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俄语中主语和主体的不对称问题

2021-11-29 13:37卉,王
关键词:主语语义形式

于 卉,王 翊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对称”“不对称”这一对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各学科中。语言学研究中的不对称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且由于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语言概念化不尽相同,其语言的不对称性体现各异。俄语从形态特点上看是典型的屈折语,词形变化异常丰富,俄语形式与意义的不对称尤为突出。正是形式与意义间的不对称,为我们利用有限的语法规则创造无限的句子提供可能。

一、主语与主体

主语和主体是语言的两个不同层次中的概念。现代句法学将句子视作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由不同子系统按照位置、替代、共现等多种相互关系组合而成。对句子的研究,通常从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交际结构三个层级结构着手。第一个层级结构是句法学的研究对象,在这个层面上,句子是独立的,因而可以用语言内部知识对句子进行分析解释。第二个层级结构是语义学的研究对象,这个层面的特点是同外部客观世界相联系,包含句子的内容信息,即句子的意义。对这个层面句子的分析解释需兼用语言的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第三个层级结构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这个层面的特点是加入了说话人的因素,使句子具有一层言外之意。因此,对这一层面的分析主要考虑的是语言外因素及上下文语境。主语是句子形式结构层面的术语,主体是句子语义结构层面的术语,二者不可混淆。

主语是句子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指明所说明的对象。主语和谓语共同体现句子的述语性,构成句子语法形式的基础。依据《语言学百科辞典》对主语特征的描述可知,主语具有无标记的独立形式(即印欧语系中的主格)、固定的句法位置、指称的独立性及与谓语的一致性,且具备成为副动词短语主体的能力[1]。由此可见,主语和主体的区别体现于结构形式的差异——主语自身及与谓语的外在关联决定其必须以主格形式呈现,而主体与述谓的关系是语义概念的表征,并无固定形式要求。

主体首先作为哲学中的术语,其意义体现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就本体论来说,Aristotle在《范畴篇》中将“主体”视为表示某种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从认识论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且这里的人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看出,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把主体的外延限制在了“人”上,而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其外延更广,包含了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其次,作为逻辑学中的术语,主体/主词/主项(英文同为subject)是性质判断中反映被断定的思维对象的概念,位于判断联项之前,且通过联项借助谓项对其具有/不具有某种性质进行表述说明。例如,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判断里,“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就是判断的主项。判断的主项在语言形式中,相当于句子的主语部分。最后作为语言学中的术语,语义主体是在不涉及交际对方的情况下,为了形成某一个思想或是用语言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世界中的某一形象(广义的形象)时所针对的事物(广义的“事物”,实现的是特征最小的集合,亦即把名称等同于现实事物的充分必要的集合),同句子生成和话语产生的实际心理过程密切相关……显然,进入句子语义构造后,主体可以表现为行为的发出者,也可表现为状态的体现者,这主要取决于对其进行说明的述体(情景内容的主要表现者)的语义性质和特征[2]。通过对比语言学和逻辑学中的主体概念,可发现,二者内涵差异较大,语言学中的主体内涵比逻辑学中的更为广阔。语言学中的主体是思维意识作用于现实世界的产物,当人们论及某一具体客观事物时,该对象即为语义主体;逻辑学中的主体只存在于表示判断的句子中。由此可见,逻辑学中的主体概念与句法中的主语概念相仿(当句子表达狭义判断时),而语义学中的主体概念与哲学中对主体的认识相近。

综合以上对主语、主体概念的论述,对以下例句进行分析。

①Он попал камен в окно.

②Камен попал в окно.

从形式结构上分析,句①中主语为он,句②中主语为камен;从语义结构上分析,句①中主体为он,句②中主体未在句中体现。句①中一格形式主语表达语义结构的主体;句②中的主语并不是动作попасть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是语义结构中的客体,而该动作的主体缺失。由此可见,通过对句子的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发现主语和主体之间的对称关系。

二、主语和主体的不对称现象

在俄语中,主语和主体的相互对应,总的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形式结构中的主语等同于语义结构中的主体;二是形式结构中的主语不是语义结构中的主体;三是形式结构中无主语,而语义结构中有主体;四是形式结构中有主语,而语义结构中无主体。

1.第一种情况:主语和主体为对称关系

例如:Алексей читает газету. Завод работает.

句中Андрей和завод既是句法结构(句子模式)N1-Vf中的主语,又是语义结构“主体与其具体动作的关系”中的主体。此类句子的逻辑语义类型是说明句,在语言中使用范围最广。N1-Vf模式是说明句的典型句子结构模式。这种句式最直观地反映人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心理过程。而逻辑语义结构形式S(主体)+P(述体)是人的最基本的认知心理机制,符合Альбер Сеше在《句子逻辑结构概述》一书中指出的“思想的‘运动’一定是沿着从主体向述体这样一个方向进行”的线性“运动”规律。当N1-Vf句子结构模式与逻辑语义结构形式S+P相吻合时,达到了形式与意义最大程度的吻合[3]。因而此类句中主语和主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两类句子。第一类,汉语称之为兼语结构,俄语中也存在类似结构。例如:Комдив приказал 103 полку удержать высоту до рассвета. Милиционеры застали старика лежащим на полу в крови.[4]其中句法结构的主语与语义结构的主体都为名词一格形式表示的行为主体комдив、милиционеры,然而它们只是第一个行为(приказать、застать)的发出者,而第二个行为或状态(удержать、лежать)的主体则是由名词四格表示的第一个行为中的客体。因此,在这类句子中除本来的主体之外还存在一个兼语主体(103 полку、старика)。第二类,例如:У бабушки внук ходит в школу. У плохого мужа жена всегда дура. 句中名词一格形式表示的主语和语义主体都为внук、жена,然而在第一句中还存在一个情景主体(у бабушки),第二句中жена—дура这一看法只属于信源主体муж,信源主体对包括语义主体在内的描述、判断或信息作出评估、表态[5]。

第二、三、四种情况则都体现了主语和主体的不对称。鉴于主语和主体只在主体由名词一格形式(或其他同等形式)表示的情况下对称,因此第二、三、四种情况的共同点在于其主体由除名词一格外的其他各格形式表示。

2.第二种情况:句中的形式主语与语义主体不相重合

(1)主体由二格名词(带或不带前置词)形式表示

У дедушки болит голова. У соседей была ссора. У меня много друзей. 句中голова、ссора和много друзей是句子的形式主语,而前置词+二格名词分别表示状态主体(у дедушки)、行为(动作)主体(у соседей)、属有关系主体(у меня)。

(2)主体由三格名词形式表示

Ребенку свойственна доверчивость. Сыну только год. Мне нравится эта картина. Этот дом принадлежит Цветаеву. Деньги нужны мне не послезавтра, а сегодня. Татьяне видится сон. 句中доверчивость、год、картина、дом、деньги、сон是句子的形式主语,而三格名词分别表示特征主体(ребенку)、年龄特征主体(сыну)、心理状态主体(мне)、属有关系主体(Цветаеву)、潜在拥有主体(мне)、不由自主的感知主体(Татьяне)。

(3)主体由四格名词形式表示

Сестру отличает усидчивость. 句中усидчивость是句子形式上的主语,而四格名词(сестру)表示特征主体。

(4)主体由五格名词(带或不带前置词)形式表示

Дом строится рабочими. Между ними начался разговор. Именье осталось за ним. И всё равно что-то не вяжется с учёбой. 句中дом、разговор、именье、что-то是句子的形式主语,而五格名词(带或不带前置词)分别表示行为(动作)主体(рабочими)(80年语法则把дом列入模糊语义范畴,兼表状态主体和动作客体)、共同行为主体(между ними)、所属关系主体(за ним)、境况主体(с учёбой)[6]。

(5)主体由带前置词的六格名词形式表示

В его душе страх. В ее вопросе чувствовалось сомнение. На нём тёмные очки. 句中страх、сомнение、очки是句子的形式主语,而前置词+六格名词分别表示状态主体(в его душе)(80年语法把其列入模糊语义范畴,表带有主体意义的疏状性特征)、行为(动作)主体(в ее вопросе)、特征主体(на нём)。

3.第三种情况:无主语的形式结构与有主体的语义结构的不对称

无主语的形式结构与有主体的语义结构的不对称,也就是传统语法中的无主语句,包括单部句中的确定人称句、不定人称句、泛指人称句、无人称句。例如:

(1)确定人称句

Лишь услышу лишь только заслышу-подпевать еле слышно начну. 句中无形式主语,但根据主要成分(谓语)可推断出主语为Я,而语义主体也是“我”。

(2)不定人称句

В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 построили новую библиотеку. 句中无形式主语,但根据主要成分(谓语)可推断出主语为不确定的个人或多人。

(3)泛指人称句

Шила в мешке не утаишь. 句中无形式主语,但这类句子的行为主体泛指任何人。

确定人称句、不定人称句、泛指人称句从表面上看由于其形式结构中主语的省略与语义结构中的主体形成了不对称,但鉴于根据句子的主要成分(即谓语部分)可推断出句子确有主语(主语可能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这三类句子应归为第一种情况。

(4)无人称句

①主体由二格名词(带或不带前置词)形式表示

У нас договорено о поездке. Воды прибывает. Театров здесь три. Ни облака на небе не бродило. 句中二格名词(带或不带前置词)分别表示施事主体(у нас)、非施事主体(воды)、数量判断主体(театров)、否定存在主体(облака)。

②主体由三格名词形式表示

Нам надо закаляться. Мне не спится. Ему тошно. Ей грустно. Конец старому порядку. 句中三格名词分别表示情态关系主体(нам)、非人所能自主的心理状态主体(мне)、生理状态主体(ему)、心理状态主体(ей)、境况主体(порядку)(这里的名词一格конец并非主语,而是作述谓成分)。

③主体由四格名词形式表示

Меня знобит. Его тянет в Пекин. Лодку унесло волной. 句中四格名词分别表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理状态主体(меня)和心理状态主体(его)、受事主体(лодку)(需要注意的是,名词四格的基本意义是客体意义,四格形式中的客体义素,即使在该词形移至句首主体的位置,从而获得主体意义时也仍然保留)。

④主体由五格名词(带或不带前置词)形式表示

Лодку унесло волной. С кормами обстояло плохо. 句中五格名词(带或不带前置词)分别表示兼有工具意义的行为(动作)主体、境况主体(с кормами)。

4.第四种情况:形式结构中有主语,而语义结构中无主体

例如:Дождь идёт. Снег падает.句中дождь和снег为形式上的主语,我们认为,表示自然力作用意义的句子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客观事实,没有区分主体、述体的必要和价值。

三、主语和主体不对称现象的原因

上文对现代俄语中主语和主体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描写,而在描写基础上对语言现象的解释才是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即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对称现象。不同语言观为语言现象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形式主义试图探究语言结构的支配规则,认为其具有内生性并体现着人类固有的语言天赋和能力;功能主义则从语言结构外部着眼,关注语言的主要功能——信息交流,将语言结构视为实现这一功能而进行自适应的结果。然而大量既定事实表明人类的语言结构与经验结构(即人类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概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对应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能力并非一种独立的认知能力,而是与人类一般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本文倾向于以功能主义的语言观解释语言现象。

语言的功能主要是交流信息,而言语产生的过程是从最初的意念到要传递的信息再到最终的话语,即是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化。深层结构(即我们想表达的意义)中的微小波动都会在表层结构(即我们所说出的话语)中反映出来。因而,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同语义结构中的主体的不对称是由于我们的交际目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语和主体不对称的句子表明,句子的交际意图不在于强调主体,而有意弱化主体的作用,以强调由主语所表示的客体或其他语义要素。例如:Дом строится рабочими. 句中主语是дом,因而谓语所能表示的动作、状态、特征都是围绕дом这一主语展开的。而语义结构中的主体рабочие,则以五格名词的形式弱化为句子的次要成分(补语)。该句也可转换为Рабочие строят дом. 但句子强调的重点转移到了主体兼主语的рабочие上。而在У нас договорено о поездке一句中没有主语,因而全句的述语性中心体现在谓语上,即强调“商量好出游”这一事实,而不强调语义主体“我们”,因此以у+二格名词形式把主体弱化为次要成分。该句也可改为Мы имеем договоренность о поездке. 但这样一来句子突出的是主语兼主体мы的行为,意义与原句相比发生了改变。综上所述,主语和主体不对称现象的根源在于交流信息是语言的主要功能。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可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根据交际意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完善表达技巧。

结语

俄语中普遍存在着主语与主体不对称的现象:句子的语义主体,即行为、状态、特征载体并非由一格主语表示,我们认为这一现象与语言的交际功能密不可分,在交际中不强调行为主体的情况下,采取用间接格表示行为主体的方式突出句子的交际重点,达到句子的交际目的。

猜你喜欢
主语语义形式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小议过去进行时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