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德智融合路径探究

2021-11-28 21:17陈长秀
绿色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思政

陈长秀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1 引言

要切实做到立身教育之计,应以德育育人为先,立身育德才能树德做人,德育工作是继续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服务育人,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支撑[1]。对于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普遍开设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而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德智融合,是深化“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实践和探索[2]。

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德智融合的要素

2.1 学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

通过研究学生,制定课程思政的供给形式[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对象基本都是机械类、近机类的学生,往往只注重理工科专业类的课程的学习,弱化了人文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理解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较文科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

为此,首先要研究学生的特点。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包含三校生、大量的文科生,这些学生由于自律能力较低,没有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自觉性;同时也缺少自我认知,缺乏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了解了这些以后,通过长期的调研及分析,在进行思政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挖掘出一些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增强良好习惯的养成、明确个人目标等方面的课程思政要素,并将其充分地渗透于课程实施和教学的全过程中[4]。

其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课程组注重不同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式的引导和纠正。很多学生把专业类课程的学习看作“正事”,把思想政治类课程看作“杂事”,可有可无,将二者简单分割,区别对待。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把二者看作同等的对待。

再者,传统的思政课拘泥于理想化、格式化、单调的说教,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督促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为他们树立榜样,培养看齐意识、责任意识及担当精神,真正通过课程的教学,实现育人目标。通过分析学生的特点及课程思政目标,挖掘合适的课程思政案例及呈现形式,在教材建设、教法改革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完善和优化。

2.2 课程本身才是“课程思政”的载体

研究课程,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5]。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思政要素覆盖面广、容量大,涉及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的四个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精神、工匠为本精神、探索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等各个层面。课程团队首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发掘课程内容中蕴含课程思政元素并进行有序的组织和优化。其次,按照不同思政元素出现的次数和重要程度,在实际教学过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课程思政,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度,既不能全篇说教又不能不涉及,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进行课程思政的分布和设计,寓思政教育于无形,达到育人的目的。最后,课程思政元素内化为学生基本素养的能效由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决定,德智融合需要预、引、知、会、悟、创的循序渐进与有机结合。综上所述,有效提升课程教学中德智融合的能效,提升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繁多而枯燥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内涵是关键,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支撑。为此,课程组反复讨论,精心设计,挖掘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整理成有序组织的课程思政案例集,并确保课程思政元素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2.3 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要素

根据机械设计基础任课老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差异及不同专业所呈现的德育素养难易水平差异,分析评估不同职业老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按照本课程的思政教学要求,对任课老师进行德育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首先,学习相关的课程思政文件并组织参加相关的课程思政技术培训,以此来培养教师的相关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老师的相关课程思政技术水平。其次,与所属学校的思政课程老师进行结对,开展合作伙伴式的教学,通过对思政课程老师的引导,帮助所有任课老师准确掌握各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逐步了解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特征、规律等,提高了教师实施各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再次,鼓励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和手段,综合评价德智融合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生搬硬套思政课的相关内容,也不能把思政课和本课程进行内容和时间上的简单拼凑,不要求老师们在每个章节或者每一节课中都刻意融入课程思政,而是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点出现的节点,有机融入,适时代入,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过程中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自觉完成德智融合。最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及能效评比,建立激励机制。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评比、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比、课程思政练兵活动,对于课程思政实施中表现优秀的老师给与精神与物质奖励,以提升任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6]。

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德智融合的路径

3.1 以“授课+实操”相结合作为基本路径,保证课程德智融合的成效

针对学生对灌输式教学比较厌倦,对自己通过分析观察而领会的知识接受度高,喜欢通过个人实践操作探究其中道理的特点[7]。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以分层设计的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具体的项目载体,采用分组分层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首先分配工作任务,学生借助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及相关的信息化资料[8],围绕工作任务查阅资料进行自学,老师组织讨论和评价,对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并对实践流程进行演示,学生再分组完成任务,最后老师组织点评。因此,课程思政中德育元素的挖掘、渗透,将理论中的德育元素与实践中的职业素养对应、统一落实到教学计划中。比如在课堂上进行机械专业绪论内容的教学时,老师在向大家陈述机械发展历史、机械相关概念,引导大家认知机械的同时,也引入为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人物奋斗史、奉献精神等小故事,培养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钻研创新精神。在进行轮系设计项目教学中,教师通过动画展示、模型拆解组装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轮系的组成及传动比计算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轮系中各个齿轮的相互协调工作、模型拆解组装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并且通过对惰轮功用的解析,引导学生要有奉献精神。在减速器拆装实验中,学生通过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装拆顺序,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减速器的性能等,将德育元素内化为遵纪守则、求真务实、诚信严谨的职业素养。通过关注言传知识的讲授,注重默会知识的积累和内化,强化感性认识和知性体会的融合,使德育元素深入、稳定、根植于学生内心,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德智融合与学生内心的德智融合的有效统一。

3.2 以“课内+课外”相结合作为辅助路径,强化课程德智融合的成效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融合。通过课后的机械创新设计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学校技能节等活动,助力课程思政的德智融合[9]。安排课程团队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借助学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机械创新设计社团中开展有奖创新设计活动,在设计项目选择、方案制定及实施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德智融合的能效,夯实课程思政的成效。机械创新设计社团我院的编程社团、3D打印社团、计算机工坊对接,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大赛、3D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创新创业活动。通过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同时,将德育元素渗透到社团活动实施的各环节,以此提升学生的素养。在2020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教师团队紧紧围绕"扶老助残"这个主题,老师带领学生观察老年人、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遭遇的各种挫折,观看老年人、残疾人的相关视频,开展市场调研,组织学生去残疾人用品店试用各种残疾人设施(轮椅、拐杖等),让学生深切体会老年人、残疾人的不容易,以老年人、残疾人的诉求为出发点,分析研究,开发产品。通过初步的方案设计后,进行图纸的绘制,完成三维装配与仿真及优先与分析,进行第一次优化后,购买加工所需零配件,组装第一代产品,学生对产品进行使用体验,提出不合理的地方,再对方案进行优化,组装第二代产品。老师和学生团队将产品送至需求该产品的老年人进行使用体验,接受使用者的"吐槽",再对方案进行修改和优化,组装出第三代产品。整个过程学生全程投入,既培养了他们体恤他人的品质,又培养了他们求真务实、服务他人的意识。学生在产品开发及其它辅助性事务中,体验老师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拓展专业知识,体会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之美,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严谨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克服困难的作风。

3.3 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作为拓展路径,深化课程德智融合的成效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等等都离不开网络。他们注重互动体验,喜欢有动感、有变化的事物,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充分调动教育学的积极性,促进课程思政的多元化,深化德智融合的成效[10]。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团队建设了教学资源库,资源库中动态的学习资源、前沿动态,作品展示等内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团队还建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并在中国大学慕课开课。在慕课教学中,严格遵守教材内容,注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分解,并将每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穿插动画、微课等内容。比如在进行平面连杆机构的教学中,我们按照平面连杆的组成、分类、工作特性、设计等方向,引入工程实际案例,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录制了微视频,制作了机构动画和讲解的微课,以上内容有机衔接,自然融合。与此同时,相关的思政元素以讲故事、案例视频、企业人员设计感悟等形式融入到各个环节。学生根据个人需求,随时随地进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的积极性。教师通过QQ群、慕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深化,加强师生线上线下互动、课下资料分享交流,有效增加了学生的课堂投入度,从而强化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浸润作用,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基因式"植入,促进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目标的实现。

4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德智融合的几点思考

(1)德智融合不是一门课程、一个老师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一个专业、一个学院、一个学校的事情,德智融合的实施,需要课程思政的大环境及学校的支持。

(2)德智融合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教师需要通过自学、讲座、培训、团队训练等,提升个人的人格涵养及专业素养,更艺术的组织教学,实施项目,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3)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同等重要。课程思政不是喊口号,不能生搬硬套,只有经过认真的分析,长期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德智融合。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德智融合中,既考虑课程、学生、教师的状况,又考虑了学校课程思政实施环境状况。通过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及教学的实践,有效地实现了德育元素的融入、深化和强化,达到了德智融合、德智并行提高的目标。

猜你喜欢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思政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探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及发展趋势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导入方法研究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