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重复性”问题的应对

2021-11-29 13:37陈光洁
关键词:理论性学术性重复性

陈光洁,李 永

(1.滁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皖江工学院 思政教学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容重复。并且,前者教材由于受到篇幅以及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等实际情况的限制,在案例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数量等方面又弱于后者,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弱化,导致他们的“抬头率”不高,从而制约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新时代,究竟该如何理解,进而解决我国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在内容上存在的这种“重复性”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进行。

一、关注学术性

学术性是我国高校思政课不同于高中政治课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原因在于,后者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一般常识教育,它更多的是“以本为本”,要求教学不能脱离教材。而对于前者,教师虽然也以教材为根本,但却不是只讲教材,而是在教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量向学生介绍当今学术前沿,以开拓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境界,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应当看到,虽然客观上我国高校思政课同高中政治课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容重复,但这种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建立在大学生现有思维水平、理解能力等基础之上的更高水平的重复。所谓“更高水平”,其中一个主要体现就是高校思政课相对于高中政治课所具有的“学术性”。2020年1月,在教育部审议通过并予以公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的“第五章考核与评价”的第二十条里指出,高等学校应当“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效性”。可见,突出学术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维度。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关注所讲知识的学术性,提升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从而努力克服这种客观上重复的内容对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那如何才能做到关注学术性?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个中理由在于:首先,我们应明确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何谓学术?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辞海》中对学术一词是这样界定的:“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1]可见,学术性就是强调它的系统性、专业性,此外不可忽略地还应当包括创新性。并且,应当说,三者相比较,创新性是学术最大的特征。但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三者之中最难做到的,因为创新就意味着发展,有质变,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次,应当考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即大学生目前已有的学术基础。《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大学生目前的学术实际出发,要想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教师既不能拔得太高,也不能离得太远。譬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围绕一个“重复”知识点讲了古往今来很多学术大家的高深理论,但却忽视了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有的老师离题太远,讲了很多与“重复”知识点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学术观点,这样的话就会适得其反。

再次,尤为重要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己一定要有学术水平,通俗地说就是要有“真才实学”,要有一定的学术素养。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那怎么才能使教师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有人说:“你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随着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现在毫无疑问“一桶水”已经不行了。所以,努力进行学术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应当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当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方法是很重要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没有这种方法,就不能阐明社会关系”。[2]应当承认,在课堂上讲述一些教材上没有但又与教材内容有紧密关系的学术前沿,这必然不同于单纯的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学术性的一个好的创新路径就是“读原著、悟原理”: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每一节课内容的相关学术文献,供大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然后促使他们认真进行体悟。

一个显证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对教材三个单元即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讲授过程中,就可以分别列出它们的代表性文献诸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魅力与真理的力量,从而给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学术功底,必将有利于他们今后学术水平的提升和激发他们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学术性还有其它一些很好的做法。比如说,采用PBL教学法,在课堂上针对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的“重复性”内容,可以设定一些学术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等,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另外,古人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所以,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学习强国”等新媒体手段和平台,让同学们在线上积极进行交流、研讨,分享读书体会,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探索未知的学术乐趣,以利于提升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理论性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可见,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不同于高中政治课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理论性。从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就不难发现,与其说其缺少一些生动活泼的案例、图片,不如说这也是因应大学生年龄、思维特征等的一个重要表现。大学生相较于高中生,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应看到,这种提高还没有达到不需要学以及不需要教的程度。所以,古人说:“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由此,在大学继续开设思政课是必要的,高校思政课的教材偏理论化也是应该的。

由此,新时代,解决我国高校思政课同高中政治课存在内容重复性问题的路径之二,就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性。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应像高中政治课教师那样主要讲“是什么”的问题,而应聚焦“为什么”和“怎么样”即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当然,不能否认,高中阶段也有“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但按照高中政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一般不需要做较深处理,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则恰恰应当对其进行深化和拓展。

而这种深化和拓展无疑增加了高校思政课理论的厚度和广度,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够强的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现实的教学效果观之,要具体分析:一些基础较好的有文科背景的同学接受起来相对容易;而相当一些基础薄弱的理工科背景的同学则较难接受,他们的兴趣也不大,表现为课堂上玩手机或做其它课程作业,“抬头率”和“点头率”皆不高。然而,教师要正确看待这种现象,不能为此而忽视或降低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

但同时,如前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对理论性问题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引导要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离,而不能像“摊大饼”一样让学生一览无余。譬如,教师在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的一个知识点,即“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时候,就不能一股脑地把对其的回答——“三个逻辑”一起讲出来。而应该像“剥洋葱”那样层层递进,以第一个逻辑:“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讲解时,不能首先就把这个回答讲出来,而应该逐层深入:首先,教师应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则主张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其次,这一取代如何实现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必须经由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但无产阶级革命又必须要由无产阶级政党而非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再次,对于中国来说,其无产阶级政党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这种“剥洋葱”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层层解析,让教学内容不是一下子呈现在教学对象面前,即不像“摊大饼”那样揭示不出事物之间内在紧密的逻辑联系,使得学生失去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持续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无疑,这种教学方法也必将造成理论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心,从而导致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性的这一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彰显。并且,也使得大学生不光会对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失去兴趣,而且也往往会觉得高校思政课教师和他们以前的中学政治课教师相比,可能还不如后者讲得生动、形象,甚至即使在深刻性上,大学生可能也会觉得高校教师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但应当注意的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对高校思政课中基本理论讲解方式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实现“情与理、理与趣的和谐统一”[3]。故而,在此意义上,我们说注重理论性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形式,而是为了通过高校思政课来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促使他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强调实践性

强调实践性是克服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内容存在“重复性”问题的路径之三。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强调实践性指的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但应当注意的是,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术性和理论性,使得其贯彻这一原则与高中政治课教学存有差异。这种差异在笔者看来主要体现在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更高,或者说,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更大的实践性。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如何做才能符合强调实践性的要求呢?

第一,要把思政课基本理论即道理“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由此,如何把道理“讲透”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审思的真问题。依笔者看,把道理“讲透”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教师能够运用思政课基本理论去引导大学生分析、解决自身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能够真正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其原因正如毛泽东所深刻揭示的:如果空谈理论,不实行它,把其“束之高阁”,那么就算此种理论再好也失去了意义[5]。

第二,讲授的理论尤其应当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古人言:“天地无极,人事无穷。”(《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相对于高中生,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新变化涵盖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毋庸置疑,它们必然不同以往,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包括:(1)新的年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等生理和心理条件;(2)新的学习地点——高等学校;(3)新的住宿场所——大学宿舍;(4)新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5)新的教学内容;(6)新的时代需求等等。面对这些新情况,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在备课中认真准备,从而勾连好理论与实际。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思政课之所以“抬头率”不高,根本原因就是理论与实际是“两张皮”,教师不能启发学生用思政课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去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学生觉得老师所讲的理论过于“高大上”,而不“接地气”,进而降低了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弱化了其教学效果。

应当承认,相较于关注学术性和注重理论性,强调实践性是最能够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其“抬头率”的举措。但坦率地说,对新时代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高中理工科背景的大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通过强调实践性,即想方设法把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理论与大学生的各种实际生活有效联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4],从而让课堂上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有效”起来,这种“鲜活”“生动”和“有效”即体现了马克思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所讲的使理论变得“彻底”了,亦即使理论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6]。而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便能够直面学生的需求。它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学习思政课对大学生到底有什么用?”不解决这个问题,要想提升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的“抬头率”就是一句空话。同时,这也提醒我们:首先,教师应当向大学生阐明高校思政课相较于高中政治课为什么会存在“重复性”内容;其次,教师还应重视创新讲授这些“重复性”内容的方式方法。在对这两个问题的阐述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思政课对大学生到底有什么用?”这一问题贯穿始终,从而凸显出我国高校思政课相对于高中政治课所具有的更强的实践属性。

综上,虽然我国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但这种重复是更高水平和意义上的重复。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客观上的重复毕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一定挑战。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关注学术性;注重理论性;强调实践性可以有效回应上述挑战,提升大学生的“抬头率”,从而有利于增强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理论性学术性重复性
关于加强高中化学教育生活性的分析与探究
我国大学出版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问题研究
高职教育中针对“对口单招学生”教学改革的探索
育儿必读的宝典
用“问题化学习”模式改革教育硕士教学的行动研究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提升新闻理论性的思考与建议
谈新时期企业宣传党建思想工作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