三轮车司机张佩琪、下象棋老人故作深沉地说出的类似跳棋的佩棋,邻居老三媳妇说了“小猪,红的”后,李玉宝到猪圈给猪刷红漆等情节都让人啼笑皆非。村里人关于“啥是佩奇”的认知程度是无数个与时代相离较远的我们的长辈或同胞。虽然,现在这个群体越来越少,但是却真实存在,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关注。

(三)传统和现代兼顾认同。春节是传统节日,《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3]新年的第一天,在我们用农历指导生活生产的过去,称为元日、岁日。王安石的《元日》家喻户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用了公历,公历1月1日被命名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的“元日”遂为“春节”代替。叔本华认为:“时间就像一个旋转的圆,下降的弧是过去,上升的弧是未来,相交处的切线相连点是现在。”[4]不同时期的春节有着不同的过法。不同时期的人都面临着继承传统和结合时代精神过春节的问题。而且过春节的习俗在几千年中也一直在变,特别是现在,文化在经济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物质的满足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日常生活比较富足,以及消费文化的盛行,这些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对传统春节穿新衣、带新帽、放鞭炮的符号内容不再向往。影片中的老人李玉宝希望儿子回来过春节,农村祥和、安静、邻里之间熟悉和睦;儿子希望父亲到城市过年,城市热闹,有生机活力,生活快捷方便。传统和现代各有独特的优势和可取之处,对应人的不同需求。同时,笔者在前面也指出,由于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断裂,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很好地继承。传统的春节符号和礼仪有着不可替代的以文化人的功能,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建设还需要从了解和恢复部分春节礼俗开始。目前,人们的生活变化很大,生活意义和价值也需要进行重新总结、审视、梳理和确认,一些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符合春节核心价值的过节方式被发掘出来,例如影片中一家人共同去看一部贺岁片,李玉宝津津乐道地向邻居介绍剧情。新的过节形式,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慢慢地接受的民众多了,就逐步推广,形成的新的春节符号。

(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相融認同。中国过年一直遵循着十二生肖的变化顺序,不同年饭对应着不同的动物。十二生肖是图腾文化的延续,表现了中国人对自身与自然亲密关系的认同,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也是中国人对自然恩赐的期许。每年春节,都有不同的动物吉祥物。2019年是中国农历的猪年,影片以“佩奇”为吉祥符号。“小猪佩奇”是一部英国动画片里的主人公,动画片的接受群体是学前小朋友,很有教育意义,该动画片的美学风格是极简主义风格。“佩奇”是一只有故事的可爱幽默的粉红小猪,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符号。“啥是佩奇”中“佩奇”形象的选择无疑是非常讨巧的,这个符号本身就是一个“markedness”[5]。“佩奇”的“标出性”(著名学者赵毅衡将乔姆斯基提出的“markedness”译为“标出性”)可以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年龄阶段的观影者。再加上契合了当前的情感环境和时间节点,《啥是佩奇》传播广泛,自带流量,迎合了人们多维的深层心理需求。《啥是佩奇》影片运用了象征手法,在春节符号的形象设定中,“佩奇”完成从农民猪圈里的猪,到图腾猪、动画猪,再到吉祥猪的过渡。一个有故事的粉红动画小猪,有着典型的原始思维内涵,表现了人们简化生活的生存智慧,传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工业社会中,人活得越来越像机器,城市是一个大的钢筋水泥丛林,人们内心期盼自然的气息,渴盼返璞归真。中国春节所包含对祖国的祝福、对亲情的珍视、对邻居的和善、对弱势的关爱,这些在不同国度,都是共通的。中国春节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宝藏,也是世界文化重要的力量。“啥是佩奇”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的成功不在于消灭传统,而在于善待传统。我们重构节日文化,不仅要善待民族传统,而且要善待外来的文化。中国春节符号可以吸纳世界文化中的经典内容,中国春节也可以走向世界。

生活在当下,面对信息社会和后工业实践中的精神困境,探究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修正现实社会的偏差,是很多有良心、有责任、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努力的方向。探究传统文化价值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节日。而诸多节日中,春节毋庸置疑是最能集中体现中国独特精神、气质、元素和文化基因的,是能够超越时代和文明模式的符号系统和价值世界。带有春节文化符号的《啥是佩奇》广受赞誉,网友们纷纷赞赏影片非常走心,纷纷在微博、微信圈和网上留言。有的人说,影片拍得又温情又感动;有人调侃说,2019年第一次哭给了一只“过气网红”猪;有人说,今年一定早点回家陪父母;有人说,看过鼻子酸酸的,眼睛湿湿的,心里暖暖的……“事实上,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这样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完全任意的符号比其他符号更能实现符号方式的理想。”[6]观众给予的掌声来源于影片中的感动。影片中触及心灵深处的部分来源于春节的文化符号,观众的喜欢就是对《《啥是佩奇》人物、情节、情感的打call,是对影片价值观的认同。

从文章第二部分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啥是佩奇》虽然影片短小,但是内涵极深,所触发的春节主题,不仅表现了现象,突出了春节文化的重要地位,也揭示了一些问题,引发我们深层次思考。朋克版的“佩奇”的意义不仅仅是爷爷给孙子的礼物,更是传统春节走向现代化的象征。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他暗示的较为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7]从《啥是佩奇》影片中涉及的主题来看,它的成功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广告片的营销成功,也不仅仅是新媒体传播上的有效性的例证,更多地是对于国人社会心理需求的分析,对传统价值观合理部分的认同和建构。意义是非凡的,可能在节日文化庆典方面还是划时代的。“啥是佩奇”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然后是对春节文化符号价值的认同,具体是对影片中触及到的四个主题的思考,进而形成对“爱与祝福”的伦理价值认同。春节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载体,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的“和”文化和“仁”文化,其精神内涵体现了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注重和实生物,力图营造和谐秩序。

春节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成员之间关于生存、财富和幸福的相互祝愿,其中蕴含丰富的哲学、历史、民俗、文化内涵,形成了完善的礼仪、审美规范,有着特定的伦理价值意义。影片将现代困境及对其的解答引入到传统春节的继承和价值传播这个领域。从看灯到看贺岁片,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其实也是社会精神的演进。中国的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有自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是自然、社会、人类运动周期的结合点,有着显著的生命特征。中国的春节包括了西方文化节日盛典中的几个非常重要节日的核心元素,例如感恩节的感恩、圣诞节额平安祝福、复活节的循环往复、元旦的新的开始等。我们知道,人类的需求大致是相同,不同国家、民族、社会、阶级的心理需求有相通之处。春节丰厚的内涵注定了它是一个国际化节日,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家、超越了階级。在如今众声喧哗的时代,在共同面对诸多全球化危机时,积淀在春节中的文化基因和“天人合一”的智慧,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使个体获得群族安全感、实现认同感的源泉。我们应该对中国春节进行再挖掘,也应该对其中的深层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应该对其中的民俗活动凝聚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再整合。

客观来说,从剧本、道具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啥是佩奇》并不是上乘之作。剧情夸张简单,道具使用有出境感,艺术表现直观浅显,片中有小细节痕迹化明显。然而,瑕不掩瑜,该影片以风格平实的素材建构一个丰厚的价值世界。大部分人看过影片之后,都或多或少地把春节符号活化,进入影片中的意义世界,进而形成一定程度的价值认同。《啥是佩奇》打开了我们对春节中的家国意识、家庭伦理、礼俗民情、时间意识、生命感知、生存智慧、精神取向进行深入思考的广阔空间。只要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感受到,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尽管时代在变,但是深深生长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文化之根没有断,春节的伦理本质是不变的,爱与祝福的核心价值是不变的,《啥是佩奇》就超越了商业宣传片的价值局限,有了一般影片所不具备的生命美学价值、家国伦理价值、文化生成的价值,对于我们思考如何传承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建构意义。

参考文献:

[1]闻冰.捍卫传统节日 弘扬中华文化[J].记者观察(下半月),2008(2):43-45.

[2]新华社客户端.《啥是佩奇》为啥这么火?一夜间刷爆朋友圈连导演都“蒙”了[EB/OL].[2019-01-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050004289838850&wfr=spider&for=pc.

[3]郭璞,注.尔雅·释天[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81.

[5]赵毅衡.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8(3):2-12.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3.

[7]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

作者简介:韩玉洁,博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文艺美学、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
基于心理学的征信文化建设探析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虚置与重构:乡规民约的当代困境及未来走向析论
人民群众广场舞发展的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认同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和谐社会建设与政治合法性的价值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