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俄文化交流创新格局

2021-11-29 13:37赵婉淇
关键词:俄语文化交流中俄

赵婉淇

(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中俄两国拥有四千多公里边界线,是毗邻的两个大国,两国合作对应对新时代背景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意义重大。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说明中,习总书记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时代在发展变化,两国文化交流工作也在随之改变,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将成为引领中俄文化交流发展的根本方向与动力。

一、回顾中俄文化交流史,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中俄两国确立外交关系,直接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最早开始于彼得时代”[1],在三个多世纪历史发展进程中,中俄文化交流经历了以下两个特征鲜明的不平衡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17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期间中俄两国分别处于清王朝和俄罗斯帝国国家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受西欧影响,俄国兴起“中国热”。从青睐中国艺术品开始,逐渐发展扩大到宗教、语言、地理、律法、教育、图书、美术、医学等领域。“到19世纪上半叶,俄国汉学最终形成”[2],出现了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很多著名的汉学家。而这一时期中国对俄罗斯文化研究却很有限。“可以说20世纪以前俄中文化交流几乎是单向的,主要是俄国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和接受。”[3]

造成这种文化交流不平衡的原因很明显,一方面18世纪的俄国刚刚走过文化对外交流相对保守的中世纪,就如同一个刚启蒙的孩童,对一切外界文明充满好奇,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涉猎外部文化成果满足精神成长需求。另一方面俄国的领土扩张和殖民也需要加强对外部世界认知。因此,在吸收东西方古代文明成果过程中俄罗斯文化经历18世纪的学习与借鉴、19世纪的创新与发展、到20世纪初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成果,紧随西欧诸强国开始近现代科学发展之路,站在文化强国之列,这是“东学西渐”的一个发展过程。

第二个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末)。在此期间俄罗斯处于苏联时期,中国则走过从民国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俄罗斯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给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带来希望。在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宣传下马列主义走进中国。中国国内成立了“中苏文化协会”“左联”等一些官方和民间文化交流机构。大批知识分子(比如瞿秋白、徐志摩、胡适、胡愈之、戈公振、邹韬奋、郭沫若、华罗庚、矛盾)留学苏联[4]。这些机构和个人都对两国在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文化交流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中苏文化交流如火如荼开展起来。1956年签署了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卫生、印刷、出版、广播、电影、体育等方面的文化合作协定,使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走向了常规化”[5]。俄罗斯文化对中国文学、戏剧、芭蕾舞、音乐和其它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此间曾有过中断,但总体上来说,20世纪中国人学习和研究俄罗斯文化“规模远远超过了俄罗斯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和研究,以致出现两国文化交流的不平衡”[6]。

究其原因,这一时期苏联科技文化走在西方科技文化发展前列,而传统国学受到严重冲击的中国文化在“西学”面前成为“小学生”。国人需要努力学习西方文化和西方科学技术,以实现国富民强,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必然历程。由于马列思想契合中国自古就有的大同世界观,中国在世界发生两级分化时站在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向俄罗斯学习文化、科学与技术,也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二、了解中俄文化交流新特征,迎取创新先机

1991年俄罗斯联邦成立,中俄文化交流迈入新的发展时代。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之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日趋紧密。新时期,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传承、发展本国传统文化和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工作。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通过互办摄影展、画展、电影节,组织音乐团体巡演,举办文化名人纪念会,创建友好城市论坛,“国家年(2006—2007年)”“语言年(2009—2010年)”“旅游年(2012—2013年)”和“青年友好交流年(2014—2015年)”“民族大众传媒年(2016—2017年)”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拓展了人文领域合作,加强了中俄两国文化互存。

中俄文化交流在新时代取得诸多成就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指出,“现阶段中俄两国之间的相互合作仍然具有‘官热民冷’的特点”[7]。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工作基本是在政府机关、文化机构统领下进行。

21世纪,世界形势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影响中俄文化交流因素也随之增多。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虽然经济有所衰退,但是民众的大国意识及文化优势心理仍然存在,民众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在对外交流中会更倾向于经济领域;中俄两国文化在经过两个不平衡发展阶段之后目前处于相对同等发展水平,并且,经过几百年的文化交流,两国人民对彼此的文化历史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造成引起文化交流的原动力减弱;近年新型技术和产业大多来自于欧美地区,欧美文化逐渐在世界趋于领先地位,中俄两国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冲击,两国现代文化内容和文化现象出现趋同,抑制了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社会需求。

三、创新发展,构建中俄文化交流新格局

“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中俄文化交流走上更广泛、更深层合作的关键,在“创新”理念引领下开创中俄文化交流新格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品牌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起到统筹安排作用,把握方向、布好局。在政府相关部门带动下,调动企业、学校、社会及个人所包含的各种积极因素。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整个国民道德修养和文化自信。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查工作时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8]文化如同大树,传统文化则是其赖以发展的根基。虽然时代在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中华文化立德树人的根本却一直没变。种树者必培其根,欲做好中俄文化交流工作,一方面,必须立足本土文化,使中华文明得以五千年连续不断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勃勃生机,提升中国文化形象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将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扶持发展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绿色”创新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应集一方之力,打造文化品牌产业,发挥文化沟通民心的效应,形成地方凝聚力,并为其它领域带去发展契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繁荣。民强则国强,地方安定,国力必然强盛。同时,也会吸引俄罗斯及其它外来资金和文化力量的协助,进一步构建共同发展格局。

2.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产业更新换代将是引领中俄文化交流的一个新方向。习近平强调:“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9]科技创新成果进入到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将它们连成一体,催生出新型文化产业,成为当代引发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力。

要发挥俄语教育科研部门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新型文化产业的出现,需要汇集大量创新人才。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人才,还需要能将科技成果和产业、消费、对外交流等领域链接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技术创新和生产、分配、消费、对外交流一体化高效运转。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教育体制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对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趋势,各种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与新技术支持下的文化交流平台呈雨后春笋式增加。各俄语教学单位领导需要识变、应变,集合本教学单位力量,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新需求,通力合作,实现办学定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师资调整等各个方面的转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时代发展需求的应变力和适应力,从而实现办学快速转型,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由于俄罗斯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俄罗斯社会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再加上俄语语言本身学习难度大,且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俄语专业大多数是零起点开始,无形中加长了俄语人才的培养周期。这些情况降低了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热情,使俄语学生生源质量和俄语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从而会降低俄语学生的就业率,影响中俄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成效。因此,俄语教学科研单位需和政府、企业联合,挖掘现有各领域人才潜力,扶持创建与俄罗斯相关的文化产业,生产符合俄罗斯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加强与俄罗斯国家文化及各种经营单位的联合共建,为俄语学生提供语言实践平台,提高俄语学生就业率,带动俄语生源质量提升,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产学研循环新机制。

3.发扬中华传统精神,创建文化兼容新理论

俄语人才是中俄文化交流工作的排头兵,俄语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中俄文化交流工作的成效。必须调动俄语人才的积极性,拓宽俄语人才的心胸与才干。在俄语科研工作中,俄语人才不但要研究俄罗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加强俄罗斯汉学研究,与俄罗斯汉学界建立沟通机制,用中国人的思维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做好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用行动去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树立中华文化品牌形象,创建中西方文化兼容新理论。我国在俄罗斯开办的孔子学院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很好的宣传窗口。但是,由于孔子学院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缺陷,懂传统文化的中文老师不会说俄语,懂俄语的老师又不是很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人才与资源的双重浪费,不能更好地发挥孔子学院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作用。只有兼通两种语言和文化才能够在中俄两国间搭建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文化桥梁,真正实现两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共赢,这为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

此外,在对俄文化交流工作中,还要注意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包容俄罗斯学者中持不同文化观念的人,做到和而不同,才能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克服两国文化差异障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彰显有容乃大的文化情怀。

总之,在“创新”理念指引下,在政府、学校、企业、社会、个人的通力合作下,必将突破现有局限,构建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共同发展的中俄文化交流新格局。

猜你喜欢
俄语文化交流中俄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俄罗斯快递与中俄国际快递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强强联合!中俄将在航天领域深度合作
里加市长因讲俄语屡被罚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